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中国低速电动汽车行业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导读: 中国低速电动汽车行业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近年来,我国低速电动汽车发展迅速。雷丁、御捷、道爵、力通、宝雅、时风等一批低速电动汽车企业逐渐崛起,低速电动汽车正在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相关行业报告《2016-2022年中国低速汽车产业发展监测及发展机会分析报告 

  近年来,我国从财力、物力及人力对新能源汽车进行扶持,力图实现新能源汽车兴国的战略目标,而低速电动汽车尴尬的身份始终难以“转正”。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裕生指出,低速电动汽车符合城镇及农村市场的需求,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应大力推广。 

  近年来,我国低速电动汽车发展迅速。雷丁、御捷、道爵、力通、宝雅、时风等一批低速电动汽车企业逐渐崛起,低速电动汽车正在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付于武表示,低速电动汽车规模企业已经超过100家,且产业集聚效应明显,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山东、江苏、浙江、广东还有河南等地的二、三线城市。用户群体集中在三、四线城市和城乡结合部。 

  低速电动汽车由于通常采用铅酸电池,再加上结构简单、配置较低,因此售价通常在3万~5万元,相比起纯电动车在补贴后仍然在10余万元的情况,购买门槛显著降低。而且,尽管低速电动汽车续驶里程相对较短,但因其定位为短途代步工具,再加上与电动自行车等其他代步工具相比,低速电动汽车能够遮风挡雨,安全性也有所提升,因此在三、四线城市及广大农村市场受到消费者欢迎。而这些地区相对大城市而言,家庭充电的条件更便利,因此困扰纯电动车发展的一大因素——基础设施,在低速电动汽车上体现得并不明显。 

  企业的热情背后,是大量资金投入,以及对当地GDP的巨大拉动。正因为如此,低速电动汽车受到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多个地方政府的青睐。魏学勤表示,一方面,地方政府通过出台“低速电动汽车管理办法”,使其在当地身份得到认可,实现上牌上路;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也通过财政补贴、投资建厂等环节政策支持,以及政府采购等方式,为低速电动汽车企在当地的发展提供便利。 

  一、低速电动汽车行业发展现状 

  2014315日,央视3.15晚会对外曝光了打着“老年代步车”和“观光车”旗号的低速电动汽车企业“工艺简陋、粗制滥造、安全性差、事故频出”等行业现状。随着央视曝光,行业各企业均受到国家有关部门严查整顿,市场随之陷入低谷。 

  从央视曝光即日起,作为全国低速电动汽车发展最大的山东省受牵连最大,6月份之前整个行业处于停滞状态,但自8月起又恢复了行业曙光,很多企业都用近半年时间完成了全年销售任务。宝雅、力驰、时风、唐骏欧玲、雷丁等企业的低速电动车生产线均采用了与整车厂类似的规范化生产流程,实现了整车的半自动生产,同时大幅提高了车身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某些高配置车型更是添加了一些和普通电动车相类似的功能,如电动助力、电子空调等,不仅提高了安全性,还增加了用户体验度。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剧、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地区学校兼并进程加快,会进一步推高欠发达地区的生活品质需求和留守比例,而上述社会问题会引导消费者更多选择低价的低速电动汽车作为短途出行工具,而非汽车。 

  快速增长的市场 

  根据山东省汽车行业协会对22家联盟内企业最新统计,2014年,山东共生产低速电动汽车18.75万辆,同比增长50.46%。魏学勤表示,目前山东省低速电动汽车生产处于高度集中状态,据统计时风、雷丁、力驰、宝雅,共生产低速电动汽车14.36万辆,占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联盟22家企业总产量的76.65%,全省产销低速电动汽车从2010年的1.82万辆迅速增长到2014年的18.74万辆,五年增长了10倍。 

  “截至2014年,22家联盟内企业主要9家总投资额达104.3亿元,全部是民营资本投入,企业发展新能源热情与风险并存,全省总产能共100万辆。2014年全省低速电动汽车产值为65亿元,而同期的传统燃油汽车却出现了十年来首降,下降幅度为1.61%,低速电动汽车正成为山东汽车工业转型升级新的增长点。”对于行业发展,魏学勤预估:“到2015年,山东全省低速电动汽车生产规模将达到30万辆,到2020年达到100万辆的发展目标。” 

  面对诱人的市场蛋糕,传统汽车企业也积极投身其中。目前北汽在山东境内年产能10万辆的低速电动汽车项目正处于建设过程中,预计今年6月份投产。而就在110日,吉利与新大洋(新大洋机电集团)合资成立的新大洋电动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挂牌,即日首款新车知豆D1在吉利兰州工厂下线。同时,奇瑞、众泰、力帆、东风、江铃等传统企业巨头均有低速电动汽车入市及产品研发计划。 

