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新能源汽车行业投资角度分析

       导读:新能源汽车行业投资角度分析,笔者比较关注另外一个层面的投资领域,也即是第三方设计公司的投资,在进行询问的过程中,投资人在这个层面的态度略显消极,主要的原因在于认为这是一项细分市场,市场发展有限的情况下,细分市场的规模太小,笔者有效不太一致的观点。

       新能源车从业者喜欢从自己的角度去观察行业的发展,笔者从学术的角度谈过新能源汽车技术猜想、从技术应用的角度谈技术推广的可能性和先后次序、从消费者角度谈新能源汽车产品的性价比、从汽车制造商的角度谈未来战略的重要性,如果换成投资的角度呢?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金主们对于新能源汽车看法如何,又如何去影响这个行业的未来发展?日前在海口,由第一电动车网CEO搭台的“2013年国际新能源汽车大会”上,接触的几位投资界的朋友让笔者从投资的角度去观察新能源汽车行业,笔者在此与大家分享。
       新能源汽车企业,特别是属于创业型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对于资金的渴求程度直接影响到该企业的生死存亡,这些方面我们在新能源汽车企业的众多破产、并购案例中也能探知一二,现在的情况又不同于往日,在一些方面我看到了一些新能源汽车企业实现了盈利,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了一些新能源汽车行业在进行继续的挣扎,在这样的情况下,资金流入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时间步长从另一个层面决定了新能源汽车爆发时间,而这个步长恰恰是这些资金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态度,笔者简单归纳了几个方面。
       第一、谨慎投资者:“新能源汽车前途无限、资金‘有限’”。
       笔者接触到一位具有北美背景的新能源汽车投资人,作为从电池技术领域转行到投资领域的投资人,对于技术的视点属于相对谨慎,这应该属于当下多数投资人比较典型的观点。
在交谈中谈到,新能源汽车在未来的发展中属于主流方向,特别是纯电动汽车领域,从2009年开始关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动态,在逝去的几年内主要以观察为主,从技术主流的角度出发,对于目前的新能源汽车整车以及电机、电池技术并不认可,主要的考证对象属于和传统车辆的性价比对比,而目前传统车辆的性价比的竞争中新能源汽车尚未占据优势。作为战线较长的投资领域,未来一段时间并没有很明朗的现金归位的前景,使得投资相对谨慎。
       从笔者点评的角度出发,我们看到为什么一些新能源汽车时而市值较高,时而市值突然下降,有些的瞬间成为了投资者、媒体间关注的热点,有的时候突然就申请了破产,秉持“谨慎”的主流观点占据了主流,大家在不知道未来怎么样的时候,选择的方向就是跟随大众的观点,这些并不利行业的发展,最为可行的措施是让更多秉持这种观点的人士深入走进新能源汽车领域,当然投资人做什么举动都不是错误,而是新能源汽车企业应该更加积极主动去给予信心。
       第二、务实投资者:“看得见的电池属于投资重点”。
       遇到的第二类的投资者属于新能源汽车比较务实的人士,目前已经投资了合肥一家电池供应商,在关于投资领域的询问上,他称投资只关心最为核心的领域,电池方面属于看得见的核心部件,行业的发展前景寄托在这个部件上。
       这种投资观点属于比较务实的举动,正如当年万向收购A123的时候,笔者秉持的观点也是这样,如果市场尚未成熟,行业内遍地开花的景象并不能持久,在这样的情况如何才能保证自己的资金不被浪费,掌控优质的核心部件,进行必要的研发技术积累,等待时机是个比较理想的情况,如果这类情况发生较多,对于行业来讲,特别是目前在资金链条上比较紧张的行业,应该属于一项比较好的事宜。
       第三、激进投资者:“将机遇把握在萌芽状态”。
       第三类投资者属于相对“激进”的投资人士,所谓“激进”,更多的在于对于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商、核心部件都有兴趣,甚至在一些新能源汽车的运营方面也比较有兴趣,这种情况,如果资金链比较完善,应该属于比较明智的举措。
       新能源汽车的机会和很多行业一样,在初期的时候机会较多,但是突破黎明的时候也往往属于比较痛苦的时候,如果想要在明朗的情况才去努力,往往带来事倍功半的效果,甚至有可能出现机会缺失后无法进入到核心玩家的层面,这个时候来讲,如果资金链有所保证,在多个领域进行投资,并且根据市场的形势进行相应的多领域资源整合,对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前途上来讲,更加具有可控制性,当然对于自身的投资来言,也更加具有可控制性。
       第四、第三方设计公司应该得到重视。
       笔者比较关注另外一个层面的投资领域,也即是第三方设计公司的投资,在进行询问的过程中,投资人在这个层面的态度略显消极,主要的原因在于认为这是一项细分市场,市场发展有限的情况下,细分市场的规模太小,笔者有效不太一致的观点。
       新能源汽车整车集成技术和核心部件属于“木桶理论”的两块木板,每每谈到新能源汽车,更多地人关注是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特别是电池作为核心部件的重要性,但是问题恰恰出现在这里,核心部件之于新能源汽车,更多地在于木桶效应的木板之一,这些木板缺不得,但是仅仅一堆木板是没有用的,这些需要更多的人去清楚这个问题,离开整车制造商去谈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没有意义,新能源汽车       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从整车到零部件,以及从零部件到整车的集成研发过程,需要双方进行互补。
我们当下也看到了一些情况,一些投资人对于菲斯科汽车兴趣很大,甚至让几家中国人在进行竞争中出现了“交恶”的情况,而这个企业和设计公司来讲并没有太多的区别,特别是在产品规范、品牌传播、工艺流程角度来看,性价比比第三方设计公司还要差一些,有些时候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可能才属于比较明智的投资。

