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中国报告网发布《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信息化产业竞争现状及十三五盈利战略分析报告》
2.3机会
2.3.1政府在政策上的支持为了给互联网医疗创造优质的发展环境,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医疗政策。
国务院在2015年下半年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均明确提出要推广在线医疗卫生新模式,积极探索电子处方、互联网延伸医嘱等网络医疗健康服务应用。
国务院办公厅在2015年3月出台的《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中指出“开展健康中国云服务计划”,这是“互联网+”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领域的具体指导和实践应用。
国家卫生计生委早在2014年8月就制定了《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要求各地积极推进远程医疗服务。
浙江省政府2015年下发《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宁波作为试点地区,率先探索发展网络医院。
2.3.2人口老龄化与疾病谱的改变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截止到2014年底,中国60岁以上的老人占到总人口的15.5%,达到了2.12亿,预测到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8亿,几乎占全球老年人口的四分之一;此外,我国慢性病呈现高发趋势,仅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已接近3个亿,慢性病导致的疾病负担已占总疾病负担的70%;可见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病的井喷造成医疗需求的急剧增长和医疗资源供给严重短缺,已成为互联网医疗的本质推动力。
2.3.3医疗卫生信息化基础从2010年起,宁波市提出建设智慧城市,智慧健康被列为首批试点工程,全科医生工作站、电子健康档案管理系统和社区医生随访系统在全市11个县(市)区广泛应用,基本实现了区域内健康信息的互联共享。
医疗健康服务借助互联网不断拓展广度和深度,服务人群更加广泛,服务内容不断丰富,区域内优质医疗资源进一步整合,基层医疗服务能力逐步提升,为云医院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作为云医院的合作商,东软集团是国内IT解决方案与服务供应商的领先者,一直致力于医疗健康领域信息技术和产品的创新应用,能够为云医院的高效运行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撑和保障。
2.3.4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国际互联网在1994年正式接入我国,短短二十几年得到了日新月异的发展,“智慧城市”与“无线城市”建设普遍开展,公共区域无线网络迅速普及,互联网已经渗透和改变了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国已经是名副其实的互联网大国。
据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人数达6.68亿,手机网民人数达6.2亿,网民数量的激增和相关技术的发展与成熟推动互联网医疗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3.5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仅大大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同时社会公众的医疗卫生知识和健康观念得以广泛普及更新,人们主动获取健康知识、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的健康管理意识大大增强,对服务的要求也向高水平、多层次、多样化发展,他们迫切希望云医院提供优质的个性化服务来满足其医疗保健需求。
2.4威胁
2.4.1传统观念的影响云医院作为一个新兴的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必然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有决策层、执行层对互联网的认识程度,医院、医生的参与程度以及公众、患者是否愿意选择互联网,尤其患者的信任度和接受度是重要因素。
但就目前来看,患者对云医院的在线问诊方式尚不能完全接受,对于健康监测的意识和惯性尚待培养,对通过互联网进行医疗保健消费尚在观望中,互联网医疗应用似乎还没有人们所憧憬的那么乐观。
2.4.2政府监管的缺失医疗服务是专业化程度高的特殊服务,政府对传统医院的监管较严格,但云医院及互联网医院如何监管,目前国内没有明确的行业监管机构,更没有行业标准体系,也未出台相应的政策进行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和有效的规范引导,若出现纠纷,如何进行责任认定、维权和处置等都没有明确规定,国家监管和法律规范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亟需政府来主导。
2.4.3医疗市场的竞争互联网医疗作为一个新兴市场,发展的空间巨大。
目前除了已经建成运作的宁波云医院以及相继成立的乌镇互联网医院和甘肃互联网医院,还有正在建设中的成都温江“云医院”等。
