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8年中国医疗保险市场分析报告-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前景研究》
大学生作为一个庞大的特殊社会群体,其医保问题牵动着千家万户。从20世纪50年代到现今,我国大学生医疗保险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发展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医疗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在此背景下,为响应十九大号召,本文将简要回顾我国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发展史,并介绍国际上部分大学生医保制度,以此对我国大学生医保制度建设与发展提出问题与对策。
一、国大学生医保发展回顾
大学生医疗保险作为国家保障体系和高校医疗工作的一部分,其发展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总的来说,我国的大学生医疗保险发展共经历了三个阶段:单一公费医疗阶段、以市场化为导向的高校探索阶段、大学生被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阶段。
大学生医疗保险发展历程 |
|
单一公费医疗阶段(1952—1998) |
1952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政务院发布文件确立了公费医疗制度。至1952年底,公费医疗制度保障对象主要是各级政府机关、党派、人民团体、事业单位人员及部分伤残军人。1953年1月23日,在国家卫生部颁布的《关于公费医疗的几项规定》中,国家计划内统招的全日制大学生也被纳入公费医疗待遇人员范围,并实行属地管理。公费医疗的经费来源于当地财政部门根据学生人数定额与统筹拨款,其覆盖范围有限。不得不承认大学生公费医疗制度的确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积极作用,它无论对大学生身体健康、高效平稳发展还是我国经济发展都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公费医疗制度实施过程中的严重浪费、弄虚作假等不良情况以及20世纪80年代起出现的高校医疗经费超支、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高校普遍扩招等一系列现象使公费医疗制度的局限性和弊端日益凸显。 |
以市场化为导向的高校探索阶段(1998—2008)
|
20世纪90年代,为应对医疗经费入不敷出的情况,高校开始探索大学生医保制度新途径。考虑到商业保险参保较为自由灵活,高校纷纷采用商业医保的形式来化解困难,其中广泛使用的便是商业学生平安保险。此阶段中大学生医疗保险主要有三种模式:第一种,“公费医疗+商业医保”模式。这种模式下保险具体承担内容被分为两部分——学生在校内门诊就医使用公费医疗,学生住院和受到意外伤害则使用商业医疗保险。第二种,只采用商业医疗保险的模式。此模式主要采用者为民办高校。在纯商业医疗保险模式下高校不再建立校医院,而是将这部分建设基金用于补助参保学生。同时,为保障学生享有专业的医疗服务,高校采用招标的方式来选择保险公司和社会医院。第三种,医疗救助模式。此模式主要采用者一般为小规模的高职院校。在这种模式下,学校不再承担医疗保障费,但会通过建立救助基金来帮助困难学生。 |
大学生被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阶段(2008—现今)
|
2008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将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范围的指导意见》,2009年该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从而确立了各级政府财政支持下学生自愿参加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该政策“以政府补贴为主,个人缴费为辅”,是惠及大学生的福利政策。以郑州市为例,2015年11月,郑州市人社局下发的通知中规定“全日制在校大中专院校学生个人缴费标准调整为每人每年60元”,明显低于18岁以下城镇居民和新生儿个人须缴的120元和18岁以上居民个人须缴的200元。大学生被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不仅有益于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医疗需求,也有利于促进我国全民医保的实现。 |
