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7年我国医疗器械及激光和其他光电类医疗设备行业销售市场规模分析(图)


         1、医疗器械行业发展概况

         医疗器械是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具有高新技术应用密集、学科交叉广泛、技术集成融合等显著特点,是带动和引领多学科技术发展的重要引擎,其战略地位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据数据统计,2016 年全球医疗器械市场销售总额3,920 亿美元,预计到2022 年将达到5,300 亿美元。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起步较晚,但改革开放以来增长强劲,尤其是近年来在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下,我国医疗装备的整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大城市、大医院,尤其是三级甲等医院的装备档次已经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一般医院的装备水平。

         据统计,中国医疗器械市场销售规模由2001 年的179 亿元增长到2016 年的3,700 亿元,剔除物价因素影响,16 年间增长了约20.67 倍。
 
图:医疗器械市场销售规模
         参考观研天下相关发布的《2018-2023年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市场运营规模现状与未来发展商机战略评估报告
         但总的来看,根据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卫生总费用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GDP)比重为6.05%,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另一方面,2015 年我国药械消费比仅为1:0.33,远低于1:0.7 的世界平均水平,更低于发达国家的1.02:1 的水平,未来还将有广阔的增长空间。

         2、激光和其他光电类医疗设备行业发展概况

         (1)激光医疗设备

         1)激光产生原理、分类及应用

         激光是由粒子受激辐射产生的光束,具有良好的单色性、相干性、方向性和高能量密度特点。激光器是产生、输出激光的装置。激光器的基本结构由工作物质、泵浦源和光学谐振腔三部分构成。激光器基本结构示意图如下:
图:激光器基本结构示意图
 
         按照激光工作物质类别的不同,可将激光器分为固体激光器、气体激光器、液体激光器、半导体激光器、光纤激光器等。激光在科技、工业、军事、医学和日常生活等诸多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据OFweek 激光网数据显示,我国激光的产业应用中:材料加工占比约32%,医学20%,信息、通信、科研、测量等领域分别占比14%、12%、12%、9%,激光的医学应用仅次于材料加工行业。

         2)激光在医疗领域的应用

         ①全球激光医疗市场概述

         目前激光在全球医学上的应用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大致可分为激光诊断和激光治疗(含激光美容)两大类。前者以激光作为信息载体,后者以激光作为能量载体。

         因激光在精确度、疗效及安全性等方面优于传统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的激光医疗设备已进入到普外、泌尿、皮肤、耳鼻喉、口腔、妇科、骨科、心血管、神经外科以及肿瘤科等各个临床科室,能够通过对病变组织进行凝固、切割、汽化等方式进行手术或介入治疗,达到临床治疗效果。国外较成熟的激光医疗器械及临床应用科室情况如下:
表:国外较成熟的激光医疗器械及临床应用科室情况
 
         ②我国激光医疗市场概述

         目前我国多种多样的激光医疗设备已广泛进入各个临床科室,可治疗的疾病达数百种。我国目前已批量上市的国产激光和强光类医疗器械产品见下表:
表:目前已批量上市的国产激光和强光类医疗器械产品
 
         据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数据显示,全国各主要医院目前大多已建立了激光医疗中心,且80%以上的医院拥有了激光医疗设备。据中科战略产业技术分析中心统计,2016 年,我国激光医疗设备行业市场规模达到90 亿元以上,国内医疗机构对激光医疗设备的需求保持稳步增长趋势。
图:2007-2016年我国激光医疗设备市场规模
 
         受国内市场需求及相关产业政策的拉动,我国激光医疗器械产业发展长期趋势向好。同时,随着我国激光医疗设备产业的发展,一批本土企业正由弱到强、由小到大,自主知识产权产品逐步投入市场,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能够逐步替代进口同类产品,形成一定的品牌影响力,并呈现出持续创新与发展的良性循环。

         (2)其他光电在医疗领域的应用

         强脉冲光和射频等光电技术也被应用于医疗美容领域。

         强脉冲光是以一种强度很高的光源经过聚焦和过滤后形成的一种宽谱光,其本质是一种非相干的普通光而非激光。其作用原理是特定宽谱光照射皮肤,被组织中的色素团和血管选择吸收,在不破坏皮肤组织的情况下,促使血管凝固或色素团和色素细胞的破坏分解,达到对毛细血管扩张及色素斑症状的治疗。同时,通过采用不同波长的光对皮肤进行照射,还可杀死细菌,起到消炎、镇痛、抗感染等效果。此外,光热及光化学作用还可使胶原蛋白和弹力纤维重新排列,是恢复皮肤弹性、增强血管功能、消除或减轻面部皱纹、缩小毛孔的有效方式。