另外,一些互联网巨头和民间资本也纷纷涉足医疗行业,通过投资或并购的形式入主国内知名在线医疗平台,如“阿里健康”开始了“未来医院”计划,百度推出了“网上301”等等,除此之外,全国已有2.7万个医疗微信公众号在提供预约挂号、分诊导诊、检查检验报告查询、支付结算等服务,多样化竞争日趋激烈。
2.4.4数据泄露的风险云医院推动了医疗大数据的产生,增加了敏感性和私密性数据泄露的风险,如用户使用的可穿戴设备,可能会让相关公司集中掌握一些实时生活的隐私数据;患者的姓名、身份证号码等往往会作为患者健康档案的唯一标识,存在着个体身份被重新确认的风险;如何对这些数据进行脱敏和规范管理,以保证在不泄露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实现医疗数据的深度应用,还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障。
2.4.5利益格局的调整宁波云医院的运行格局主要是通过政府引导、整合医疗机构资源,为医生提供线上线下多点执业平台,将居民逐步引导到“云平台”上。
这种合作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包括现有的医疗、健康服务业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固的利益格局和运营模式,对传统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经济利益和利益分配格局会造成现实或潜在的影响,亟需利益相关方相互合作与自律,建立新的利益格局。
3讨论与策略
通过上述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的系统分析,构建宁波云医院发展的SWOT分析矩阵,可以有4种不同的策略匹配和选择(见表1)。
3.1SO策略———坚持需求导向,深化云医院服务功能在现有条件下,运用SWOT分析矩阵的SO策略思路主要依靠根据内部优势,抓住外部机会,即深入挖掘用户需求,推进居民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系统的标准化,逐步实现医保系统、各医疗机构之间、医疗机构内部信息和云医院的全面互联互通;根据不同类型的用户开发个性化的可穿戴设备服务功能,做好质量认证和标准化数据接口;培养既懂医疗业务又擅长信息技术的HIT(healthinformationtechnology)人才,用于更多的疾病预防、监测和分析管理的功能;发展医药物流,积极推进传统医药企业转型,加快医药物流信息化、标准化建设;以云医院平台为纽带,逐步丰富和完善服务内容以及方式,带动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健康养老服务等新型健康服务业,以及商业健康保险、药品和医疗设备、物流、移动终端和穿戴式智能终端设备等健康服务相关支撑产业的发展,培育和打造云医院的“疾病预防、健康管理、疾病诊治、康复指导、养老照护”大健康全产业链。
3.2WO策略———完善政策保障,规范云医院行业标准在SO策略上主要利用外部机会,克服内部劣势的主导思想,组织一批务实的信息化领导者、管理者、实践者,着眼于互联网医疗的基础条件、服务能力、内涵拓展、创新发展,广泛调研集中智慧,制定修订支持“云医院”建设的地方性政策法规,包括云医院的准入标准和从业者准入资格、医疗适用范围和诊疗规范、收费标准和信息安全管理、医疗责任认定和纠纷事故的处理方法、患者权利维护和救济、信息化安全规划等,允许医生对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患者在云医院开展网上诊疗服务,享有与公立医院同等的医保政策,并确保信息的安全与储存;制定云医院的行业规范、技术规范,以慢性病为突破口,落实云医院的慢性病分级诊疗规范,细化云端慢性病目录及临床路径、远程医疗及转诊程序,规范云诊室及云医生的服务质量;制定云医院模式下的医保支付办法,支持发展与基本医疗保险相衔接的商业健康保险,为云医院的增值服务买单。
3.3ST策略———重构医疗生态,形成云医院利益共同体在ST策略中发挥内部优势,抵消外部威胁。
云医院给传统产业链带来了颠覆性的改变,解构着原有的价值链条和产业格局,也是重新分配医疗过程中利益的过程,必须坚持政府主导,鼓励各方积极参与,建立医院、医生、用户、互联网企业、连锁药房、保险公司、通信等各个环节的沟通机制,找到大家共同的价值需求,确定服务的切入口和落脚点,并加强卫生、财政、人社、公安、行业协会等部门的协作,形成利益和风险共同体,从而营造市场、政府、社会齐心协力的云医院生态系统;同时,鼓励传统医院和医生深度参与,调动积极性,建立合作共赢机制,保障传统医院在电子处方外流的状态下,通过医疗服务和相应的补偿机制设计能够有合理收益,激发医生参与热情,妥善、合理安排现执业的传统医疗机构与云医院医疗服务工作时间,并纳入医生的绩效考核指标,让医生获得应有回报与职业的尊严,才能促成云医院的良性循环,患者才能获得更好的医疗服务。
3.4WT策略———加强行业监督,促进云医院品牌建设在WT策略中应体现减少内部劣势,回避外部威胁。
对云医院这样的新兴事物,首先应加快调整监管的模式创新,不能将针对传统医院的监管方式简单、机械地套用到云医院中,对其监督管理不仅需要严谨的法律法规、设置相关的监督管理部门,组建高水准的监管队伍,还需要制定医疗服务质量控制标准,提供安全的网络技术支持,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互联网医疗监管体系,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监管;其次,如同互联网应用需要常常更新一样,准入许可、审批监管等机制也需要不断更新调整与发展;再次,应建立社会监督反馈渠道,让广大用户成为云医院质量监督的“发言人”,实现通畅的反馈、投诉、信息协调与发布,对存在风险的应用进行警示;最后,充分发挥医学会和市场的作用,注意监管的专业性,鼓励医生建立个人品牌,从而培育壮大云医院的品牌,使之成为未来医疗健康领域的“天猫商城”、健康宁波的一张亮丽名片、今后全国云医院建设的模板。
资料来源:中国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WW)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