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青蒿素类产品亟待提升国际竞争力

  导读:上海交通大学唐克轩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采用代谢工程技术,先后获得了含量达1%~1.5%的杂交种第1代青蒿产品和含量达1.5%~2%的第2代代谢工程青蒿产品。试验证明,改良青蒿与非改良青蒿及其产品在化学成分、性质、药理、毒理等方面均无差异。近年来,研究团队又推出了第3代青蒿产品,不仅青蒿素含量高,还能抗除草剂,且能实现大规模机械化直播和收割,突破了青蒿原来只适宜种植于山陵的地域限制。

  上海交通大学唐克轩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采用代谢工程技术,先后获得了含量达1%~1.5%的杂交种第1代青蒿产品和含量达1.5%~2%的第2代代谢工程青蒿产品。试验证明,改良青蒿与非改良青蒿及其产品在化学成分、性质、药理、毒理等方面均无差异。近年来,研究团队又推出了第3代青蒿产品,不仅青蒿素含量高,还能抗除草剂,且能实现大规模机械化直播和收割,突破了青蒿原来只适宜种植于山陵的地域限制。

 

  青蒿素原料产品的改良当然比较重要,从新的杂交种青蒿提取青蒿素的生产成本可降低至1000元/1000克,有望从根本上解决青蒿素原料供应的问题。然而,原料供应只是低层次的产业或产能,获得的回报或经济效益十分有限。

 

  目前在国际市场上,青蒿素原料和成药销售利润比约为1∶20。由于我国绝大部分药企在技术和质量上尚无法取得国际认可,在青蒿素产业上一直在扮演和不得不沦为原料供应商的角色。

 

  我国对青蒿素的研究最初是出于军事目的,研制成功后并没申请专利,同时也不熟悉国际知识产权规则,错失了依靠知识产权获得巨大经济效益的机会。世界卫生组织(WHO)于2001年开始启动药品预认证(PQ)项目,主要针对艾滋病、结核病和疟疾3大世界流行疾病的药物,目的是通过对申请药企及产品的审核,确保国际基金采购药品的高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药品预认证是以欧盟和美国的药品质量标准为基础,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提高,如今WHO药品预认证的水平已基本达到欧盟标准,对GMP和GCP的要求较我国现行标准更高。由此,许多国内药企被排除在国际市场之外,只能转而求其次,靠卖原料——青蒿素来挤进国际市场,分得一小杯羹。

 

  从2004年起,WHO每年拨出2亿美元资助疟疾重灾区政府专款采购蒿甲醚A+B和青蒿琥酯两种复方成药,实施青蒿素综合疗法,同时需要疟疾受害国(主要是非洲国家)政府的认可。这种双重认可的核心便是药品预认证。率先获得青蒿素类药物双重(WHO和进口国政府)认可(证)的是瑞士诺华公司和法国赛诺菲公司的产品,我国药企则难以拿到成药进入国际市场的许可证。

 

  无奈之下,我国企业做了两件不得已的事。一是“借壳上市”。诺华和赛诺菲公司本身并无研制蒿甲醚A+B和青蒿琥酯青蒿素复方成药的能力,我国能生产蒿甲醚A+B和青蒿琥酯的药企主动提供专利,以换取自己的产品能通过对方的准入证进入国际市场,同时也换取对方对自己青蒿素原料的优先采购权。“借壳上市”获得的只是蝇头小利,有国际许可证的外国企业则获得90%以上的利益。二是急于依靠青蒿素进入国际市场的国内药企将大量青蒿素原料销售给诺华和赛诺菲公司,我国供应的原料曾占这两家国际制药巨头青蒿素原料来源的90%,而后者获得的利润却是我国的10多倍。即便价格最高时期青蒿素原料高达800万元/吨,但成药如青蒿素琥酯、双氢青蒿素、蒿乙醚、蒿甲醚均达1.3亿元/吨,两者的差距为16倍多。

 

