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中国自主品牌汽车风光背后面临诸多发展瓶颈

        导读: 即将过去的2015年,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取得了长足进步。最新数据显示,1~11月,中国品牌乘用车共销售767.83万辆,同比增长14.1%,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1.1%,比上年同期提高3.0个百分点。然而,在表面看似风光的背后,却面临诸多发展中的瓶颈,隐忧多多,中国自主汽车将面临严峻考验。

        参考: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行业现状调研及未来五年投资方向研究报告

         即将过去的2015年,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取得了长足进步。最新数据显示,1~11月,中国品牌乘用车共销售767.83万辆,同比增长14.1%,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1.1%,比上年同期提高3.0个百分点。然而,在表面看似风光的背后,却面临诸多发展中的瓶颈,隐忧多多,中国自主汽车将面临严峻考验。

  尽管目前自主品牌乘用车在市场占有率账面上看起来还不错,但品牌忠诚度并不高。一项针对中国汽车市场品牌忠诚度的调查显示,国内自主品牌的忠诚度只有17%。有85%的自主品牌车主计划在购买新车时“更换品牌”,其中仅有30%的车主愿意继续购买自主品牌。所以,目前自主品牌乘用车这种上升的态势更像是一种表面的虚假繁荣。消费者选择自主品牌也许是不得已而为之,或者可以说是自主品牌的产品并没有足够的说服力来让大家继续选择他。因为,对一个品牌的忠诚程度是需要品牌厂商提供高质量的产品以及优质的服务来塑造的,这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

  现阶段自主品牌厂商通过引进外资技术、或者通过合资生产过程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技术经验,但更深层次的是需要对这些东西进行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增加产品的竞争力,做到在产品上不落后。另外,自主品牌厂商应发挥更接近用户市场的优势,根绝国人特有的用车习惯和市场需求,来研发自己的产品,使得产品更加人性化,增加顾客的满意度;从目前来看,自主品牌想要生存下来就必须注重客户品牌忠诚度的经营,注意维护与忠实车主的关系,将口碑转化为销量,并且开发出能够满足消费升级需求的产品;此外,自主品牌要建立品牌差异化,突出自己的优势。

  虽然目前自主品牌乘用车的增幅和市场占有率都在上升,但一个尴尬的事实是利润普遍偏低。具体来看,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溢价进一步拉大,自主品牌在主流细分市场与合资车型的均价差在80%以上,已无成本优势,单车规模小,成本分摊大,自主品牌平均单车销量为2.5万辆,合资品牌则为6.5万辆;自主品牌形象总体偏低,销售主要集中在低端,市场竞争环境进一步恶化。如果不从长远布局的话,当汽车市场洗牌旋风刮来的时候,被淘汰就会成为必然。预计自主品牌车企整体的利润不佳的情况可能还会持续。在未来几年时间内,一些没有规模、没有品牌力的自主品牌车企将会逐渐被淘汰,这将成为行业内的正常现象。

  自主品牌要想生存得更好,须尽快提升净利润,需要成本控制和寻找新盈利点双管齐下。不过在成本控制上,研发成本、采购成本、运营成本和制造成本的“可挤压范围”均已不大,只有在设计成本控制方面,自主品牌尚有“比拼的空间”。而这也使得自主品牌车企不得不寻求市场的新盈利点,增加净利润。另外,自主品牌应在提高服务品质,建立服务口碑上狠下功夫,以搏得国人的认可。

  值得关注的是,这几年SUV火遍中国车市,从2013年初开始,SUV市场销量就一路飙涨,早期布局SUV的自主品牌借助良好的市场态势和不错的产品,成为目前自主品牌的驱动力量。然而,SUV毕竟是一个个性化的车型,空间大,越野性强是其优势,但油耗高,操控性差确是不可回避的问题,从汽车行业长远发展看,SUV市场的增长空间有限,不会在乘用车整体销量上占据太大的市场份额。随着大量中国品牌车企进入中低端SUV市场,不远的未来“蓝海”将变“红海”,过去野蛮生长的SUV将要迎来洗牌。所以在如今SUV大热时应该考虑这阵风刮过去后大家的生存策略,而不是盲目地放弃主流的轿车领域。

  更值得注意的是,合资品牌也加大了对这一市场的研发与投入,随着合资品牌产品进一步布局,通过新产品、降价促销等方式,合资品牌产品会慢慢侵蚀掉自主品牌产品在这块市场的优势。有业内人士预测,三年后的SUV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将重蹈轿车在中国的发展轨迹。

