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医药产业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分析

        内容提示:今后我国医药产业将积极鼓励“满足我国重大、多发性疾病防治需求的通用名药物首次开发和生产”。医药产业应抓住机遇,加快上述同类品种商品化进程,同时大力开发新剂型,培育一批国内市场领先的自主品牌药,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特色原料药新品种。

        国家发改委近期发布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相关人士在解读医药产业时指出,结构不合理是当前影响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应把加快结构调整作为“十二五”医药产业的主要任务。医药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的制定,有利于加强引导,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产业结构亟待升级


  近年来,随着经济以及医疗条件的不断提高与改善,中国药品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当前我国已经成为医药产品生产大国和重要出口国。2010年我国医药工业完成产值12523亿元,年均增长23.1%。但是我国医药产业发展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诸多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仍未得到有效解决。


  发改委人士在解读新《目录》时表示,企业研发投入少、创新能力弱,一直是困扰我国医药产业深层次发展的关键问题。近年来我国出台了相关政策措施,对于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推进医药产业结构调整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国外相比,国内医药产业产品结构亟待升级,自主创新且临床疗效显著的品种少,药物制剂发展水平低,中药现代化进程较慢,生物技术药物规模小,相当一部分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品种仍属空白,医疗器械以中低档常规产品为主,高端设备、核心部件和关键技术仍然依赖进口。


  目前,医药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产品技术结构、产业结构以及进出口结构。国内厂家仍集中生产一些比较成熟、技术要求相对较低的仿制药品或传统医疗器械产品,同品种生产企业数量众多,产能过剩,重复生产严重,缺乏品种创新与技术创新,专业化程度低,协作性差,市场同质化竞争加剧。医药企业中普遍存在重原料、轻制剂,重工艺、轻装备,重生产、轻配套,重整机、轻部件,重工业、轻流通等问题。


  同时,长期以来,我国对外医药贸易没有摆脱以附加值较低、环境污染严重、能源消耗大的化学原料药及常规医疗器械、卫生材料、中药材为主的传统出口模式,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技术出口所占比重仍然较低,制剂品种偏少。


  新版目录鼓励创新


  较2005年版《目录》,新《目录》更多地体现了鼓励创新,抑制低水平重复建设,促进产业水平提高的要求。


  国家发改委相关人士指出,新《目录》进一步拓宽了鼓励发展的新产品范围。如在鼓励类中增加了“满足我国重大、多发性疾病防治需求的通用名药物首次开发和生产,中成药二次开发和生产,家用医疗器械、新型医用材料、人工器官及关键元器件的开发和生产”等条目。


  为了积极支持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新《目录》在鼓励类中还增加了“药物生产过程中的新型结晶、酶促合成、生物转化技术,大规模细胞培养和纯化技术,原料药生产节能降耗技术的开发与应用,采用现代生物技术改造传统生产工艺”等条目,并在鼓励类中增加“基本药物质量和生产技术水平提升及降低成本”条目,从而促进基本药物的持续发展。


  由于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近年来医药行业部分品种产能严重大于需求,导致过度竞争和资源浪费。医药产业正面临“化学原料药生产能耗较大、环境污染严重、附加值较低,医药行业三废处理、环境保护的压力不断加大”的难题。

为了严格限制产能过剩化学原料药新建项目,在此次发布的新《目录》中,除维生素C和青霉素两个品种外,新增了“新扩建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12(综合利用除外)、维生素E原料生产装置,新建6-氨基青霉烷酸(6-APA)、化学法生产7-氨基头孢烷酸(7-ACA)、7-氨基-3-去乙酰氧基头孢烷酸(7-ADCA)、青霉素V、氨苄青霉素、羟氨苄青霉素、头孢菌素c发酵、土霉素、四环素、氯霉素、安乃近、扑热息痛、林可霉素、庆大霉素、双氢链霉素、丁胺卡那霉素、麦迪霉素、柱晶白霉素、环丙氟哌酸、氟哌酸、氟嗪酸、利福平、咖啡因、柯柯豆碱生产装置”等限制类条目,以求合理安排新建项目的上马。

 


  此外,新《目录》还将2005年版目录限制“无新药、新技术应用的各种剂型扩大加工能力的项目(填充液体的硬胶囊除外)”,调整为限制“新开办无新药证书的药品生产企业”,这表明医药产业抑制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意志更为坚决。


  提高工艺水平促产业升级


  从新《目录》鼓励类条目可以看出,未来我国医药产业将向新剂型、新品种逐步过渡,并通过增加成本的控制以及生产工艺水平的提高,提升百姓用药水平,促进产业不断升级提高。


  据介绍,今后一段时期,全球范围内一批市场份额较大的专利药正陆续专利到期,这些品种的临床应用在短期内难以替代,加之发达国家为控制医疗费用支出,鼓励使用通用名药物,全球通用名药物销售将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


