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业技术特点与发展趋势
1、新型敷料消费需求不断增加
与传统敷料相比,新型敷料具有减轻换药痛苦、缩短愈合时间、减少换药次数、降低医务人员的劳动强度、降低综合治疗成本、换药操作简便易行等优点。2015 年,新型敷料在全球的占比达到58.94%,在发达地区的占比可达80%以上。从发展趋势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支出持续增加,人们对新型敷料的需求日益迫切,未来新型敷料的占比将进一步扩大。但由于传统伤口敷料在简单伤口处理、手术过程中快速止血和吸收渗出液等应用领域仍有广泛的应用,不会被新型伤口敷料完全替代。
2、手术感控类产品消费结构升级
传统的手术室感染控制用品,例如手术衣、手术单等均为重复使用的棉布制品。近年来,随着手术室感染控制管理意识的增强,新型纺织材料生产技术的日趋完善,高效、安全、实用、经济的医用无纺布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市场规模迅速增长。手术感控类产品是医用无纺布应用最多的领域之一。医用无纺布与传统的纯棉机织制品相比具有尘埃过滤性高、术后感染率低、消毒灭菌方便、易于与其它材料复合、使用方便等优势。在美国,医用无纺布的市场渗透率已达90%,美国和加拿大医疗和手术市场每年消耗30万吨以上的医用无纺布。而我国目前一次性的医用无纺布渗透率仍处于非常低的水平,按照医用无纺布在国外发达国家的使用比例来看,国内未来的市场空间巨大。
除材料创新外,医学界还积极推动一次性手术感控产品在临床上的使用。国家食药监局制定了关于手术单、手术衣和洁净服的产品标准(YY/T0508),比起传统的重复使用的棉织品,一次性手术感控产品在产品标准提出的防护性、防渗透性、洁净度、舒适性等各项指标上具备全面的优势。中华护理学会手术室专业委员会编制的《手术室护理实践指南》亦推荐手术室使用一次性无菌敷料。
未来,随着医院对院内感染的日益重视,一次性手术衣和手术单在手术室的应用将越发广泛,同时出于快速完成好术前准备的考量,预计省时省费、安全高效的手术室组合包的使用率将持续上升,市场具有较大的成长空间。
3、出口增速放缓,国内市场成为增长重点
2013 年-2015 年,受欧美等主要市场消费有所收紧、通过非关税壁垒如提高质量门槛等限制出口、汇率波动、国内生产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医用敷料整体出口增速放缓,未来我国医用敷料的出口仍将面临一定的挑战。而国内市场近年来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而且得益于医改的推进,将在未来继续保持增长,国内市场的培育和开发将成为国内医用敷料企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4、提升创新能力,加快资源整合是我国医用敷料行业发展的核心
我国医用敷料出口优势产品主要是棉花、纱布、绷带等天然材料类医用敷料,但这些产品附加价值不高,技术难度较低。因此,我国医用敷料产业亟待提升产业整体的创新能力以应对出口形势的不确定性。如果能充分利用国家政策的支持,改进企业自身管理体系的同时,积极主动创新、加大研发投入,紧跟全球技术发展潮流,开发出符合疾病发展趋势、可提高临床治疗效率和舒适度的独家专利产品、应用新技术的创新产品,将占据市场先机,构建差异化优势。而目前我国医用敷料行业集中度总体偏低,呈现小而散的状态,与欧美日发达国家医用产业结构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从技术创新和规模效益的角度来看,行业资源集中度提升和行业整合是大势所趋,通过行业整合,有助于产生规模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和提高行业进入壁垒。
(二)行业的周期性、季节性、区域性
1、周期性
医用敷料的需求属于刚性需求,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较小,没有明显的周期性特征。
2、季节性
医用敷料系医疗机构和家庭护理的常规消耗用品,产品销售无明显季节性特征。
3、区域性
医用敷料行业的需求和发展状况与医疗资源、人口密集程度以及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相关性,人口密集及经济发达地区,例如欧美发达国家以及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医疗条件相对较好,高端医用敷料的需求较为旺盛。
(三)行业特有的经营模式
我国医用敷料行业规模较大的企业多以出口起家,凭借着人力成本优势及产业链优势,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医用敷料出口国,出口产品主要为传统伤口护理类产品。我国医用敷料生产企业的外销模式以贴牌生产(OEM)为主。由于医疗用品关乎人体的健康安全,在国内外均受到严格的监管,市场准入门槛较高,国内生产企业难以直接对国外终端市场进行开发和维护,而且一旦由于产品质量问题导致医疗纠纷,品牌商将受到当地相关监管机构严厉的处罚,面临较高的声誉和财务损失风险。出于降低市场风险,提高经营效率的考虑,国内医用敷料生产企业往往采用OEM 模式,由当地品牌商开拓国外市场,铺设营销网络。