  经过“金九银十”之后,2015年中国车市逐渐进入尾声,今年整体销量情况也基本明了。今年1~10月,我国汽车销量为1927.81万辆,同比增长1.51%,与期中考1.4%的增速以及前三季微增0.3%这两份成绩单相比有所进步,但明显落后于去年6.86%的增速,比起2013年增长13.87%的成绩更是相差甚远。 

  市场变化莫测。多家车企反映,20151月势头还不错,但从2月开始急转直下,之后一直不振,直至近段情况才有所好转。2015年年初预测2015年中国汽车增速将维持在7%左右,但到2015年年中,将这一增速下调为3% 

  据中汽协统计,20151月,中国汽车销量尚保持7.56%的同比增长,但2月销量环比下降31.31%,同比下降0.22%。随后,中国车市的情况继续恶化,自5月起,我国汽车产销量同比皆出现下滑,6月产销量再次双双下降,其中乘用车产销同比自200812月以来第一次出现双双下降。78月的情况也不乐观。9月销量有所回暖,到了10月才出现环比增长9.72%、同比增长11.79%的强劲反弹。 

  1、生产缺乏相应规范 

  虽然山东已有不少厂家实现了生产的规范化,但目前仍存在着不少以小作坊形式生产低速电动车的厂家,虽然价格低廉,但却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同时,不少低速电动车都存在着充电麻烦、电池污染、保险难上、交通阻碍等一系列问题。市场销售如火如荼,但行业自身却乱象丛生,行业监管缺失的问题越来越多地曝光在公众的视野下。虽然部分企业参照了国外行业组织发布的标准规范生产制造,但因缺乏约束力导致售后缺失、装备简陋、制造工艺粗糙,致使部分低速电动车安全性和可靠性能差。 

  2、低速电动车优与劣 

  从市场调查中可以看出,为老人代步及接送孩子这两项总比例超过半数,而接送孩子的任务通常也是退休在家的老人来完成的,也就是说,事实上有51%的受访者表示低速电动车就是买给老人的。 

  从市场调查中可以看出,为老人代步及接送孩子这两项总比例超过半数,而接送孩子的任务通常也是退休在家的老人来完成的,也就是说,事实上有51%的受访者表示低速电动车就是买给老人的。


  相比于价格,人们更看重的是它不用上牌照,比摩托车还要方便的特点,而低碳环保则在价格低廉之前成为人们购买时的考虑。


  在对消费者的市场调查和分析后,可以发现低速电动车续航里程、政策等等,都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向,而山东低速电动车主打价格牌,在满足人们心中绿色梦的同时最大程度地满足顾客需求,因而吸引力逐日攀升。但是安全、电池、保险、政策等因素始终是消费者心中最大的顾虑。

 

  20146月,山东省即发布了首个低速电动车地区行业标准(Q/3700SDQ00012014),并与山东省保险协会实施了低速电动车保险试点,据报道目前已有9家企业通过准入,36种产品达标验收。 

  无论如何,低速电动车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可磨灭的影响,尤其是对于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地区。低速电动车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几乎势不可当,每家至少拥有一辆,促使他们选择低速电动车的是便利的交通工具和低廉成本的双向结合。由于农村等地区畅销的低配置低速电动车和城市对低速电动车高配置要求的尖锐冲突,导致目前国家也没有对低速电动车有明确的界限和规定,因而相关管理办法和监管体系都无法顺利建立。 

  就目前的市场形势来看,目前的主要销售市场还是在三、四线城市和县级市,以及一些一、二线城市周边的城乡结合部等,真正在农村销售的还非常少。 

  二、低速电动车行业发展前景 

  山东低速电动车市场的迅猛发展,即使机遇也是挑战,而政府能否合理地利用相关政策支持这种电动车的一个分支的发展,值得深思。而且由于小作坊式生产厂区的零散分布导致监管和管理的难度进一步增加,企业的规范化亟待加强。同时包括上牌照、上保险等的一系列交通规范需要有关部分积极有力的配合,而关于是否对驾驶员进行相关培训或需要相应的驾驶资格证等等,都应作为管理条例对低速电动车进行规整。当然,以山东为代表的低速电动车能否转正,既标志着这个领域能否取得进一步的发展,也暗示着未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可能存在的发展方向,对汽车行业有着一定的影响和意义。 

  对于三类节能环保汽车:土豪特斯拉、小资比亚迪、亲民低速电动车,不同阶层有不同的选择,但低速电动车这块大蛋糕始终存在着与众不同的吸引力,面对这尚有无限发展潜力的市场,政府能否进行有力的引导和规范,技术瓶颈例如电池能否实现进一步的突破和进步,交通法规等相关管理条例能否对低速电动车进行有效的约束和管理,都对低速电动车这一行业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成本低、价格低是低速电动汽车唯一的市场“优势”,一旦转正后,国家会颁布正式的低速电动汽车行业标准,只要低速电动汽车有了正规的行业标准,那么低速电动汽车的生产成本就会在现有基础上提高二至三倍以上,其整车强度、动力电池、刹车系统、传动系统等诸多方面都要作出优化和改造,那么原本售价3万元左右的车,就会水涨船高的抬升至七八万元左右,待到那时的低速电动汽车将毫无市场优势可言,那么其市场空间也就尽失。 

