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影响应急交通工程装备行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类别多样、发生频繁的国家。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不同程度受到自然灾害影响,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气象、地震、地质、海洋等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
参考《中国智能交通产业专项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2014-2018)》
1、有利因素
(1)国家相关政策为应急交通工程装备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应急交通工程装备近年来逐渐成为国家扶持的重点。国内主要的鼓励类法规和政策如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发[2005]21号)中第1.5条要求:“依靠科技、提高素质,加强公共安全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采用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的作用,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科技水平和指挥能力……”。
2007年1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国家鼓励、扶持具备相应条件的教学科研机构培养应急管理专门人才,鼓励、扶持教学科研机构和有关企业研究开发用于突发事件预防、监测、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的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具”。
2009年9月2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关于加强工业应急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十一)加快发展应急产业。应急产业是新兴产业。要以救援与运输装备、应急能源与动力装置、应急通信与信息设备、医药与防护用品、反恐装备与安防系统等为重点,编制当前鼓励和支持发展应急产品目录。加快制定应急工业产品相关标准。鼓励企业对现有产品开展适应性改进,满足应急需要。实施应急工业产品应用示范工程,促进应急工业产品推广。加快应急创新成果产业化,推动形成一批应急产业发展聚集园区”、“(十七)加大工业应急管理投入。根据我国应急体系建设的需要,逐步完善应急工业产品动态储备机制。各单位要将应急管理日常经费纳入本单位年度预算。鼓励企业通过上市等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工业应急产业投入。积极推进建立应急工业产品有偿使用机制”。
国家发改委发布的2011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9号令,新增了“公共安全与应急产品”作为国家鼓励产业。有了上述从宏观规划到具体产业扶持的一系列政策,应急产业正迎来高速发展的机遇。
(2)军方提升执行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的目标增强了应急交通工程装备在军方装备中的重要性
根据《2010年中国的国防》,中国当前面临的安全挑战更加多元和复杂,中国国防新时期的目标和任务也发生了转变,“科学组织非战争军事行动准备,针对面临的非传统安全威胁搞好战略预置,加强应急专业力量建设,提高遂行反恐维稳、应急救援、安全警戒任务的能力。坚决完成抢险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大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力度,提高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已经成为中国国防新时期的发展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发布的《中国武装力量的多样化运用》强调,中国军方要“树立综合安全观念,有效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适应安全威胁新变化,重视和平时期武装力量运用。积极参加和支援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坚决完成抢险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加强应急救援、海上护航、撤离海外公民等海外行动能力建设,为维护国家海外利益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
这一转变意味着以应急救援为代表的非传统军事行动在中国军方的任务中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客观上为应急交通工程装备在军用领域的新发展提供了空间。
(3)构建社会公共安全体系使得应急交通工程装备产业产生了新的市场空间
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类别多样、发生频繁的国家。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不同程度受到自然灾害影响,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气象、地震、地质、海洋等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三分之二以上的国土面积受到洪涝灾害威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发生过5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中国位于欧亚、太平洋及印度洋三大板块交汇地带,新构造运动活跃,地震活动十分频繁,大陆地震占全球陆地破坏性地震的三分之一,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多的国家。约占国土面积69%的山地、高原区域因地质构造复杂,滑坡、泥石流、山体崩塌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基于上述基本国情,防灾、减灾,抢险救援是中国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国家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并形成能力,需要大量的应急救援产品、技术、装备,这给生产与提供相关物资的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客观上催生了以国家公共安全需求与民生安全需求为导向的应急产品与服务,促进企业实现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标准化、集成化,使得应急交通工程装备在政府采购方面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4)国家推进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的战略举措将促进应急交通工程装备与技术的规模化发展
2009年5月11日,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了《中国的减灾行动》白皮书,白皮书认为,要加强抗灾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建设,提升救灾物资运输保障能力,改善减灾救灾装备。
国家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将逐步完善。应对灾害时应急交通工程装备投放量是巨大的,由于应对准备时间短、应对节奏快,因此,单纯依靠生产企业临时生产补充的投入应对的可能性很小,难以在短时间内修通道路。目前,全国设立了10个中央级生活类救灾物资储备仓库,部分省、市、县建立了地方救灾物资储备仓库,国家正规划建立军队战备储备与地方储备相结合的应急交通工程装备器材储备机制。储备需求将带动应急交通工程装备研制生产,将促进应急交通工程装备与技术的规模化发展。
2、不利因素
(1)新材料应用落后
近几年来,国内在新材料应用方面特别是复合材料桥梁结构上开展了一些研究工作,但离工程化应用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在新结构研究方面,充气式承重结构国外在空投空运应急桥梁装备中已有广泛的应用,我国对此类技术的积累还相当缺乏;高承载力柔性路面英、法等国已取得实用成果,我国还处于原理研究阶段。目前我国的渡河桥梁装备主要采用钢质材料,国外先进国家近年来在渡河桥梁装备上已更多地采用铝锌镁、铝镁硅和复合材料等新型结构材料。未来几年,提高先进新材料的使用范围将是我国应急交通工程装备行业的发展、创新重点之一。
(2)信息主导能力弱
我国应急交通工程装备受价格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应急交通工程装备信息主导能力、自我防护的信息控制能力和单装作业信息传输能力较弱。如国外已较多采用的电子监控系统、自动故障报警系统、自动切换系统,微电脑应用系统等控制技术在我应急交通工程装备上均没有应用。而国外应急交通工程装备的发展在经历机械驱动、液压驱动后,广泛应用机电液一体化技术,目前正在向自动化、智能化和多功能综合作业装备方向发展。
(3)储备不足和制度不够健全
我国应急交通工程装备不仅保有量少,应急交通工程保障专业队伍的装备配备率低,而且更重要的是尚未建立健全应急交通工程装备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应急交通工程保障预案、管理机制、支持系统还不完善,在大规模救灾中往往只能依靠制定临时性应对方案来解决应急交通工程装备问题。在队伍建设方面,我国虽然已经建立了行业和部门的应急救援队伍,但应急交通工程保障专业队伍不健全,应急力量分散,装备缺乏,培训演练少,难以发挥整体救援功效。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