  要获得WHO的药品预认证,必须符合国际公认的药品生产和产品质量的标准,例如人用药物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议(ICH)Q7a体系和cGMP。ICH文件分为质量、安全性、有效性和综合学科4类。其中,质量技术要求以Q开头,分别以1~7代表药品的稳定性、方法学、杂质、药典、生物技术产品质量、标准规格和GMP,再以abcd代表小项,Q7a(原料药的优良制造规范指南)就代表GMP方面惟一的一项——药物活性成分(通常指原料药)的GMP。

 

  ICH中以美国、日本和欧盟为首的17个国家的制药工业产值占了全世界的80%,研发费占了全世界的90%,并集中了国际上最先进的药品研发和审评技术和经验,它所制定的Q7a代表了当今世界的最先进水平。我国要想使自己的包括青蒿素在内的药品进入国际市场,需苦练内功,最终符合国际标准,而不是只求坐稳青蒿素原料供应商的头把交椅。

 

  目前,诺华和赛诺菲公司的青蒿素成药,已经占领了大部分国际市场,印度的青蒿素仿制药,也有一些已获得了WHO的药品预认证。2010年后,国际市场上青蒿素药品采购的主流中标厂商均来自印度,连诺华的市场份额也受到挤压,现在下降到不足30%。在“前有狼,后有虎”的现状下,如果我国再不发力,就会在青蒿素产业中长期或永远边缘化,这是发现和发明了青蒿素并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国家不应出现的事情。

  相关分析报告:中国青蒿素产业规模现状及未来五年发展规划研究报告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体外诊断行业:免疫诊断国产化率发展空间最大 资本市场热度正持续下降

我国体外诊断行业:免疫诊断国产化率发展空间最大 资本市场热度正持续下降

从各细分领域占比来看,各细分领域表现分化明显。2024年生化诊断市场份额下滑至20%以下,免疫诊断市场占比稳定在35%左右,分子诊断维持10%的市场份额,血液体液检测和POCT领域分别以超5%的增速稳步发展。

2025年08月02日
我国血管支架行业已处技术创新期 产品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 出口市场向好

我国血管支架行业已处技术创新期 产品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 出口市场向好

发展历程来看,我国血管支架行业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前的起步阶段,早期我国血管支架市场完全依赖进口产品,国内企业尚未具备自主研发能力。20世纪80年代,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球囊导管技术引入中国,为血管支架的临床应用奠定基础。随着心血管疾病诊疗需求增长,血管支架作为高端医疗器械开始进入国

2025年07月26日
我国医疗服务大数据解决方案细分市场持续扩容 但医疗大数据行业整体资本热度渐下降

我国医疗服务大数据解决方案细分市场持续扩容 但医疗大数据行业整体资本热度渐下降

从行业投融资情况来看,2021年之后我国医疗大数据行业投融资事件及金额持续下降,到2024年我国医疗大数据行业发生36起,投融资金额为16.24亿元;2025年1-7月23日我国医疗大数据行业发生25起投融资事件,投融资金额为12.82亿元。

2025年07月25日
我国阿胶行业产业链完善 产量高增 东阿阿胶领跑十大品牌

我国阿胶行业产业链完善 产量高增 东阿阿胶领跑十大品牌

市场规模来看,随着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将持续增长,对健康保健产品的需求相应增加,越来越多的人群注重健康管理,拉动了阿胶行业的逐步扩大,2024年我国阿胶行业市场规模约为291亿元。

2025年07月18日
AI制药行业:中国市场规模增速快于全球 早期药物开发为全球企业布局最多环节

AI制药行业:中国市场规模增速快于全球 早期药物开发为全球企业布局最多环节

从全球市场规模来看,2020年到2024年全球AI制药行业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到2024年我国AI制药行业市场规模约为18.22亿美元,同比增长32.0%。

2025年07月16日
我国医美注射材料行业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玻尿酸市场占比最大

我国医美注射材料行业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玻尿酸市场占比最大

市场规模来看,2021-2024年,我国医美注射材料市场规模持续增长。2024年我国医美注射材料市场规模约346亿元,同比增长28.6%。

2025年07月14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