  而且,现在的低速电动汽车是没有驾照的人在违章驾驶上路,一旦转正后,即便是低速电动汽车驾驶员也必须要考试合格后才能上路,那么待到那时,至少没有驾照的人就不能再继续开这种低速电动汽车了,又失去了一批购车者。另外,为了保障驾乘人员的安全,也必须要有相应的保险,这样一来,其用车成本也会水涨船高,就会更加无人问津。 

  现在看来,虽然低速电动汽车的销售规模非常大,但是这只是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的特殊情况而已,一旦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得到突破,充电站等基础设施得到大面积发展后,正规的新能源汽车就能快速普及,足以全面占满市场。 

资料来源:互联网,中国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YS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增程式电动汽车行业销量保持增长走势 且增速远超纯电车型

我国增程式电动汽车行业销量保持增长走势 且增速远超纯电车型

销量来源,2023年我国增程式电动汽车行业销量达到64.2万辆;2024年9月,增程式电动汽车销量11.7万辆,在新能源汽车中占比10.4%,同比增长89.1%,增速远超纯电车型。

2024年11月11日
我国轮胎行业出口市场乐观 多家企业正积极建设海内外产能

我国轮胎行业出口市场乐观 多家企业正积极建设海内外产能

轮胎是汽车重要的部件之一,而随着全球汽车产销量的增长,轮胎的消费量也呈现出增长趋势。从轮胎消费量来看,在2023年全齐轮胎消费量最高的地区为欧洲,占比为27%;其次为北美地区,占比为24%;第三是中国,占比为18%。

2024年10月29日
多因素驱动下我国汽车云行业市场规模逐年增长 目前市场主要以基础设施为主

多因素驱动下我国汽车云行业市场规模逐年增长 目前市场主要以基础设施为主

而随着汽车数量的增长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加上政策的支持,我国汽车也不断向智能化发展,联网车辆数量不断增长,我国汽车云市场规模也不断增长。数据显示,到2023年我国汽车云市场规模为98.8亿元,同比增长36.09%;2024年我国汽车云市场规模达到53.9亿元,同比增长19.5%。

2024年10月21日
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营业收入、出口金额均为增长趋势 资本市场热度逐年增加

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营业收入、出口金额均为增长趋势 资本市场热度逐年增加

汽车零部件是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汽车制造和维修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汽车产量的不断增长,我国汽车零部件市场规模也不断增长。从营业收入来看,2019年到2023年我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业营业收入一直为增长趋势,到2023年我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业营业收入为44086亿元,同比增长5.08%。

2024年09月24日
多种因素推动我国智能汽车市场规模增长 2024年1-9月11行业已发生61起投融资事件

多种因素推动我国智能汽车市场规模增长 2024年1-9月11行业已发生61起投融资事件

而随着汽车产量的增多,技术的逐渐成熟和政策的支持,推动我国汽车智能化进程加快,我国智能汽车行业市场规模快速发展。数据显示,到2022年我国智能汽车行业市场规模达到了5988.4亿元,同比增长49.51%。

2024年09月14日
【投融资】2024年1-8月我国汽车维修行业共发生4起融资 披露金额为2.5亿元

【投融资】2024年1-8月我国汽车维修行业共发生4起融资 披露金额为2.5亿元

数据显示,我国汽车维修行业投融资事件,从2017年的48起减少到2023年的3起。2024年1月-8月25日,我国汽车维修行业发生投融资事件4起,投资金额达2.5亿元。

2024年09月13日
【投融资】我国汽车保养行业资本市场整体降温 相关投融资事件及金额均下降

【投融资】我国汽车保养行业资本市场整体降温 相关投融资事件及金额均下降

数据显示,我国汽车保养行业投融资事件,从2017年的41起减少到2023年的1起。2024年1月-8月25日,我国汽车保养行业发生投融资事件2起,投资金额达1.2亿元。

2024年09月12日
我国乘用车行业产销量逐步回升 出口量高速增长

我国乘用车行业产销量逐步回升 出口量高速增长

产量来看,2019-2023年,我国乘用车产量呈先降后升趋势。2022年我国乘用车产量进一步增长,达到2383.6万辆,较2021年增加了242.8万辆,同比增长11.34%;2023年,我国乘用车产量为2612.4万辆,同比增长9.6%;2024年1月-7月,我国乘用车产量为1391.7万辆,同比增长3.9%。

2024年09月11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