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新能源电力系统与能源互联网共同点较多,两者对接整合推动中国能源革命快速发展

       导读:新能源电力系统与能源互联网共同点较多,两者对接整合推动中国能源革命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新能源电力系统强调的供应侧多源互补,与能源互联网中各能量单元及各区域能源网络的互联互通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利用广域内不同类型能源电力互补特性,保证供需的实时平衡,减小可再生能源电力不确定性对电力以及能源系统的冲击。
参考:《
中国新能市场发展现状及未来五年发展商机研究报告

  从新能源电力系统和能源互联网的基本概念和特征中不难看出,两者虽然在整体布局上有很多的不同,但是在一些核心内容上又有很多的交叉,具体来说:

  核心目标一致。新能源电力系统和能源互联网的概念都是在当前传统能源供应紧张,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提高可再生能源在电力能源及整个社会能源供应体系中的比例是两者共同的核心诉求。两者都为安全高效地利用可再生能源提供了一整套技术解决方案。

  技术层面相互交叉。可再生能源作为一次能源,只能通过转化成电能后才能方便被人们利用,电力所具有的高效、快速的传输性质,使其能够很好地承担未来能源互联网中各类能源互联互通的纽带与接口作用。因此,未来新能源电力系统很可能成为能源互联网的核心网络,其具备的可再生能源高效发电技术、灵活先进的输配电技术、AMI系统、大数据分析技术及先进的通信控制技术,同样也是能源互联网建设中的核心技术需求。其中,作为能源互联网中重要组成元件的能源路由器,与当前新能源电力系统及智能电网研究中所使用的智能变压器,也有着技术和功能上的传承性。因此,新能源电力系统与未来能源互联网在技术层面有很多的交叉。这种交叉使得新能源电力系统的范围能够得到外延和发展,电力网络将会在未来人类能源利用体系中占据更为重要的地位。

  两者都强调“横向多能源互补,纵向源网荷储协调”的多元协同控制。无论是新能源电力系统还是能源互联网,都强调能源供应、输送、消费一体化协同及不同类型一次能源之间的协调优化控制。

  一方面,新能源电力系统和能源互联网都将供需双方信息流与能量流的双向互动作为供需双侧互动的基础。需求侧资源将成为维持能源供需平衡的有效调控手段,需求侧响应将借助新能源电力系统与能源互联网的技术平台得到更好的开展。用户可以通过智能终端更详细地了解自身用能、分布式可再生电源出力及储能设备充放电情况,依据市场信号和系统实际运行情况主动调整自身用能行为。

  另一方面,新能源电力系统强调的供应侧多源互补,与能源互联网中各能量单元及各区域能源网络的互联互通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利用广域内不同类型能源电力互补特性,保证供需的实时平衡,减小可再生能源电力不确定性对电力以及能源系统的冲击。

  但是相比新能源电力系统,能源互联网具有更为广泛的内涵与意义。

  第一,能源互联网描绘的是未来社会中整体的用能体系,不仅包含新型电力系统,还涵盖各类一次能源网络及公路、铁路等交通运输网。从某种程度上说,新能源电力系统可能只是能源互联网的核心模块之一。新型电力系统是能源互联网中连接各类能源网络的纽带,是解决各类型一次能源互联互通的有效途径,但能源互联网绝不仅仅是电力互联网,而应该是各类型能源网络的高度整合,是要实现更为广泛意义上的“横向多能源互补,纵向源网荷储协调”。

  第二,能源互联网强调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虽然安全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是两者共同的核心目标,但是能源互联网更强调对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能源互联网能够利用广域内分布式电源时空互补特性、分布式储能及可控负荷的系统调节潜力,实现上述设备的“即插即发、即插即储、即插即用”。

  第三,能源互联网强调参与主体的无差别对等互联与能源共享。互联网思维和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就是互联中各参与主体地位的对等与信息的共享,能源互联网中的核心价值观就是互联共享,能量流与信息流能够在能源互联网这个技术平台上自由流动。在这种价值观体系下,能源互联网使得能源系统具有高度的开放程度,能源体系中供需双方的界限将变得模糊,可再生分布式电源及分布式储能大规模接入,使得处于能源互联网中各参与主体既是能源“生产者”,又是“消费者”,能源互联网能够为各参与主体提供平等接入的入口和信息交互平台。

  同时,对等互联和能源共享也意味着能源市场的开放。能源互联网中各能量单元无论体量大小,都能够无差别参与能量市场、辅助服务市场及碳交易市场。能源互联网的建设将使得能源市场的准入门槛降低,参与主体将得到极大的丰富,系统也将拥有更多的可控资源维持动态的供需平衡。

