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各家钢企上半年成功“逆袭” 同时各家钢企纷纷开启转型之路

   导读:各家钢企上半年成功“逆袭” 同时各家钢企纷纷开启转型之路。铁矿石进口创新高、钢价连续拉涨、吨钢利润大幅提升……与人们预想中的去产能不同,上半年钢铁行业反而是一片红火。

  铁矿石进口创新高、钢价连续拉涨、吨钢利润大幅提升……与人们预想中的去产能不同,上半年钢铁行业反而是一片红火。

  作为直接受益者,各家钢企上半年成功“逆袭”。按申万划分的35家钢铁行业公司中,净利润同比增长的达到26家,其中南钢股份600282.SH等14家公司净利润同比增幅超过100%。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钢企业绩好转主要来自于“价”的变化,即钢价上涨带动销售利润率的上升,而非“量”的增加。

  “依靠提价,虽然短期内抬高了企业利润率,但宏观经济尚未出现好转,其销售规模难以出现大幅增长,所以钢铁盈利改善的空间相对有限”,华西证券首席分析师曹雪峰近期向记者表示。

  不难看出,目前钢企业绩与钢价直接挂钩,若钢价重回跌势,相应行业公司下半年业绩也将再次承压。

  西南期货钢铁研究员夏学钊8月30日对记者指出,今年“旺季不旺、淡季不淡”的特征明显,预计9月、10月需求难以超过市场预期,届时钢价亦可能重归跌势。

  价涨量跌

  自去年见底以来,钢价便开始连续反弹,今年4月中旬,螺纹钢期货更是出现连续涨停的走势。与此同时,现货价格也是一路水涨船高。以上海地区为例,今年1月4日马钢HRB400型螺纹钢报价1980元/吨,到4月22日时同等型号的螺纹钢已涨至3010元/吨。

  钢价的突然飙涨,对于上游生产企业无疑算是雪中送炭,并再次将其重新拉到了盈亏平衡线的上方。

  据西南期货估算,2015年12月,除了技术少特种钢生产企业外,钢铁行业处于整体亏损状态,部分钢企每吨钢材亏损幅度超过400元。“上半年钢价飙涨期间,吨钢利润可以到600元至700元”,夏学钊介绍称,即使近期钢价有所回落,吨钢利润也可以维持在300元左右。

  钢价上涨的最直接影响,是钢企利润空间得到了极大提升。以方大特钢600507.SH为例,今年上半年公司毛利率达19.23%,去年同期毛利率则为14.38%。再如宝钢股份600019.SH,上半年产品毛利率为14%,达到了2010年6月以来的最好水平。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35家上市钢企中,26家公司净利润较去年同期实现增长,增幅超过100%的公司更是多达14家。以沙钢股份002075.SZ为例,公司上半年实现营收33.3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8.0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573万元,实现扭亏为盈。

  这意味着,上半年钢企业绩改善更多来自于“价”,而非“量”的提升。武钢股份600005.SH中报也显示,铁、钢、材产量分别完成768.74万吨、776.78万吨和718.06万吨,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0.53%、0.85%和1.76%。鞍钢集团000898.SZ的情况与之类似,铁、钢和钢材产量同比均出现小幅下滑。

  不过,夏学钊表示,并不看好钢价四季度能够继续上涨,“从历史走势可以看出,在9月、10月消费旺季,钢材价格反而是跌多涨少,同时10月过后,钢材消费也将进入淡季。”

  四川一大型钢贸企业负责人也表示,目前钢材消费量较大的主要以新疆、内蒙等地为主,进入四季度后,当地工程也开始陆续停工,届时钢材的需求支撑将随之减弱。

  转型窗口开启

  虽然业绩有所好转,但钢企也是“自家人知自家事”,各家钢企纷纷开启转型。

  最受关注的无疑便是宝钢和武钢的合并。“宝钢集团与武钢集团的重大资产重组仍在进行中,将继续停牌”,武钢股份在半年报中表示。

  此外,上半年业绩垫底的华菱钢铁000932.SZ和重庆钢铁601005.SH两家钢企,也不约而同地筹划将关联方盈利较强的金融资产置入到上市公司中。

  与煤炭行业国企所占比例较高不同,钢铁行业集中度相对较低,大型钢企间的整合无疑有利于未来行业产能去化。

  不过,从上半年的情况来看,国内钢铁去产能的速度并不理想,仅完成了全年任务量的30%。甚至,行业内的一些动向似乎也与去产能大趋势形成背离。如国内钢材不仅价格出现大幅上涨,其整体产量也维持在相对高位。数据显示,今年1-6月份,全国钢材产量55992万吨,增长1.1%。