  今年以来,除了在SUV领域,自主品牌在MPV车型销量上更是一骑绝尘,从销量上看可以说是这个市场上绝对的霸主。而合资品牌只有奥德赛、杰德等少数车型上榜。但是,自主品牌MPV占据的仅是这一市场的入门领域,只是在低端商务运输市场厮杀。相对来说利润率较高的商务、家用MPV或者是旅行车等市场则大都被合资品牌包揽。自主品牌MPV销量上的繁荣更多靠走量来支撑整个品牌的策略。

  另外,消费者对MPV的定位为“商客两用”车。以上特点虽然满足了家庭出游和商务差旅需求,但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使用率较低且油耗较高,势必导致比轿车与SUV市场更易饱和。此外,大型SUV的出现与交叉型乘用车的改良亦对其市场空间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挤占。特别是随着近几年的发展,SUV与交叉型乘用车都在向MPV领域靠近,MPV的概念也越来越模糊。随着国家对节能减排方面的政策出台,也让MPV颇有“遗孤”之感。此外,MPV毕竟是小众市场,基于成本以及现实汽车市场情况,发展壮大并不容易。因此对自主品牌而言,如果没有科学长远的发展规划,在这一领域的前景堪忧。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市场规模及出货量持续增长 地方政策出台支持试验应用

我国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市场规模及出货量持续增长 地方政策出台支持试验应用

从市场规模来看,2020年到2023年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市场规模从777亿元增长到了1613亿元,连续四年持续增长,预计2025年我国智能网汽车市场规模约为2721亿元,同比增长26.4%。

2025年06月13日
我国汽车电子行业市场规模稳步增长 但近三年资本市场热度逐年下降

我国汽车电子行业市场规模稳步增长 但近三年资本市场热度逐年下降

2020-2024年,我国汽车电子行业市场规模呈稳步增长。2024年中国汽车电子市场规模约为1.22万亿元,同比增长10.95%。

2025年06月12日
我国智慧停车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相关政策出台支持停车设施智能化改造

我国智慧停车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相关政策出台支持停车设施智能化改造

从行业投融资情况来看,我国智慧停车行业投融资事件较少,截至2024年我国智慧停车行业共发生23起投融资事件,到2024年我国智慧停车行业发生1起投融资事件,投融资金额为0.3亿元。

2025年06月06日
我国智能汽车行业市场规模较快速增长  ADAS (L1+L2)智能辅助驾驶技术为主流

我国智能汽车行业市场规模较快速增长 ADAS (L1+L2)智能辅助驾驶技术为主流

从市场规模来看,2020-2024年,我国智能汽车行业市场规模快速增长。2024年我国智能汽车市场规模约2152亿元,同比增长33.4%。

2025年05月21日
我国车联网市场以软件信息及应用服务和感知设备为主 行业投融资主要集中于战略投资

我国车联网市场以软件信息及应用服务和感知设备为主 行业投融资主要集中于战略投资

从产业规模来看,2020-2023年,我国车联网产业规模呈增长走势。2023年我国车联网产业规模为2887.2亿元,同比增长22.4%;2024年产业规模将超过3000亿元。

2025年05月12日
我国电动摩托车行业产销量均下降 2025年一季度雅迪科技以29万辆销量领先其他企业

我国电动摩托车行业产销量均下降 2025年一季度雅迪科技以29万辆销量领先其他企业

产量来看,2019-2024年,我国电动摩托车产量呈先升后降走势。2025年1-3月,我国电动摩托车产量为81.09万辆,同比增长17.16%。

2025年04月24日
我国汽车芯片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下游汽车产销量均保持增长

我国汽车芯片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下游汽车产销量均保持增长

产业链来看,我国汽车芯片行业产业链上游为半导体材料、晶圆制造和半导体设备;中游为汽车芯片制造,根据实现功能的不同,汽车芯片包括控制芯片、计算芯片、传感芯片、功率芯片、通信芯片、存储芯片、安全芯片等多个类别;下游为车载系统及整车制造,涉及车联网、汽车座舱、HUD、中控仪表、智能汽车等。

2025年04月11日
我国智能座舱行业:市场规模高速增长 华为、百度等科技巨头主导高端市场

我国智能座舱行业:市场规模高速增长 华为、百度等科技巨头主导高端市场

产业链来看,智能座舱行业产业链上游为软硬件供应,硬件包括座舱芯片、显示面板、PCB、功率元件等,软件包括中间件、操作系统、应用程序等;中游为软硬件系统集成,包括座舱域控制器、车载信息显示系统、车载信息娱乐系统、HUD(抬头显示)、液晶仪表屏、语音交互等部分,形成完整的智能座舱系统;下游为整车制造与销售环节。

2025年04月09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