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9年我国人造奶油行业市场潜力大

        人造奶油是用植物油加部分动物油、水、调味料经调配加工而成的可塑性的油脂品,用以代替从牛奶取得的天然奶油。由法国化学家Mege-Mouries于1869年首先发明并获得专利的。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9年中国人造奶油行业分析报告-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前景预测

        人造奶油是油脂和水乳化后进行结晶的产物。使用的水必须经严格的消毒,除去大肠杆菌等,使之符合食用的卫生要求。另外,还必须除去各种有害的金属元素及有害的有机化合物。为了改善制品的风味、外观、组织、物理性质、营养价值和贮存性等。
      

人造奶油辅料

乳成分

一般多使用牛奶和脱脂乳。新鲜牛奶必须经过认真灭菌,确认没被微生物污染后方可使用。奶粉、脱脂奶粉加水后亦可使用,只是乳味稍逊色。牛奶和奶粉可直接使用,如果经乳酸菌发酵产生双乙酰,使用时可强化人造奶油的风味,防止维生素A和油脂被氧化破坏。因发酵乳和鲜牛奶需要冷藏保存,在配料中一般不使用,而采用脱脂奶粉或植物蛋白。

食盐

家庭用人造奶油几乎都加食盐,加工糕点用人造奶油多不添加食盐。添加食盐除增加风味,还具有防腐效果。一般地讲,软型人造奶油可添加得少些,而硬型人造奶油添加的食盐量要多些。为了使盐味圆润,可添加微量的谷氨酸等氨基酸。

乳化剂

为了形成乳化和防止油水分离,制造人造奶油必须使用一定量的乳化剂。常使用的乳化剂为卵磷脂、甘油单硬脂酸酯以及蔗糖单脂肪酸酯。蔗糖糖单脂肪酸酯常用于水包油型人造奶油的制取。一般情况下,单独使用一种乳化剂的并不多风,而是两种以上并用。为了制取理想的乳状液,有时要做性能试验来选择乳化剂的种类、用量及几种乳化剂的搭配。使用 乳化剂不仅可生成稳定的乳化物,而且用在食品中有搞老化的作用。卵磷脂可防止烹调时油脂飞溅。卵磷脂的用量为0.3—0.5%,甘油单硬脂酸酯为0.1—0.5%。

防腐剂

为了阻止微生物的繁殖,人造奶油中需加一些防腐剂。食盐是调味料,也是防腐剂。如果在人造奶油中加3%左右的食盐,当人造奶油中水分在17%左右时,就可以阻止微生物繁殖,但人造奶油中食盐一般达不到以上用量,有些甚至不及盐,这时需添加一些其他防腐剂。根据“食品卫生法”,日本允许添加0.05%以下脱氢乙酸(DHA)。中国允许用苯甲酸或苯甲酸钠,用量为0.1%左右。此外,柠檬酸可降低乳清中的PH值,减少霉菌的繁殖机会。

抗氧剂

为了防止原料油脂的酸败和变质,通常添加维生素E、BHA、TBHQ、BHT等抗氧化剂,也可添加柠檬酸作为增效剂。维生素E的浓缩物用量为0.005—0.05%,BHA等合成抗氧化剂为0.02%以下,增效剂为0.01%左右。

香味剂

为了使人造奶油的香味接近天然奶油香味,通常加入少量奶油味和香草一类的合成食用香料,来代替或增强乳成分所具有的香味。

着色剂

人造奶油一般无需着色,天然奶油有一点微黄色,为了仿效天然奶油,有时需加入着色剂。主要使用的着色剂是胡萝卜素,也可使用其它色素,如柠檬黄。

资料来源:互联网

        通常用人造奶油代替天然奶油,西方国家及东方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将人造奶油作为主要食物之一,现阶段被广泛应用于糕点、饼干、快餐、糖果及冷饮等食品中。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从丹麦引进人造奶油生产设备以来,人造奶油的生产企业数量迅速增长,生产技术也日益成熟。近年来,新的更大规模的人造奶油生产企业还在不断增加。目前我国人造奶油行业仍处于初创期和成长期。我国人造奶油市场增长速度较快,年增长率达到20%。

行业发展趋势

人造奶油市场潜力巨大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数量比较多。由于国家建设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中西饮食文化的相互交融,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饮食习惯也随之改变,从而使人造奶油制品在我国拥有了相当大的潜在消费市场。随着一些西式糕点、饼干、面包等副食品的流行以及人造奶油(涂抹)、冷饮、糖果等休闲食品市场的快速增长,人造奶油制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为人造奶油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潜力。德国的面包消费量为人均84kg,在欧洲国家中居最高;日本的面包年消费量人均13kg,台湾的面包年消费量人均约11kg,而估算中国的面包年人均消费小于1.2kg,如将面包产量仅按5亿城镇人口消费来推算,也仅为3.2kg。中国面包消费量仍属于发展中国家水平,烘焙产业发展潜力巨大,而烘焙产业上游的人造奶油产业也将保持高速增长。

