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网讯:
更多行业市场情报,详情可参考《2013年中国行业调研分析报告》
自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颁布以来,我国风电产业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2012年我国风电累计吊装装机容量超过了7600万千瓦,并网容量达到了6200万千瓦,风电发电量逾1000亿千瓦时,超越核电成为我国第三大主力电源。2012年风电机制造能力超越3000万千瓦,约占全球的60%,成为我国少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同时,风电产业链长,吸纳就业能力强,2012年风电行业创造国内生产总值超过2000亿元,提供就业岗位50余万。
风电是我国最成熟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目前发电成本大幅下降,平均度电补贴低于0.15元/干瓦时,具备了大规模发展的条件。近年来,我国能源需求居高不下,环境污染问题日趋突出,风电产业作为最具竞争力的清洁能源产业,为调整能源结构、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然而,2011-2012年期间,随着我国风电建设规模迅速扩大,在风电制造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也逐渐显现。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主要是:
技术研发水平滞后与风机质量低下的矛盾并存。由于我国风电行业起步较晚,大部分整机制造企业在最初阶段均通过购买图纸直接投入生产,缺乏自有技术。然而,在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实现真正的创新和突破,需要大量的基础研究、科学实验和长期的经验积累。风电基础理论、前沿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薄弱,技术储备不足,影响了风电产业的持续竞争力。目前,我国仅少数企业具备大机组、大叶片、低风速、高海拔机组等前沿技术自主开发能力,整体上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不强;风机整体设计、关键零部件制造、系统设计和原材料生产均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对载荷优化计算控制策略优化、并网性能、运行维护模式等核心技术掌握不够,导致风电机组质量受到影响。国产风电机组虽具成本优势,但在技术、性能、质量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较大,部分风电机组质量不稳定,出现多起严重风机质量事故。部分企业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难以进军国际市场,大部分产品只能在国内销售,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
电网接入和消纳问题加剧。截至2012年底,中国累计吊装风电机组7600万千瓦,但仅6200万千瓦实现并网,1400万千瓦风电机组完成吊装但无法并网,占风电吊装总量的18%。同时弃风限电问题愈演愈烈,2012年弃风高达200亿千瓦时,约占风电应发电量的20%,风电企业效益受到严重影响。
装备制造业出现产能过剩。据统计,2012年中国主要风电设备制造行业产能已超过3000万千瓦。与此同时,2012年国内新增风机装机容量(吊装)仅为1300万千瓦,海外市场的开发刚刚处于尝试阶段。这一局面导致国产设备60%以上的产能处于闲置状态。2013年风电市场仍不容乐观,总产能已远远超过国内市场需求。尽管主要风电机组制造企业均具备上市或国有大型公司背景,资金充足,实力雄厚,但产能过剩、低价竞争导致大多数企业处在微利甚至亏损状态;民营中小型制造企业开始收缩产能,但仍面临经营困难。
2010年后,受到国家产业政策和全球经济危机的双重影响,我国风电发展速度放缓,企业效益水平下降。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政府扶持风电发展的力度不够:
一是政府缺乏坚定的风电产业发展目标和决心,不能做到令行禁止。2010年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促进风电装备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若干意见》,限制审批风电设备建设项目,对风电产业发展进行调控。但是对于不能实现发展目标、可再生能源附加不能按计划征收、政府长期拖欠企业风电补贴等,都没有问责程序。风电从2010开始弃风,且愈演愈烈,直至2013年国家能源局才发文,要求做好风电并网和消纳相关工作。
二是电网配套建设滞后,风电并网技术苛刻,风电调度机制僵化,导致风电并网和消纳问题突出。国家出台了极为苛刻的并网技术条件和检测政策,导致我国风电从物理并网难转为技术并网难。从2010年开始弃风愈演愈烈,风电满负荷发电小时数从2010年的2000多小时下降到2012年的1890小时,下降了110个小时,出现了风能资源越丰富、弃风越严重的现象。例如,蒙东地区风电满负荷发电小时数不到1500小时,2010、2011和2012年风电弃风率分别是5%、15%和20%,严重影响了发电企业的效益。
三是可再生能源附加征收和补贴程序过于繁琐,补贴资金不能及时足额到位。政府长期拖欠企业风电补贴,导致风电企业现金流紧张,企业之间三角债现象严重,增加了企业财务费用,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经营和经济效益。
四是国家对风电技术研发支持力度不够,导致我国大部分风电装备制造企业缺乏自主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整机、关键零部件设计能力与国外先进企业仍有较大差距,导致我国风电装备制造业大而不强,缺乏国际竞争力。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