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多省涉嫌抱团排外 盐改政企分开的“排外陷阱”

参考中国报告网发布《2017-2022年中国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十三五竞争战略分析报告


  众所期待的盐改在今年初终于启幕,但改革中的各种问题也随之而来,地方政企抱团排外就是其中之一。实际上,国家发改委曾表示,要在今年6月前出台盐业政企分开方案,但业界指出,此方案的出台与推行均将触及地方利益,能否真正落实将成为对盐改深度的考验之一。

  多省涉嫌抱团排外

  4月24日,人民日报刊发评论指出,许多地方盐务局与盐业公司之间原本就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在盐改之后,外地盐业可以跨区经营,冲击了当地政府与盐企的利益,为了保障地方利益,前者对跨区经营的外地盐企施加阻力,抱团排外问题凸显。食盐领域资深业内专家、上海旨平律师事务所副主任邹佳莱透露,目前,我国江苏、贵州、河南、重庆等绝大多数省份都存在地方盐务局与盐企抱团,排挤外地盐企跨区域经营的现象,有的外省盐企甚至还一纸诉状将地方盐务局告上法庭,在当地引发热议。

  从业内获悉,1月20日,江苏省盐务局表示,连云港(6.820, -0.19, -2.71%)市盐务局因需进行“先行登记”,暂时保管湖北广盐蓝天盐化公司生产的三晶牌食用盐,总计19.2吨。无独有偶,同月,山东省肥城精制盐厂生产向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盐务局运送精制盐30吨,被暂扣。重庆市盐业集团向贵州省遵义市运送上百吨食盐,被当地盐务管理局暂扣,截至2月时仍未归还。

  “这些扣押行为确实引起了较大争议,盐务局多以经营不规范、未签订劳动合同、未按规定缴纳社保、需按当地标准检测质量等理由,与公安一同对外地食盐进行扣押,企业则认为这些理由只是虚名,当地相关部门只是想借此阻挠外地盐企到当地抢占市场”,邹佳莱分析称。

  今年3月,地方盐务局与跨区经营盐企之间的矛盾出现了“升级”。江苏省盐务局印发《关于公布在江苏省涉嫌违法违规经营食盐企业名单的通知》,其中,中盐上海市盐业公司(以下简称“中盐上海”)被列为销售不合格食盐产品或产品不符合国家规定的企业名单。

  对于江苏省盐务局印发的通知,3月15日,中盐上海在官方网站发布了一篇“言辞犀利”的声明,将江苏省盐业局的行为称之为“以食品安全之名,行地方保护之实,违背了盐业体制改革方案精神”,而且认为当地相关部门采取措施之前未取得任何证据。目前,中盐上海已起诉江苏省盐务局。在南京中级人民法院官网查阅发现,此案将于4月28日下午开庭审理。

  细化方案缺位

  业内表示,据相关部门的调研结果显示,盐改过渡期,食盐跨区经营方面矛盾有激化迹象,多家盐业公司的食盐遭遇跨省扣留,外地盐处处受阻。究其根本,还是地方盐务局固守旧制,认为外地盐企跨省经营后,会抢占本地盐的市场。许多地方盐务局与盐业公司之间原本就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在盐改之后,外地盐业可以跨区经营,冲击了当地政府与盐企的利益,为了保障地方利益,前者对跨区经营的外地盐企施加阻力,抱团排外问题凸显。

  “地方盐务局和当地盐企利益纠葛,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当然会产生负面效应,在当地市场形成垄断”,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贸易系主任洪涛表示,我国在1990年和1996年分别发布《盐业管理条例》和《食盐专营办法》,开启了新中国时期对盐业规范与调整的大幕,自那时起,地方盐务局就与盐企产生了纠葛,在许多省市,上述二者就是“一套人马,两个牌子”,或盐务局内部人士入股地方盐企,或人事有交叉,二者利益交织在一起,地方盐企市场受到冲击,就是盐务局利益受损,后者自然要对外来者施加压力。

  而除了利益纠葛之外,细化方案的空白也给盐务局留下了违规操作的空间与可能性。中国品牌研究院食品饮料行业研究员朱丹蓬表示,虽然我国在盐改之后放开了跨省跨区域经营,也允许民企进入盐业批发领域,但食盐生产方并未放开,原先有多少家产盐企业,盐改后依旧是多少家,这样做就是为了保障食盐的食品安全。但是对于食盐在运输过程中的质量如何保障、不同省份可以在什么范围内依照该省的标准自行鉴定、如何鉴别盐务局操作违规、扣押食盐时间最高不得超过多久等内容,目前都还没有准则,这也是现在地方抱团排外行为一直难以盖棺定论的原因之一。

  利益链亟待斩断

  实际上,国家发改委此前曾设定时间表,要在今年6月前制定出盐业政企分开方案,并在年底前让盐业部门与公司彻底分开。但多位业内人士指出,一方面,方案的出台与落实都触及地方利益,或存在较大阻力,另一方面,政企分开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现在盐企所面临的问题,在盐改进行到最后一步时,还将涉及权力与利益的洗牌。