  今后我国医药产业将积极鼓励“满足我国重大、多发性疾病防治需求的通用名药物首次开发和生产”。医药产业应抓住机遇,加快上述同类品种商品化进程,同时大力开发新剂型,培育一批国内市场领先的自主品牌药,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特色原料药新品种。


  新《目录》把“采用现代生物技术改造传统生产工艺”列入鼓励类之中。国家发改委相关人士对此的解读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改造传统医药生产工艺可以起到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排放的作用,将是今后医药产业技术进步重要方向之一。


  近年来医药产业采用生物合成技术部分替代化学法工艺,在阿莫西林、头孢氨苄、辛伐他汀、维生素E等品种生产上取得成功。下一步,医药产业生产工艺的改造,将重点应用基因重组、原生质融合等技术进行微生物发酵的菌种改良和工艺过程优化,在抗生素、维生素、皮质激素等大宗原料药领域推广酶法、生物转化等绿色清洁生产工艺,采用微生物培养和发酵工艺生产天然活性成分等。


  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还需要严格限制严重供过于求的化学原料药新建项目,通过市场手段形成倒逼机制,促使企业调整产品结构。


  针对我国化学原料药一直存在盲目新建项目和低水平产能扩张问题,新版《目录》加大了对产能严重过剩、高污染、高耗能产品发展的限制,相关人士表示,这将有助于引导企业投资,促进产业升级和有序竞争。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雾化吸入器行业技术壁垒较高 市场规模及产量均保持增长

我国雾化吸入器行业技术壁垒较高 市场规模及产量均保持增长

从市场规模来看,2019-2023年我国雾化吸入器行业市场规模呈增长走势。2023年中国雾化吸入器行业市场规模为38.43亿元,同比增长12.9%。

2025年03月28日
我国AI医学影像行业市场规模高速增长 心血管疾病领域影像产品获批数量最多

我国AI医学影像行业市场规模高速增长 心血管疾病领域影像产品获批数量最多

从市场规模来看,AI医学影像行业市场规模高速增长,成为AI+医疗增长最快的细分市场之一。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AI医学影像约74.5亿元,同比增长160.5%;2025年我国AI医学影像市场规模将超150亿元,2026年将达235.7亿元。

2025年03月11日
我国基因测序行业正处于国产替代期 市场规模呈较高速逐年增长

我国基因测序行业正处于国产替代期 市场规模呈较高速逐年增长

从行业投融资情况来看,2021年之后我国基因测序行业投融资事件逐年下降,到2024年我国基因测序行业发生8起,投融资金额为3.51亿元。

2025年02月27日
【投融资】我国植入介入器械行业相关投融资主要集中于A轮和B轮

【投融资】我国植入介入器械行业相关投融资主要集中于A轮和B轮

从投融资来看,我国植入介入器械行业投融资事件,从2019年的24起下降到2024年的14起。2025年1月20日我国植入介入器械行业发生投融资事件1起,投资金额达3亿元。

2025年02月07日
【投融资】我国化学制药行业:2025年1月份市场已发生3起投融资事件

【投融资】我国化学制药行业:2025年1月份市场已发生3起投融资事件

数据显示,我国化学制药行业投融资事件,从2018年的81起下降到2024年40起,2025年1月1-23日我国化学制药行业发生投融资事件3起,投融资金额为6.25亿元。

2025年02月07日
【投融资】近六年我国医疗检测行业资本市场逐渐降温 预计2025年有望回升

【投融资】近六年我国医疗检测行业资本市场逐渐降温 预计2025年有望回升

数据显示,我国医疗检测行业投融资事件,从2019年的31起下降到2023年的5起。2024年我国医疗检测行业发生投融资事件回升至7起,投资金额达3亿元。整体来看,行业资本市场有触底反弹走势,预计2025年有望回升。

2025年01月17日
全球数字医疗市场规模逐年递增 行业投融资事件及金额则有所回落

全球数字医疗市场规模逐年递增 行业投融资事件及金额则有所回落

市场规模来看,2022-2024年,全球数字医疗市场规模逐年递增且增长幅度较大。2023年全球数字医疗市场规模为2863.5亿美元,同比增长27.7%;2024年预计为3656.7亿美元。

2025年01月15日
我国艾灸行业:从业者女性数量占比超六成 特色灸法为当前从业者主选提升方向

我国艾灸行业:从业者女性数量占比超六成 特色灸法为当前从业者主选提升方向

我国艾灸行业产业链上游主要是艾草种植以及加工行业;中游主要为艾灸产品生产及服务,企业主要包括李时珍医药集团、百草堂医药、九头仙艾、济南欧脉、东艾科技等;下游主要应用于医疗、美容、养生保健行业

2025年01月03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