       相关分析报告: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运营格局及盈利空间评估报告(2013-2017)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新能源重卡销量超高速增长 纯电动重卡为绝对主流  上海连续6个月销量第一

我国新能源重卡销量超高速增长 纯电动重卡为绝对主流 上海连续6个月销量第一

从销量来看,2020年到2024年我国新能源重卡销量以超高速度增长,2021年其销量增速高达303.8%,尽管在2023年销量增速下降至36.3%,但2024年我国新能源重卡销量再次快速增至为8.2万辆,同比增长139.8%;2025年1-6月我国新能源重卡销量为7.92万辆,同比增长已高186%。

2025年08月15日
我国无人驾驶行业市场规模稳增 资本热度攀升 多地已开放驾驶运营测试

我国无人驾驶行业市场规模稳增 资本热度攀升 多地已开放驾驶运营测试

从行业投融资情况来看,2019年到2024年我国无人驾驶行业投融资事件为先增后降在增趋势,到2024年我国无人驾驶行业发生融资事件55起,投融资金额达到325.76亿元。

2025年07月24日
我国乘用车市场产销两旺 行业贸易逆差逐渐转顺差且顺差额呈扩大走势

我国乘用车市场产销两旺 行业贸易逆差逐渐转顺差且顺差额呈扩大走势

从产量来看,2020-2024年,我国乘用车产量持续增长。2025年1-6月,我国乘用车产量为1352.2万辆,同比增长13.8%。

2025年07月23日
2025年上半年我国商用车产销量双双回升 进口均价同比增长

2025年上半年我国商用车产销量双双回升 进口均价同比增长

发展历程来看,我国商用车行业发展经历了四个时期:1950-1980年为发展期,我国商用车实现从无到有,中型卡车发展迅速;1981-2008年为成长期,逐渐实现“重、中、轻、微、客”全品类发展,同时开始引进国外汽车品牌;2009-2019 年为壮大期,通过技术引进、合资合作、自主开发等方式,我国商用车已经能够与国外商用车

2025年07月22日
我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业营业收入持续稳健增长 资本市场热度逐年上升

我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业营业收入持续稳健增长 资本市场热度逐年上升

从营业收入来看,2020年到2024年我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业营业收入持续增长,到2024年我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业营业收入为46200亿元,同比增长4.8%。

2025年07月14日
我国新能源冷藏车行业销量呈爆发式增长 其中纯电动车型成主流选择

我国新能源冷藏车行业销量呈爆发式增长 其中纯电动车型成主流选择

从销量来看,我国新能源冷藏车行业发展势头迅猛,销量呈爆发式增长,2024年达到21368辆,同比增长350.8%;2025年1-5月我国新能源冷藏车销量为‌7304辆‌,同比增长103.6%。

2025年07月10日
我国汽车改装行业:渗透率逐年提升 外观改装为最大类别

我国汽车改装行业:渗透率逐年提升 外观改装为最大类别

从汽车改装各类别占比来看,2024年我国汽车改装市场占比最高的为外观改装,占比为43%;其次为智能电子,占比为23%;第三为内饰改装,占比为20%。

2025年07月08日
我国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市场规模及出货量持续增长 地方政策出台支持试验应用

我国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市场规模及出货量持续增长 地方政策出台支持试验应用

从市场规模来看,2020年到2023年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市场规模从777亿元增长到了1613亿元,连续四年持续增长,预计2025年我国智能网汽车市场规模约为2721亿元,同比增长26.4%。

2025年06月13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