医用敷料内销则可分为生产企业直接销售至终端和通过经销商销售至终端两种模式。在直销模式下,生产企业直接将产品销售给医院或药房,并与其结算货款。在经销模式下,生产厂家对经销商的资质和能力进行筛选与审查,在确定经销商资格后签署销售合同,并根据合同约定将产品销售给经销商,再由经销商将产品最终销售给终端。
(四)行业与上下游行业的关联性
1、行业的上游产业及其影响
医用敷料行业主要采购的原材料为棉纱、无纺布及其他化纤类原料,其上游产业主要为棉纱产业、棉花产业及石油化工产业,原材料的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棉花、棉纱及石油价格的波动影响。
但因为公司在采购原材料时存在一定的订货周期,且下游客户未直接接触原材料市场,原材料价格的变动对于产品价格的影响存在一定滞后性。为了规避原材料价格变动带来的风险,公司会根据市场的变化和对市场预期的判断提前进行采购准备,例如战略采购、提前准备库存等措施;此外,公司也会将原材料价格变动的信息与客户进行沟通,必要时对产品价格进行调整。
2、行业的下游产业及其影响
医用敷料行业的下游产业为医疗机构及药店。医院在进行采购时主要采用招标或竞争性谈判模式,产品的价格、质量、厂商声誉等均是其重要考量因素,医用敷料的厂商基本采用竞争性定价,医院在采购时拥有较为强势的地位;在对药店进行销售时,医用敷料的厂商也主要采用竞争性定价。医用敷料的最终消费群体是患者,终端市场对产品存在一定的刚性需求,主要受到人口基数不断增加、人口老龄化趋势显现、医改政策逐步落实及医疗保障持续完善等因素的影响。
(五)进入医用敷料行业的主要障碍
1、渠道和客户粘性壁垒
大型医用敷料公司专注于医用敷料的出口业务,经过多年发展,依靠稳定、优良的产品质量,往往已在全球范围内,尤其在欧美成熟市场形成了稳定的大型医用敷料品牌商客户。由于欧美医用敷料市场高集中度的特征,这些客户已几乎覆盖了欧美医用敷料行业的主要参与者。对于医用敷料产品而言,因产品直接应用于人体,其质量关乎使用者的生命健康,客户对于产品质量的要求非常严格,对于生产商的选择较为慎重;此外,医院的医护工作者在较长时间的使用一种产品后,会习惯于产品的规格、特性和设计,从而产生一定的产品依赖度。因此在选定生产商后,若不出现重大的产品质量问题,生产商与客户间的合作稳定,粘性较高。可靠的生产体系和产品质量优势能使公司与成熟市场的主要医用敷料厂商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客户优势明显,形成良好的长期发展的基础。
2、设备与技术壁垒
基础护理敷料的门槛较低,但是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依然能帮助医用敷料企业形成一定的行业壁垒。此外,高端敷料的生产制造对于市场进入者营造了较高的技术壁垒,从材料的品质、制造工艺和生产水平到产品的设计和批量高效生产,都对企业提出了较高的技术要求。
先进与成熟的生产设备能提高生产效率,使得产品质量可靠、稳定,并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大规模人工的依赖。自动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可通过不断提升生产过程中的技术能力,提升设备的自动化程度和稳定性,以持续降低生产成本、控制产品质量,达到提升公司竞争实力、树立行业竞争门槛的目的。
3、管理与质量壁垒
由于医用敷料产品属于医疗用品,并直接与人体患处相接触,若因产品质量出问题,容易引起医疗纠纷,给公司带来声誉和财务损失。因此,客户除了对于医用敷料生产企业的产成品质量有严格要求外,对于其整体的管理水平和质量控制体系极其看重,确保从根本上将产品出现质量问题的概率降到最低。
我国近年来也在监管层面对产品的注册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例如第二类和第三类医疗器械必须在药监局进行产品注册后才能进入市场,而药监局对于生产企业的现场检查核准是产品注册的前置条件,如果要通过现场检查,企业需严格符合国家各项产品质量标准。
因此,只有管理体系较为完善的企业,才能够获得客户的认可,其产品才能满足监管要求完成注册,从而为行业设立了一定的壁垒。
4、规模与成本壁垒
生产规模较大能为企业带来显著的成本领先优势,在各环节形成行业壁垒:在采购环节,大规模的原材料采购有助于企业降低采购成本,减小价格波动对业绩的影响;在生产环节,规模化的生产使自动化生产设备发挥更大的效用,更容易培养生产工人的熟练程度和专业程度,生产效率得以提升;在销售环节,稳定的产品品质和领先的市场地位,使企业和客户相互依存,从而具备一定的议价能力。
(六)行业发展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
1、有利因素
(1)居民收入增加,医疗卫生消费能力不断提升
自20 世纪90 年代开始,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及生活水平的攀升,中国居民的医疗卫生消费能力也不断提高。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国的居民收入从2008 年的130,078.1 亿元增至2015 年的309,490.6 亿元,复合年均增长率达13.18%。根据《2015 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统计结果,自2011 年至2015 年,中国人均卫生费用从1,807 元人民币增长到了2,953 元人民币,复合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3.06%。
