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电动汽车带来汽车电子发展机遇,行业趋势明朗


        电子设备将第三次汽车产业变革推向新的高潮

        纵观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从以前单纯的机械结构演变成为了机械和电子设备的结合,并且正在朝向智能化的发展,最终目标是实现无人驾驶。汽车产业到现在,经历了三次产业变革,是以蒸汽机、内燃机、电子信息技术使用为代表。随着智能化技术的提升,将第三次产业变革推向了新的高潮。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8年中国电动汽车行业分析报告-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前景研究

汽车发展历程
 

        资料来源:汽车之家

        内燃机汽车体现的是运输工具的本质,其核心在于驾驶。随着技术的进步,电子设备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汽车,一方面电子设备替代原先机械设备所执行的功能,另一方面电子设备赋予了汽车更多的功能。伴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以及电子设备、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汽车电气化也朝着更高的目标发展。

汽车电子推动汽车电气化的变革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汽车销售结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高价车占比越来越高

        当前汽车的销售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尤其是在中国,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不断提高,高价车的销量占比不断提高,8-10 万的紧凑型车销售占比逐渐下降,目前销量占比在 38%左右。10-20 万车型的销售占比明显扩大,目前销售占比已接近40%。

高价车销售占比
 
资料来源:CAAM、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汽车电子跟汽车档次呈现正相关的关系:高档汽车在汽车不仅仅只是在机械性能上的领先,更重要的是汽车电子的丰富和先进,以此提升车辆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因此高档车汽车电子成本的占比明显高于低档车,按统计来看,低档车汽车电子成本占比约为15%,而高档车达 28%。而目前,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纯电动在汽车产业中的比重不断提高,纯电动车的汽车电子可以占到整车成本的65%以上。

不同车型的汽车电子占整车成本比重
 
资料来源:盖世汽车、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电动汽车销量爆发,汽车电子需求旺盛

           电动汽车对于传统的燃油车,在动力源和驱动方式上发生的巨大的变动,其动力系统是由电池、电控等电子产品构成,因此在电动汽车中,汽车电子的地位尤为重要,其成本高达65%。随着国际和国内均加大了环保的力度,特别是我国还出台了禁止燃油车的时间表,说明有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将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可见,随着我国电动汽车的普及,汽车电子将迎来新一轮的爆发增长。

中国电动汽车销量高速增长(万辆)
 
资料来源:中国汽车协会、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在需求带动下,我国汽车电子市场规模也在不断攀升,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7049亿元的规模。

2013-2020年中国汽车电子行业市场规模及预测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汽车电子的趋势将从基础和需求两大方面改革

        我国汽车电子行业在迅速成长,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总线化以及节能环保成为行业产品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总体而言,未来汽车电子应用有以下两大发展趋势。

        1、电子信息技术的突破是基础

        在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方面:各类新式敏感传感器的研发如气敏、力敏、热敏、磁敏以及高灵敏度的非接触式传感器,进一步满足了汽车控制的需要。传感器的理论研究、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开发,大大提高了传统汽车传感器的精度和可靠性,今后汽车将更加智能化和人性化。

        在网络与信息控制技术方面:车载电子设备间基于分布式控制系统的数据通讯使得汽车不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而是车与车互联互通,构建出信息交换的车联网。汽车电子网络系统将朝着大数据,高可靠性,低成本方向逐步展开。

        2、社会需求是导向

        在新型的汽车动力系统方面:近年来,日益严重的能源与环境问题引起人们高度重视,世界的能源危机使得人们不得不为汽车寻求新的替代能源。电动汽车因为其使用电能作为动力源,对环境无污染,并且噪声少,成为代替传统燃油车的良策。混合动力(油-电、气-电、电-电)汽车,作为传统燃油车向电动车转变的一种过渡车型,现在也正在有力发展。氢能发动机是真正意义上的无污染,目前氢燃料电池电堆实现突破,正在向商业化转变。专家预测,到 2020 年中国石油需求量将达到4亿多吨,其中有 1/3 来自于汽车,预计我国石油产量仅有 1.6亿吨,届时中国将有2.4亿吨的石油缺口,从维护国家能源安全的角度也应发展新能源汽车。与传统的汽车相比,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控制变得更加复杂,众多的电控单元以及增加的辅助动力源也使车内信息控制更加复杂,高的可靠性、实时性对信息处理与通讯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智能交通系统(ITS)方面: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道路交通压力显著提升,这直接导致了交通拥挤、阻塞,交通事故增加,环境污染加剧。合理的交通规划与管理是必要的,但是怎样让用户和管理者及时准确地获取交通状况信息,进而采取相应有效的解决措施才是关键。因此建立快速有效的交通信息发布与智能交通引导系统成为交通问题的核心,智能交通系统由此产生。未来智能交通系统将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基础上极大的方便人们的出行。(GYLP)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增程式电动汽车行业销量保持增长走势 且增速远超纯电车型

