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2-2013年初国内平面媒体市场经营情况分析

  导读:2012-2013年初国内平面媒体市场经营情况分析吗,平面媒体凭借长期的规范报道、内容深耕所建立起来的公信力,是新媒体当下乃至未来一段时间内无法企及的。平面媒体自身对于这一优势亦有清晰认知。在2012年中国广告生态调研中,有77.8%的报纸媒体认为自身最大的竞争优势是“媒体的品牌影响力”。

  依托品牌影响力三重发力实现自救中国广告生态调研显示,2012年,只有30.2%的报纸媒体实现了广告收入的增长。报纸广告收入整体下降态势明显,是近年来最为低迷的一年。

  2012年,受宏观调控和国际形势等因素影响,传统报纸广告投放大户的房地产和汽车行业广告投放都受到抑制。除此之外,来自新媒体的竞争亦是报纸广告收入下滑的重要原因。2012年中国广告生态调研显示,82.2%的报纸媒体认为广告经营压力首先来自于互联网,在压力来源中排名第一位,比排名第二的来自于同类媒体的压力高出20个百分点。而2011年,持此观点的报纸媒体比例还只有55.8%。

  杂志广告收入的下行趋势没有报纸明显,但近几年杂志广告的增幅持续放缓。昌荣传播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杂志广告刊例价增幅为11.1%,远低于2010上半年24.4%和2011年上半年15.9%的增幅。2012年中国广告生态调研显示,2012年广告收入出现下降的媒体数量占比20%,比2011年同期增长了10个百分点。2012年,杂志媒体广告经营同样显得动荡不安。《第一财经周刊》广告部经理张勇表示:从2011年上半年开始,地产行业和金融行业已经开始影响杂志的广告营收,而2012年奢侈品行业、能源行业、物流行业、航空行业、酒店行业减少投放,使得今年的形势更加严峻。

  随着近年来平面媒体收入增幅的不断放缓甚至下滑,“纸媒贬值论”、“纸媒边缘论”等论调甚嚣尘上。然而,根据CNRS调查显示,传统媒体依旧是消费者最信任的媒体。电视、报纸被选为“非常可信的媒体”的比例分别为54.6%、40.4%,远高于互联网的15.7%。

  平面媒体凭借长期的规范报道、内容深耕所建立起来的公信力,是新媒体当下乃至未来一段时间内无法企及的。平面媒体自身对于这一优势亦有清晰认知。在2012年中国广告生态调研中,有77.8%的报纸媒体认为自身最大的竞争优势是“媒体的品牌影响力”。面对严峻生存环境,平面媒体以品牌影响力为依托,深耕内容优势、创新广告产品、提升广告服务,三重发力,努力实现自救。

  1.扎根内容深耕优势,通过多媒体联动弥补劣势
  在2012年11月举办的世界中文报业协会第45届年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60多家中文报纸的100多位社长、总编辑,针对当下报纸的困境,特别是在新媒体对报纸冲击的环境下,认为报纸发展方向是立足于报纸内容深耕,同时利用新媒体进行多媒体联动。

  广州日报在伦敦奥运会期间推出的“奥运码上睇”板块,为尝试多媒体联动的报纸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伦敦奥运会期间,广州日报联合大洋网临时成立“24小时全媒体编辑部”,每晚事先制作二维码,印刷在第二天的报纸上。随着凌晨时分赛事的激烈展开,编辑全方位搜罗直播视频、各大图片社的精彩照片,全世界通讯社的即时报道,还有广州日报派往伦敦记者传回的独家赛场直击,所有这些素材,都会被编辑整合更新在“奥运码上睇”的后台。读者一早醒来,只需要用智能手机扫描二维码,就可以获得最新的赛况热点,观看精彩视频,把平面的阅读变成全方位的体验。

  通过“奥运码上睇”板块,广州日报既发挥了平面媒体成熟的采编机制,内容生产的优势,又可以解决由于伦敦与北京的8小时时差,比赛项目与报社截稿时间的冲突,弥补报纸图片刊载量有限、无法呈现视频的技术劣势。

  关于平面媒体的多媒体联动,不得不谈及近年的热门话题———平面媒体移动终端。2011年中国广告生态调研报告显示,平面媒体纷纷投入移动终端产品的开发浪潮,力图抢占在移动终端领域的先机。但平面媒体移动终端作为新生事物,既没有可持续的盈利模式,也没有合理的广告收费模式,移动互联网大环境的运营模式依然尚未成熟,致使移动平台的广告效果和价值难以评估,并未获得广告主广泛认可。未来,如何加强移动终端的广告经营仍旧是平面媒体广告经营者面临的一大难题。

  2.创新广告产品,通过衍生品扩大:
广告收益在受众注意力稀缺的当下,必须有所创新才能寻求突破。平面媒体的产品创新一直是一件难事,但在2012年很多平面媒体做了积极的尝试,且取得了不错的广告效益。《第一财经周刊》的广告部主任张勇表示:“在目前这种严峻的经济形势下,要扩大广告收益,必须开发衍生品。”他们为这些衍生品倾注了大量心血,他表示,这些产品通过自身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满足了广告主植入化、共鸣式的传播需求。