(2)我国人口数量平稳增长和老龄化进程加速,医用敷料市场需求巨大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1-2015 年,中国人口规模呈平稳增长趋势,2011 年、2013 年增长率在0.5%以下,其余年份增长率均保持在0.5%以上,2015 年达137,462 万人,同比上年增长0.50%。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为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庞大的市场容量。随着我国“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人口总数的增长可能进一步加快。
从2011-2015 年中国人口结构变化趋势看,60 岁以上人口所占比重越来越大,2015年的比例达到16.10%,该现象表明中国老龄化结构趋势已确立。60 岁以上人群是老年性疾病及慢性疾病的高发人群。据CFDA 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统计,老年人消耗的卫生资源是全部人口平均消耗资源的1.9 倍;60 岁以上慢性疾病患病率是全部人口的3.2倍,伤残率是全部的3.6 倍。由此可见,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将促进医疗市场不断扩容。
中国人口老龄化使疾病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近10 年全国三次卫生服务调查显示,人口老年化使得与老年人密切相关的肿瘤疾病、内分泌营养代谢病(如糖尿病等)、循环系统疾病、类关节炎等病症的患病率迅速增加,成为推动伤口护理产品需求增长的重要因素。同时,人口老龄化带来入院人数和手术人次逐年增加,住院人数在2015 年突破2.1 亿人,手术人次在2015 年达4,555 万人次,为手术衣、手术单和手术包等手术感控类产品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总体而言,我国人口增长和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推动了我国医用敷料市场的扩容。
(3)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拉动医用敷料市场的消费增长
中国城市/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已由2004 年约10%的医保覆盖率扩大到2011 年约97.5%,2015 年约100%覆盖。我国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人数逐年增加,至2014年分别达到2.83 亿人和3.14 亿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由2009 年、2011 年的8.32 亿人以上下降到2013 年的8.02 亿人,主要原因在于部分城市统一实行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即由原来的参合人数转变为城镇医疗保险,因此参合人数有所减少。医保水平的不断提高将促进医疗消费的增加,从而拉动医用敷料的临床应用量。
(4)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医药卫生体制深化改革以及行业监管制度完善促进医用敷料行业健康发展,给规模化企业带来发展机遇
从过去三年来发布的多项政策看,发展医疗器械产业已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医疗器械行业受到高度关注,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受医疗器械行业整体地位提升的影响,医用敷料行业的发展也获得了各级政府的重视。
2017 年1 月19 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两部委联合印发《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再次明确了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的重要地位。
医疗卫生用纺织品是六大重点发展方向之一,特别提出要加快推广手术衣、手术洞巾等一次性医用纺织品的应用,并提出将医用一次性纺织品纳入医保。
我国的医疗保障报销制度对医疗器械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在医保支出收紧的大环境下,各级医院都有控费的压力,同时,医用敷料作为基础耗材,在医疗机构的使用量巨大,医院尤其是基层医院对其价格较为敏感。选择价格较低的优质国内产品成为趋势,总体有利于国内大型企业的产品销售。