  朱丹蓬介绍,目前我国的产盐成本大约在600元/吨左右,而市面上的售盐价格平均为3000-5000元/吨,其间差价高达5-8倍,价高的同时,食盐还属于刚需产品,市场需求量稳定且巨大,一旦推行政企分开,就意味着地方盐务局很可能面临巨额损失,方案将制定到什么程度,如果由中央推行到地方,如何避免“形离而实不离”的情况发生,都是考验改革深度的坎。对此,朱丹蓬建议,在出台方案的同时,我国还应组建督导组前往每个省市督察,并集中力量针对问题比较突出的省份进行调查,避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产生。

  而洪涛则表示,我国盐改共分为三个阶段,最初是在16个省市进行试点,现在将试点推广至全国,到2018年底前全面完成改革。目前我国正处于盐改第二阶段,各种问题在过渡期内集中反映出来并非坏事,正给予了中央解决问题的契机。他建议称,未来我国还需加快盐改的脚步,尽量缩短过渡期,不能将问题拖至2018年底再解决。此外,到改革末期,也可考虑将地方盐务局的部分权力过渡至国家工商总局或质检总局,从根本上斩断盐务局与盐企之间的利益链,让盐业进一步走向公平竞争与市场化。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中国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PF)。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水产预制菜行业处快速发展期 鱼类、虾类预制菜业务较受资本青睐

我国水产预制菜行业处快速发展期 鱼类、虾类预制菜业务较受资本青睐

投资动向来看,2021年以来,水产预制菜产业代表性企业的投资动向主要包括扩建产品生产线项目、建设科技研发中心、完善产品质量管控中心等。

2024年10月23日
我国婴幼儿辅食行业:出生人口减少导致市场需求下降 且相关投融资事件逐渐减少

我国婴幼儿辅食行业:出生人口减少导致市场需求下降 且相关投融资事件逐渐减少

市场构成来看,2022年在我国婴幼儿辅食中,米粉消费量约占整体消费量的50.4%,其次为磨牙棒和果汁果泥产品,占比分别达到16.6%、14.8%,其他辅食产品(肉泥、蔬菜泥等)占18.2%。

2024年10月22日
玉米淀粉为我国淀粉行业主要产品 近两年产量为下降趋势

玉米淀粉为我国淀粉行业主要产品 近两年产量为下降趋势

从产量来看,2018年到2021年我国淀粉产量一直为增长趋势,到2022年淀粉产量轻微下降,主要原因为2022年玉米淀粉加工行业开工率下降的影响。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淀粉产量约为3959.53万吨,同比下降3.5%;需求量约为4366.39万吨,同比下降1.8%。

2024年10月11日
我国食盐行业:江苏省产销量占比最高 普通食用及食品加工用盐销量合计占比近99%

我国食盐行业:江苏省产销量占比最高 普通食用及食品加工用盐销量合计占比近99%

‌食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料,对人的身体健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从产量来看,自2020年到2023年我国食盐产量一直为增长趋势,到2023年我国食盐定点生产企业食盐产量1248万吨,同比增加5.7%;销量为1325万吨,同比增加8.2%。

2024年09月29日
【投融资】我国咖啡行业:2024年上半年COFE+已成功共获得2轮投资

【投融资】我国咖啡行业:2024年上半年COFE+已成功共获得2轮投资

数据显示,我国咖啡行业投融资事件,从2017年的13起增长到2023年的17起。2024年1月-9月9日,我国咖啡行业发生投融资事件9起,投资金额达5.43亿元。

2024年09月27日
我国外卖用户规模和使用率整体平稳增长 政策积极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我国外卖用户规模和使用率整体平稳增长 政策积极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而随着电话、手机、网络的普及,我国外卖行业得到迅速的发展。数据显示,从2019年到2023年我国网上外面用户规模从4.19亿人增长到了5.45亿元,使用率也从42.30%增长到了49.90%。

2024年09月13日
我国挂面行业产量呈现逐年回升态势 产品均价5元/斤以下占比最大

我国挂面行业产量呈现逐年回升态势 产品均价5元/斤以下占比最大

产量来看,2021年中国挂面产量达711万吨,同比下降19.9%;2023我国挂面产量预计将达886万吨,同比增长24.6%。

2024年08月01日
我国食糖行业:进口数量逐年下降 2023/24年制糖期产量回升

我国食糖行业:进口数量逐年下降 2023/24年制糖期产量回升

我国食糖生产销售年度是从每年10月到翌年的9月,从我国食糖产量来看,在前两年由于广西地区严重干旱,所以我国食糖产量下降,到2023/24年我国食糖产量回升。数据显示,2023/24年共生产食糖996.32万吨,同比增加99万吨,同比增长11.03%。

2024年07月30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