         射频的作用原理是通过高频电流频率转换,将电能转化成生物体热能作用于目标部位,同时对皮肤表面采取冷却措施,促使皮下胶原收缩拉紧,刺激皮层中的纤维母细胞分泌更多新生胶原蛋白以填补萎缩和流失的胶原蛋白空隙,从而达到皮肤即时紧致的效果。

         其他光电技术在皮肤老化、色素沉着、脱毛、白癜风、银屑病、雀斑、毛孔粗大等领域也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此外,肥胖日渐成为影响国民健康的重要因素,同时因其会引发系列并发症而得到国民的重视,常见的水动力吸脂术是主要的应用方向之一。水动力吸脂塑身是基于螺旋式水刀,通过加压水流精确作用于目标组织,有选择性的分离脂肪细胞,具有治疗快速、效果明显、风险大幅度降低的明显优势。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局,观研天下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ww)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康复器械行业国产化率超97% 康复理疗设备领跑细分赛道

我国康复器械行业国产化率超97% 康复理疗设备领跑细分赛道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国康复器械行业蓬勃发展,市场规模与日俱增,应用场景持续拓宽。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康复器械市场规模约714.6亿元,较2023年增加98.9亿元,同比增长16.1%。

2025年10月13日
全球胶囊内镜行业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北美市场占比最大小肠胶囊内镜占据主流

全球胶囊内镜行业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北美市场占比最大小肠胶囊内镜占据主流

全球市场来看,随着技术不断进步,胶囊内镜在医疗领域的价值持续显现,数据显示,近三年全球胶囊内镜行业市场规模呈增长走势。2024年全球胶囊内镜行业市场规模约4.44亿美元。

2025年09月17日
我国中成药行业产量持续下滑 相关生产企业数量增长速度下降

我国中成药行业产量持续下滑 相关生产企业数量增长速度下降

从产量来看,2020年之后我国中成药产量持续下降,到2024年我国中成药产量为195.3万吨,同比下降7.26%;2025年1-7月我国中成药产量为103.4万吨,同比下降10.20%。

2025年09月09日
我国中药饮片行业市场规模整体较快增长 出口量及出口金额均下滑

我国中药饮片行业市场规模整体较快增长 出口量及出口金额均下滑

从市场规模来看,2020年到2024年我国中药饮片行业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到2024年我国中药饮片行业市场规模约为3030亿元,同比增长8.7%。

2025年09月06日
高龄产妇需求增加下我国生殖医学设备市场扩容 政策红利释放 国产替代加快

高龄产妇需求增加下我国生殖医学设备市场扩容 政策红利释放 国产替代加快

市场规模来看,在生育年龄推迟、健康需求升级及国家鼓励生育政策的共同驱动下,我国生殖医学设备市场持续扩容。叠加高龄夫妇的再生育需求,进一步刺激了生殖医学设备市场的需求增长。2024年我国生殖医学设备行业市场规模达96.9亿元,同比增长9.86%。

2025年09月06日
我国咽喉中成药行业:政策与渠道双轮驱动 片剂占市场主导 其中金嗓子领跑零售端

我国咽喉中成药行业:政策与渠道双轮驱动 片剂占市场主导 其中金嗓子领跑零售端

市场构成来看,2024年我国咽喉中成药销售额达74亿元,同比增长7.49%。其中,片剂占比最大,达41.65%,其次为散剂/颗粒剂和丸剂,分别占20.42%、17.72%。

2025年09月01日
我国医药中间体行业市场规模稳增  资本热度下降 药明康德正全球化产能布局

我国医药中间体行业市场规模稳增 资本热度下降 药明康德正全球化产能布局

从行业投融资情况来看,2022年之后我国医药中间体行业投融资事件及金额持续下降,到2024年我国医药中间体行业发生9起投融资事件,投融资金额为8.6亿元;2025年1-8月25日医药中间体行业发生8起投融资事件,投融资金额为6.6亿元。

2025年08月28日
我国零售药店行业:实体药店销售额占比持续下降 网上药店销售额占比持续提升

我国零售药店行业:实体药店销售额占比持续下降 网上药店销售额占比持续提升

从销售额来看,2020年到2024年我国实体药店和网上药店(含药品和非药品)销售额持续增长,但增速逐渐放缓。到2024年我国实体药店和网上药店(含药品和非药品)销售额达9411亿元,同比增长1.9%。

2025年08月15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