  它不仅扩展了媒体的营销空间,分摊了主体杂志的广告版面压力,同时也保障了主体杂志的本色和品位,一箭双雕。而纵观报刊亭不难发现很多时尚类刊物也推出主题各异的别册。

  在艰难的经营环境之下,衍生品不仅能够扩大广告收益,增加营销手段,也能够使媒体增加资源量,尝试更多的营销手段,从而帮助解决广告主的一些特殊需求。张勇还表示:“衍生品收入从原来的几百万到现在的一千万,已经成为了营业收入里重要的一部分,而别册也帮助我们解决了主刊广告容量不够的问题。”

  3.加强直营密切客户关系,增强策划服务能力:
广告营业收入压力下的平面媒体,为能够吸引客户投放,在需要维护好客户关系的同时,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服务。根据2012年中国广告生态调研显示,注重与客户的日常沟通已成为平面媒体增加广告收入、提升服务品质的首要方法,有84.1%的被访报纸为增加广告收入加强与客户的日常沟通,“为客户量身策划主题方案”以77.3%居第二位。在2012年的广告运作中,更加看重直营模式已成为平面媒体的共识。

  在与广告公司保持良好互动关系的同时,主动与广告客户取得直接的联系,建立、维系与广告客户之间的关系,更有针对性地把握客户的需要,提供更多优质服务,已成为许多平面媒体在2012年广告运作中的着力点。在与客户建立良好的关系之后,增强媒体自身的服务能力成为各大媒体的发力重点。华商报业集团2012年为某广告主策划的走进校园案例,就是在加强服务能力的背景下,捕捉广告客户需求而提出的方案。首先,这个方案完全是为该广告主量身打造的,符合其品牌特性和营销需求;其次,这个方案的全媒体合作运营都由华商报业负责沟通联络,在实行环节也注重全程监控;而且,方案中的每处细节,都以突出广告主的利益为前提。这种全方位贴心式的服务,为报纸提高整体服务水平提供了非常好的借鉴。

  相关分析报告中国平面媒体广告市场发展态势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2013-2017)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广告行业:东部地区业务收入占比超85% 北京、上海、广东三省收入超2千亿

我国广告行业:东部地区业务收入占比超85% 北京、上海、广东三省收入超2千亿

从业务收入来看,2019年到2024年我国事业单位和规上企业广告业务收入为先增后降再增趋势,到2024年我国事业单位和规上企业广告业务收入为15464.1亿元,同比增长17.9%。

2025年08月18日
我国直播电商行业用户规模高速增长 相关企业注册量逐年递增

我国直播电商行业用户规模高速增长 相关企业注册量逐年递增

随着移动支付的广泛应用、电商直播兴起和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等多重因素的驱动下,中国电商渗透率呈快速上升趋势,激发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促使更多人参与到线上购物中来,也为中国直播电商市场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发展空间。2015-2024年,全球和中国电商渗透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2015年中国电商渗透率超过全球电商渗透率,并在20

2025年08月07日
我国微短剧行业:市场规模、用户规模和上线备案量不断增长 情感题材占比最高

我国微短剧行业:市场规模、用户规模和上线备案量不断增长 情感题材占比最高

从规划备案量来看,2022年到2024年我国微短剧规划备案量持续减少,到2024年我国微短剧规划备案量为2663部。

2025年07月14日
我国演唱会行业:大型演唱会中巡演项目占比接近80% 二线城市票房占比上升

我国演唱会行业:大型演唱会中巡演项目占比接近80% 二线城市票房占比上升

根据数据显示,在2024年我国5000人以上大型营业性演出共0.27万场,票房收入达到296.36亿元,观众人数为3651.82万人次。其中大型演唱会收入大型演唱会票房突破 260 亿,同比增长 78.1%,观众人数超过 2900 万人次,同比增长 45.0%。

2025年06月25日
我国短视频行业用户规模增速逐渐放缓 资本市场趋于理性

我国短视频行业用户规模增速逐渐放缓 资本市场趋于理性

从用户规模来看,2018年到2023年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从从6.48亿增长至10.53亿,连续五年用户规模持续增长。到2024年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为10.50亿,相较于2023年12月减少300万,首次出现回落。

2025年02月25日
我国微短剧用户量、数量及市场规模均快速增长 都市题材为行业主产类型

我国微短剧用户量、数量及市场规模均快速增长 都市题材为行业主产类型

用户规模来看,我国微短剧用户规模快速增长,已超越网络外卖、网络文学、网约车和网络音频等多类基础数字服务,微短剧已成为数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24年6月,我国微短剧用户规模达5.76亿人,网民使用率为52.4%。

2024年12月14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