三、我国大学生医保现存问题
1、大学生参保意愿不强,参保率低
主观上来讲,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大学生认为自己尚处于身体发展的黄金时期,自身抵抗力较强,身体素质好,患病率低。因此对于相当一部分学生而言,参保起到的作用不大,无非是多此一举。客观上来讲,作为政策制定者与执行者的政府与高校,他们与学生之间联系不强,对政策宣传不到位,会导致许多学生对大学生医保认知度低,对政策了解不足。政府将政策主要精神传达给高校,因此高校在政策宣传上承担着重大的责任,但许多院校对医保政策宣传力度不够、手段单一,从而造成了学生对政策的模糊认知。
2、高校医保管理体制缺陷
各高校根据不同级别分别隶属于不同层次的教育管理部门,而分散在不同体系之中的部门在医保工作的长期运行和相互合作中,会产生许多不便之处,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在各高校医保工作方面,有些院校将相关事务归并入本校后勤部或学生工作处,也有些院校将其纳入校医院管理范畴。从医保工作开展角度来讲,这种管理形式的多样化易使医保工作专业化不足,从而在工作实际执行环节中出现纰漏;而从高校合作角度来讲,这种多样化不利于高校之间经验交流和借鉴。
3、医保待遇设置与学生自身需求不匹配
我国大学生医疗保险的保障重点是大病医疗,大病医保支付限额较高,而对于普通门诊报销比例较低。如郑州市“全日制在校大中专学生门诊医疗费统筹标准调整到每人每年60元”,而大病医保年度最高支付限额为30万元左右。但众所周知的是,大学生患病以普通小病居多,多数大学生对门诊报销需求大,而现行医保政策显然在满足学生这一需求上略显不足。
4、校医院医疗服务质量亟待提高
多数大学生考虑到校医院的方便程度以及自身经济状况,会在患病之时首选校医院就诊。但学校经费有限使校医院设备无法及时更新,药品质量和效果不佳,就医环境差,甚至有学生调侃校医院为“兽医院”。因此当学生患病时,有时不得不诉求于社会医院及药店。尤其近些年来高校规模扩大与学生人数增加更使校医院医疗水平难以满足广大学生需要。
5、医保制度结构单一
目前我国“全民医保”的发展已有一定成效,在国家政策号召下大学生医保参保率在不断提高当中,但医疗保险刻板单一的收费标准学生选择余地有限,因而为大学生带来的实惠也是有限的。
四、对大学生医保问题的建议
1、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并逐步由自愿参保过度到强制参保
目前我国大学生参保意识不强,实行自愿参保原则更会促使一部分大学生放弃参加医保,从而使这部分学生的医疗水平得不到保障。在这方面我国可以借鉴国际经验,特别是德国将学生注册入学与医保相勾连的方式。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参保率,另一方面,高校应该借助多种媒介,加大对医保政策的宣传,同时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教育。
2、统一高校管理机构,完善管理体系
不同级别的教育管理部门应同医保部门联合建立单独大学生医保部门,专门负责大学生医保相关事宜。同时各高校应成立专门的学生医保工作处,用专职人员取代兼职人员,明确其责任划分,提高高校医保工作专业化程度。除部门建设之外,还应该完善大学生医保制度建设,从而促使医保向规范化方向发展。
3、调整医保范围及方式
鉴于大学生群体身体机能良好、患病多为小病,门诊医疗是大学生医疗主要开销。大学生医保应适当区别于普通城镇居民医保,其范围应扩展到门诊小病医疗,并且医保报销起付线应适当降低。除此之外,也可以采取建立专门大学生门诊基金的方式,填补大学生需求的空白。
4、加大校医院医疗服务建设
面对校医院设备落后、服务质量差等问题,学校应加大校医院建设,增添新的仪器设备,并组建专业的医疗服务队伍。对于一些经费严重不足的院校,可通过社会筹资或政府扶持补助的方式,完成其医疗服务建设。同时,为确保大学生医疗需求得到更好满足,高校可以整合各类医疗资源进行区域联合建设,实行互惠互利。
5、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险结构
单一的社会医疗有时难以满足大学生需求,因此高校在按照国家要求推行“大学生医保”的同时应引入商业保险,同时为发挥互济功能也可建立校内救助性质的基金会。在此方面各高校可借鉴郑州市龙子湖某高校“三位一体”的模式,即“大学生医保”、“商业保险”和“爱心互助基金会”一体化,其中“爱心互助基金会”便是该校救助性质的基金会,用于救助身患重病的师生。无疑,多层次的医保结构可为大学生提供多重医疗保障,切实提高学生抗风险能力。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