医疗器械行业的招标制度也正在经历进一步深化改革。过去,中小医院多以市级、县级为单位进行联合招标,大型医院则可自行招标。为整顿招标工作,为患者带来质优价廉的产品,国家积极推进以药品为参照的医疗器械省级招标平台。目前,已有部分省市正在进行医用耗材的阳光采购平台搭建和集中招标的尝试,例如浙江省、陕西省、福建省等地,预计未来采取医用耗材全省集中招标采购的省市将持续增加。从各地的招标文件看,招标中对于形成一定产业规模(按营业收入分级别)、产品质量可靠(产品线通过欧美地区的认证、产品出口海外)的国内企业有一定倾斜,有利于大中型企业的持续发展壮大,淘汰生产力落后的小企业,提高行业集中度,提升国产产品对进口产品的整体竞争力。
与此同时,在医药流通领域“两票制”的推行亦给大中型医药产品生产企业带来了发展机遇。2017 年1 月9 日,卫计委等八部委联合发布了《在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采购中推行“两票制”的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意味着药品领域的“两票制”全面推行。“两票制”是指医药产品从生产厂家销售给流通企业开一次发票,流通企业销售给医院再开一次发票,鼓励公立医疗机构与药品生产企业直接结算药品货款、药品生产企业与流通企业结算配送费用,以“两票”替代目前常见的四票、五票,旨在缩短流通环节、降低医院采购成本。而在医疗器械方面,目前已有部分省市陆续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推行医用耗材的“两票制”改革。“两票制”下,为了提高采购效率,降低采购成本,采购需求会向产品种类更齐全、产品质量更稳定可靠的大中型生产企业倾斜,进而提升行业集中度。
2014 年12 月29 日,国家食药监局公布《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以下简称“《规范》”),于2015 年3 月1 日起正式实施。《规范》要求企业结合产品特点,建立健全与所生产医疗器械相适应的质量管理体系,并保证其有效运行,应当将风险管理贯穿于设计开发、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等全过程。《规范》的全面施行将提高医疗器械的准入门槛,有助于加速行业整合,淘汰落后产能,有利于实力雄厚、技术创新的企业发展。
总体而言,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下,医药卫生体制深化改革以及行业监管制度逐步完善,国内大中型医用敷料企业将获得较大的发展机会。
(5)技术进步带动行业结构化升级
受限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及技术发展历史较短,我国医用敷料行业的技术基础较薄弱,对于伤口护理理念的普及程度不足,新型伤口敷料的供应有限,手术室感染控制以重复使用的棉布制品为主,手术感染率较高。但随着我国对于医药工业的重点支持、国内研发人员水平提高、国内医用敷料企业加大对医用敷料的研发投入,以及医用无纺布等新型材料的发明和使用,我国医用敷料行业的技术水平已经得到较大提高,伤口护理产品陆续更新换代,用完即弃的一次性手术感控类产品的普及率也在逐步提升,带动行业结构化升级。
2、不利因素
(1)原材料价格波动
医用敷料行业主要采购的原材料为棉纱、无纺布及其他化纤类原料,其上游产业主要为棉纱产业、棉花产业及石油化工产业。受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和汇率波动的影响,棉花和石油等大宗商品过去五年价格出现较大的调整,未来的价格走势也存在不确定性。随着上游原材料价格的波动,生产企业的利润可能会受到不利影响。
(2)人力成本提高
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1 年至2015 年全国制造业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分别为24,138 元、28,215 元、32,035 元、35,653元和38,948 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2.71%。人力成本的提高叠加原材料、运费成本上升,使得出口的竞争优势减弱,长期来看面临来自东南亚地区劳动力成本较低国家的竞争。
(3)国际厂商的竞争
我国医用敷料生产企业数量多、规模小、行业集中度低,低水平重复建设、产品同质化问题较为突出。而国际医疗器械巨头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科研实力强,在高端医用敷料领域保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而且随着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国际厂商在中国市场的不断渗透,给我国本土医用敷料生产企业带来一定的竞争压力。
资料来源:中国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W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