我国增程式电动汽车行业销量保持增长走势 且增速远超纯电车型

销量来源,2023年我国增程式电动汽车行业销量达到64.2万辆;2024年9月,增程式电动汽车销量11.7万辆,在新能源汽车中占比10.4%,同比增长89.1%,增速远超纯电车型。

2024年11月11日
我国轮胎行业出口市场乐观 多家企业正积极建设海内外产能

我国轮胎行业出口市场乐观 多家企业正积极建设海内外产能

轮胎是汽车重要的部件之一,而随着全球汽车产销量的增长,轮胎的消费量也呈现出增长趋势。从轮胎消费量来看,在2023年全齐轮胎消费量最高的地区为欧洲,占比为27%;其次为北美地区,占比为24%;第三是中国,占比为18%。

2024年10月29日
多因素驱动下我国汽车云行业市场规模逐年增长 目前市场主要以基础设施为主

多因素驱动下我国汽车云行业市场规模逐年增长 目前市场主要以基础设施为主

而随着汽车数量的增长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加上政策的支持,我国汽车也不断向智能化发展,联网车辆数量不断增长,我国汽车云市场规模也不断增长。数据显示,到2023年我国汽车云市场规模为98.8亿元,同比增长36.09%;2024年我国汽车云市场规模达到53.9亿元,同比增长19.5%。

2024年10月21日
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营业收入、出口金额均为增长趋势 资本市场热度逐年增加

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营业收入、出口金额均为增长趋势 资本市场热度逐年增加

汽车零部件是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汽车制造和维修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汽车产量的不断增长,我国汽车零部件市场规模也不断增长。从营业收入来看,2019年到2023年我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业营业收入一直为增长趋势,到2023年我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业营业收入为44086亿元,同比增长5.08%。

2024年09月24日
多种因素推动我国智能汽车市场规模增长 2024年1-9月11行业已发生61起投融资事件

多种因素推动我国智能汽车市场规模增长 2024年1-9月11行业已发生61起投融资事件

而随着汽车产量的增多,技术的逐渐成熟和政策的支持,推动我国汽车智能化进程加快,我国智能汽车行业市场规模快速发展。数据显示,到2022年我国智能汽车行业市场规模达到了5988.4亿元,同比增长49.51%。

2024年09月14日
【投融资】2024年1-8月我国汽车维修行业共发生4起融资 披露金额为2.5亿元

【投融资】2024年1-8月我国汽车维修行业共发生4起融资 披露金额为2.5亿元

数据显示,我国汽车维修行业投融资事件,从2017年的48起减少到2023年的3起。2024年1月-8月25日,我国汽车维修行业发生投融资事件4起,投资金额达2.5亿元。

2024年09月13日
【投融资】我国汽车保养行业资本市场整体降温 相关投融资事件及金额均下降

【投融资】我国汽车保养行业资本市场整体降温 相关投融资事件及金额均下降

数据显示,我国汽车保养行业投融资事件,从2017年的41起减少到2023年的1起。2024年1月-8月25日,我国汽车保养行业发生投融资事件2起,投资金额达1.2亿元。

2024年09月12日
我国乘用车行业产销量逐步回升 出口量高速增长

我国乘用车行业产销量逐步回升 出口量高速增长

产量来看,2019-2023年,我国乘用车产量呈先降后升趋势。2022年我国乘用车产量进一步增长,达到2383.6万辆,较2021年增加了242.8万辆,同比增长11.34%;2023年,我国乘用车产量为2612.4万辆,同比增长9.6%;2024年1月-7月,我国乘用车产量为1391.7万辆,同比增长3.9%。

2024年09月11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