导读:利益链接平衡机制缺失导致我国奶价普涨,这几乎是整个行业的“生态”危机。2012年以来,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信心不足,国内乳企出于消费者需求以及成本考虑大量使用进口奶源。中投顾问食品行业 研究员简爱华认为,国内企业对进口原料一度过分依赖,致使国内许多地区养殖户有产量无销路,从而埋下奶源紧张隐患。
从8月以来席卷我国南北多地的国产牛奶涨价潮及近期一些地方出现的袋装奶断供现象刺痛了不少消费者的神经。据介绍,业内保守估计今年全国奶源缺口约300~400万吨。今年的奶荒,很可能是近年来最严重的一次。
“7、8月份全国天气普遍高温炎热,奶牛产奶量下降。从而造成奶源供应不足、供货偏紧。这种季节性的奶源紧缺其实每年都有。”在河北石家庄市恒达牧业有限公司经理吴增强看来,今年之所以格外严重,原因是牛少了。
从9月份开始,多家外地乳企开始到河北省内各地抢购原奶,一些乳业巨头来势凶猛。让河北省奶业协会秘书长袁运生最担心的是,企业是否因为抢奶放宽质量检 测的尺度。同时,恶性竞争还有可能催生不法牟利,比如可能会出现加水,甚至添加其他物质的情况,这些不是没有前车之鉴。
埋下奶源紧张隐患
“消 费淡季压级压价甚至拒收奶,消费旺季增奶找奶甚至争抢奶,似乎成了行业潜规则。奶业产业结构链条中的3个利益主体(即乳品生产及销售环节、奶站及养殖小区 环节、养殖户)之间,多年来一直相互算计、矛盾重重,原因就是缺乏利益链接、平衡机制。”袁运生认为。
他说,这种矛盾的症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某些乳企以长期控制奶源为目的,强制养殖小区(牧场)与之签订3~5年甚至7年的长期、超长期购销合同。因 为一纸合同定终身,养殖企业自主选择买方的权利被剥夺;二是奶站的盈利模式。作为奶牛养殖户和乳企之间的环节,奶站本来只提取0.3~0.4元/公斤的管 理费,现在却低收高卖,赚取牛奶购销差价,一个日产15吨奶的奶站,一年能赚三四百万元。而奶牛养殖户投入大、收入低,承担了主要风险。
这几乎是整个行业的“生态”危机。2012年以来,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信心不足,国内乳企出于消费者需求以及成本考虑大量使用进口奶源。中投顾问食品行业 研究员简爱华认为,国内企业对进口原料一度过分依赖,致使国内许多地区养殖户有产量无销路,从而埋下奶源紧张隐患。
发展“一体化奶业”
“利益链接平衡机制的缺失,既是奶荒祸首,也为奶业埋下质量安全隐患。”袁运生认为,通过协商谈判确定收奶价格是目前较为可行的思路,而从长远来看,则应着眼于发展“一体化奶业”。
河北省奶业协会已向有关部门提交《建立完善乳品企业与养殖户场利益联盟的建议》,内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完善生鲜乳价格协调机制,将《生鲜乳收购合 同》中“收购价格”条款内容统一修改为“执行河北省生鲜乳价格协调会公布价格”;二是结合《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规定,建议乳品企业和奶牛场等养殖 企业签订期限不超过两年的购销合同。
把市场的问题交给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干预购销市场,袁运生并不讳言有争议。“牛奶的生产到加工有着鲜活性和连续性的特殊要求,如果不通过宏观调控与行政干预化解行业隐患,出了问题还得由政府部门来收拾摊子。”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河北省有关部门建立了每季度一次的“省级生鲜乳价格协调例会”制度,包括畜牧、物价等部门召集行业专家、奶企、养殖户代表等沟通协商,确定生鲜乳收购最低、最高价格以及奶农结算价格。
“这一制度的落实情况目前并不尽如人意。”袁运生认为,可以将例会变为每两个月召开一次,如遇影响奶源价格的突发情况,亦可提前召开,充分发挥其“沟通协调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作用。
“干预只是阶段性的办法。”袁运生认为,长远来看,兼顾二者长期利益最有效的办法还是促使二者融为一者,即发展“一体化奶业”。比如可以采取乳企自建奶源 基地、奶牛养殖企业自建乳品加工厂,二者相互参股、控股、收购等多种形式,改变长期以来重乳品生产轻奶源建设而导致的产业发展失衡局面,从根本上化解养殖 与加工环节的矛盾,从而保障终端消费者的利益。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