  第四,能源互联网对能源体系的影响更为深远。能源互联网的建设不是基于现有的能源生产、消费模式和能源体制,而是要通过能源互联网这种能源技术革命,推动能源生产、消费、体制变革和能源结构的调整,通过广义的“源—网—荷—储”协调互动,达到最大限度消纳利用可再生能源、能源需求与生产供给协调优化及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从而实现整个能源网络的“清洁替代”与“电能替代”,推动整个能源产业及经济社会的链式变革。

  综上所述,能源互联网是对当前整个能源利用体系的颠覆性革命,与新能源电力系统相比较,对能源行业,甚至经济社会变革和发展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而电力系统作为能源互联网的核心模块,新能源电力系统的相关技术能够与能源互联网进行对接与整合。

当前,应做好我国能源互联网建设与新能源电力系统的对接与整合工作,从顶层设计、整体规划到具体的技术实现都要进行相应的衔接,完善和统一相关标准,做到 “标准先行”,从而减少二次升级成本,集中当前有限的资源和时间,通过新能源电力系统与能源互联网这种技术手段,推动我国能源革命和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分布式燃机发电行业:综合商业体、园区和工业为三大主要需求领域

我国分布式燃机发电行业:综合商业体、园区和工业为三大主要需求领域

装机规模来看,2020-2023年我国分布式燃机发电累计装机规模呈增长走势。2023年,我国分布式燃机发电累计装机规模约为30022MW。

2024年11月19日
我国电线电缆行业资本市场热度增长 2024年1-8月出口数量及金额也均同比增长

我国电线电缆行业资本市场热度增长 2024年1-8月出口数量及金额也均同比增长

电线电缆是电力和和电磁波传输的基础设施,广泛应用多个领域,而随着电力、通信、轨道交通等行业发展,对电力电缆需求也不断增长。数据显示,到2023年我国电线电缆行业产量为6203万千米,同比增长4.66%。

2024年11月01日
我国智能变电站行业:2024年以来中标事件已达187起 广东省招投标项目较多

我国智能变电站行业:2024年以来中标事件已达187起 广东省招投标项目较多

招标数量来看,2020-2023年,中国智能变电站行业中标项目持续增加,尤其是2022年来中标项目增长速度加快,全年共中标326起,2023年达353起。

2024年10月14日
中兴通讯、立讯精密等多家企业积极布局无线充电赛道 行业政策环境向好

中兴通讯、立讯精密等多家企业积极布局无线充电赛道 行业政策环境向好

从行业投融资情况来看,我国无线充电行业投融资事件较少,截至2024年9月8日只发生了34起投融资事件,而在2021年之后投融资事件及金额均为下降趋势。到2023年我国无线充电行业发生3起投融资事件,投融资金额为0.6亿元;2024年1-9月18日我国无线充电行业发生1起投融资事件,投融资金额为0.3亿元。

2024年09月21日
【投融资】2024年1-8月我国太阳能光伏行业共发生8起融资 披露金额为4.05亿元

【投融资】2024年1-8月我国太阳能光伏行业共发生8起融资 披露金额为4.05亿元

数据显示,我国太阳能光伏行业投融资事件,从2018年的1起增长到2023年的18起。2024年1月-8月,我国太阳能光伏行业发生投融资事件8起,投资金额达4.05亿元。

2024年09月19日
【投融资】我国智慧电力行业:2024年1-8月特斯联已成功共获得2轮投资

【投融资】我国智慧电力行业:2024年1-8月特斯联已成功共获得2轮投资

数据显示,我国智慧电力行业投融资事件,从2017年的9起增长到2023年的14起。2024年1月-8月31日,我国智慧电力行业发生投融资事件8起,投资金额达22.51亿元。

2024年09月03日
我国电力行业发电装机容量整体呈稳定增长 市场进入资质、资金等壁垒较高

我国电力行业发电装机容量整体呈稳定增长 市场进入资质、资金等壁垒较高

发电装机容量方面,近年来看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整体呈稳定增长。2023年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29.2亿千瓦,同比增长13.9%;2024年1-5月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303733万千瓦,同比增长14.1%。

2024年07月20日
我国集中式光伏电站并网容量稳定增长 政策推动行业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

我国集中式光伏电站并网容量稳定增长 政策推动行业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

并网容量来看,近年来,我国集中式光伏并网容量一直在稳定增长,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2023年全年中国集中式光伏电站累计并网容量为3.54亿千瓦,同比增长51.3%。

2024年07月15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