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机器人能自动执行任务的人造机器装置,用以取代或协助人体的某些功能,从而在康复医疗过程中发挥作用。1987年英国MikeTopping公司研发的Handy1是最早实现商业化的康复机器人,随NUSTEP(美国)、THERA(德国)、APT(以色列)和Fisiotek(意大利)陆续推出康复机器人产品。由于早期产品多为单自由度产品,虽然模式单一但由于价格较低,因此在康复医疗中广泛使用。
经过30多年发展,目前康复机器人均以多功能、自动化程度高、多自由度的牵引式和悬挂式康复机器人为主。
可穿戴外骨骼式康复机器人主要用于中风病人后期康复训练以及残疾人辅助,产品是基于仿生原理和人体工程学设计而成,患者穿戴后与设备保持高自由度的同轴运动。目前全球主要公司有ReWalkRobotics(以色列),Cyberdyne(日本)、BerkeleyBionics(美国)等。
根据英国Technavio统计,2015年全球康复机器人市场规模约5.8亿美元,预计到2020年市场规模将达17.3亿美元,复合年均增长率达24.5%,从市场增速上看,欧美的发达国家市场增速要快于其他国家和地区,预计主要原因为设备价格较高,在亚太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推广速度较慢。
ReWalk为以色列公司,致力于制造可穿戴外骨骼动力设备,帮助腰部以下瘫痪者重获行动能力,主要人群为脊髓损伤的瘫痪患者以及中风和脑瘫患者。公司于2012年获得欧盟认证,进入欧洲市场,2014年6月外骨骼产品通过了美国FDA的审批,是首款获得FDA批准的外骨骼产品。ReWalkRobotics旗下共有两款产品,分别是ReWalkPersonal和ReWalkRehabilitation,分别用于个人患者和康复医疗机构。前者通过传感器和监控器,使患者站立、行走;后者为瘫痪患者提供物理治疗,包括减缓瘫痪导致的肢体疼痛、肌肉痉挛等。
业绩方面,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2016年公司营收600万美元,净利润-3300万美元。主要原因是公司产品价格过高(7万美元),导致即使在欧美市场也很难实现放量销售。但同时公司逐年增加销售投入,2016年销售费用达1396万美元,预计随着ReWalk产品销售渠道的逐步完善,以及产品未来有望纳入医疗保险,公司产品销售有望放量。
目前国内康复医疗机器人仍处于幼稚期,国产品牌中仅有牵引式和悬挂式康复机器人进入临床应用,且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市场,而中高端市场被欧美Hocoma、WOODWAY等公司产品垄断。但是,我国潜在市场空间大,在人口老龄化加速、病人基数高以及政策支持下,国内潜在市场达百亿元。
据统计我国脑中风患者约700万人,每年新增脑中风患者约200万人,且发病率逐年提升,预计2030年我国脑中患者将超3000万人。存量患者中,40%有严重的肢体残疾,则需要康复治疗的患者近300万人,而目前每年可以接受康复治疗服务的患者只有1万人左右,市场缺口大。康复机器人可帮助患者进行康复治疗,提高患者的肢体运动能力。
目前我国康复医师严重不足,在人群中的占比约1.7人/10万人,与发达相比差将近30倍。国家卫生部要求,我国二、三级医院共需要康复医师5.8万人,治疗师11.6万人,社区综合康复人员需要90.2万人,是现有康复人专业人才的25倍以上,存在巨大的人才缺口。康复人才的严重短缺为康复机器人的发展提供发展机遇。
目前我国700万中风存量患者和每年200万新增患者,假设其中40%患者需要康复治疗,按照每台康复仪器可供100个患者使用计算,每台设备60万元,目前存量市场约170亿元,每年新增市场规模约50亿元。从康复医院端看,据卫计委统计2014年我国康复医院约400家,相比国家约300万的潜在康复治疗患者相比严重不足,而我国拥有约1800家三级别医院和约6700家二级医院,我们预计康复医院数量应为8000家左右,假设平均每家康复医院配置4台康复机器人,预计潜在的市场规模约190亿元。
目前国内康复机器人产品主要有安阳神方的上肢康复和下肢康复机器人、璟和技创的Flexbot以及台湾上银的上肢和下肢康复机器人。
安阳神方拥有上肢康复和下肢康复两种产品,公司产品于2013年获批上市,是国内首家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资格证的康复机器人产品。璟和技创的Flexbot主要用于中风、颅脑损伤等导致的下肢运动功能障碍,产品市场主要针对医疗机构和康复中心,目前全国市场约有30多台。台湾上银是台湾最大的机械厂商,公司产品为下肢康复训练机,目前已经获得台湾TFDA、欧盟医疗器械CE认证和大陆CFDA上市许可。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