不含反式脂肪酸的人造奶油产品将逐渐成为市场主流

目前,市场上供应的人造奶油绝大部分是氢化工艺生产的人造奶油。氢化工艺生产的人造奶油在外观、口味、质量上都与天然黄油相近,并具有更好的可调性等独特优点,但是,它同时也存在两个很大的缺点:一是植物油中宝贵的营养成分———亚油酸,在氢化过程中会因双键被饱和而失去其营养价值;二是氢化过程使一部分油酸发生异构化,在人造奶油中形成了自然界没有的反式油酸成分,被机体吸收后在血管沉积易引起动脉血管硬化和诸多心脏疾病。随着营养学、健康医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失去亚油酸而又含人工反式脂肪酸的氢化油脂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并提出了许多对人体不利的医学报告。研究发现,氢化工艺生产的人造奶油中所含的人工反式脂肪酸不仅容易引起动脉血管硬化和诸多心脏疾病,还有降低记忆力、引起发胖、影响胎儿健康等危害。根据一些国家的相关法规和人们对健康关注程度的日渐增加,可以预测今后生产的人造奶油将会以不含反式脂肪酸的人造奶油为主。氢化工艺生产的含有反式脂肪酸的人造奶油将会逐渐退出市场,而通过其他途径生产的不含反式脂肪酸的人造奶油将会占据人造奶油市场的主体地位。

资料来源:互联网

资料来源:互联网,观研天下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ww)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水产预制菜行业处快速发展期 鱼类、虾类预制菜业务较受资本青睐

我国水产预制菜行业处快速发展期 鱼类、虾类预制菜业务较受资本青睐

投资动向来看,2021年以来,水产预制菜产业代表性企业的投资动向主要包括扩建产品生产线项目、建设科技研发中心、完善产品质量管控中心等。

2024年10月23日
我国婴幼儿辅食行业:出生人口减少导致市场需求下降 且相关投融资事件逐渐减少

我国婴幼儿辅食行业:出生人口减少导致市场需求下降 且相关投融资事件逐渐减少

市场构成来看,2022年在我国婴幼儿辅食中,米粉消费量约占整体消费量的50.4%,其次为磨牙棒和果汁果泥产品,占比分别达到16.6%、14.8%,其他辅食产品(肉泥、蔬菜泥等)占18.2%。

2024年10月22日
玉米淀粉为我国淀粉行业主要产品 近两年产量为下降趋势

玉米淀粉为我国淀粉行业主要产品 近两年产量为下降趋势

从产量来看,2018年到2021年我国淀粉产量一直为增长趋势,到2022年淀粉产量轻微下降,主要原因为2022年玉米淀粉加工行业开工率下降的影响。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淀粉产量约为3959.53万吨,同比下降3.5%;需求量约为4366.39万吨,同比下降1.8%。

2024年10月11日
我国食盐行业:江苏省产销量占比最高 普通食用及食品加工用盐销量合计占比近99%

我国食盐行业:江苏省产销量占比最高 普通食用及食品加工用盐销量合计占比近99%

‌食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料,对人的身体健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从产量来看,自2020年到2023年我国食盐产量一直为增长趋势,到2023年我国食盐定点生产企业食盐产量1248万吨,同比增加5.7%;销量为1325万吨,同比增加8.2%。

2024年09月29日
【投融资】我国咖啡行业:2024年上半年COFE+已成功共获得2轮投资

【投融资】我国咖啡行业:2024年上半年COFE+已成功共获得2轮投资

数据显示,我国咖啡行业投融资事件,从2017年的13起增长到2023年的17起。2024年1月-9月9日,我国咖啡行业发生投融资事件9起,投资金额达5.43亿元。

2024年09月27日
我国外卖用户规模和使用率整体平稳增长 政策积极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我国外卖用户规模和使用率整体平稳增长 政策积极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而随着电话、手机、网络的普及,我国外卖行业得到迅速的发展。数据显示,从2019年到2023年我国网上外面用户规模从4.19亿人增长到了5.45亿元,使用率也从42.30%增长到了49.90%。

2024年09月13日
我国挂面行业产量呈现逐年回升态势 产品均价5元/斤以下占比最大

我国挂面行业产量呈现逐年回升态势 产品均价5元/斤以下占比最大

产量来看,2021年中国挂面产量达711万吨,同比下降19.9%;2023我国挂面产量预计将达886万吨,同比增长24.6%。

2024年08月01日
我国食糖行业:进口数量逐年下降 2023/24年制糖期产量回升

我国食糖行业:进口数量逐年下降 2023/24年制糖期产量回升

我国食糖生产销售年度是从每年10月到翌年的9月,从我国食糖产量来看,在前两年由于广西地区严重干旱,所以我国食糖产量下降,到2023/24年我国食糖产量回升。数据显示,2023/24年共生产食糖996.32万吨,同比增加99万吨,同比增长11.03%。

2024年07月30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