  “今年钢价上涨,有一部分需求刺激的因素,上半年地产行业有所回暖,同时国家投资的各项基建类工程对建材的需求也比较大”,前述钢贸企业负责人介绍称,不过从公司销售数据来看,今年销售量较去年出现了10%左右的降幅,

  另一个比较直观的案例则是,虽然行业处于去产能阶段,但进口铁矿石数量却创下历史新高。“铁矿石进口量同比呈现爆发增长,几乎占据了吞吐量的一半体量。”连云港601008.SH半年报中如上描述。

  “二者应分开来看,现阶段国内去产能主要以一些已停产产能为主,对相关企业经营影响不大”,夏学钊告诉记者,而钢材产量增长主要受到价格上涨,以及地产行业回暖的影响。

  需指出的是,自公布上半年去产能进度数据后,今年7月单月便完成了全年任务量的17%。同时,随着国家去产能专项督查组启动巡查,各地钢铁去产能进程将相应提速。

  截至今年8月底,江西、湖南两地的全年钢铁去产能任务已经全部完成。

  对此夏学钊预计,今年完成4500万吨的去产能任务没有问题,明年完成难度也不大,同时各省也做了去产能的目标,比国家制定的目标也还高。未来去产能的难点将集中在“在产”产能,尤其是生产仍处于盈利阶段时,企业才会真的感到“肉疼”,相应的产能去化难度也将增加,届时将真正进入攻坚阶段。

  参考《2017-2022年中国材深加工行业运营现状及十三五投资动向研究报告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来源  中国报告网整理   转载请注明出处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玉米种植面积及产量增速下滑 国内消费仍需大量依赖进口 但2024年进口大幅缩减

我国玉米种植面积及产量增速下滑 国内消费仍需大量依赖进口 但2024年进口大幅缩减

从种植面积来看,2020年到2024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为先增后降再增趋势,到2024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为67111.05万亩,同比增长1.2%。

2025年10月10日
我国冷轧薄板行业:产量回升 进口量连续三年下降且降势将延续

我国冷轧薄板行业:产量回升 进口量连续三年下降且降势将延续

从产量来看,2020年到2024年我国冷轧薄板产量为波动式增长趋势,到2024年我国冷轧薄板产量为4740.7万吨,同比增长18.9%;2025年1-8月我国冷轧薄板产量为3366.3万吨,同比增长7.6%。

2025年10月10日
我国中厚宽钢带行业:产量、出口量持续增长 2025年1-7月进口量同比下降超20%

我国中厚宽钢带行业:产量、出口量持续增长 2025年1-7月进口量同比下降超20%

从产量来看,2020年到2024年我国中厚宽钢带产量持续增长,到2024年我国中厚宽钢带产量为21354.2万吨,同比增长4.2%;2025年1-8月我国中厚宽钢带产量为15109.9万吨,同比增长4.2%。

2025年09月28日
我国无缝钢管行业:能源化工、机械制造为主要应用领域 出口量持续四年增长

我国无缝钢管行业:能源化工、机械制造为主要应用领域 出口量持续四年增长

从产量来看,2020年到2024年我国无缝钢管产量为先增后降再增再降趋势。到2024年我国无缝钢管产量约为2970万吨,同比下降5.7%。

2025年09月25日
金属铍行业:全球铍资源主要集中于美国 哈萨克斯坦为中国主要铍进口国

金属铍行业:全球铍资源主要集中于美国 哈萨克斯坦为中国主要铍进口国

国内分布来看,我国铍资源总量丰富但禀赋一般,根据自然资源部数据,我国铍矿资源储量为6.38万吨(氧化铍),折合铍金属量2.3万吨,主要分布在国内8个省(区)。其中,四川、江西、新疆分别占比55%、27%和15%,合计占全国总资源储量的97%。

2025年09月25日
我国电工钢行业:无取向电工钢产能占比超80% 进口量持续三年下降

我国电工钢行业:无取向电工钢产能占比超80% 进口量持续三年下降

从进口量来看,2021年之后我国电工钢进口量持续下降,到2024年我国电工钢进口量为14.81万吨,与2023年同比减少了13.27万吨,同比下降47.26%。

2025年09月24日
我国氧化铝行业产量稳步增长 2025年1-7月出口量及金额同比增长超60%

我国氧化铝行业产量稳步增长 2025年1-7月出口量及金额同比增长超60%

从上游主要原材料来看,2020年2024年我国铝土矿矿石储量为先增后降再增趋势,到2024年我国铝土矿矿石储量为73582.3万吨,同比增长4.0%。

2025年09月12日
基建为我国锌精矿行业带来庞大需求 产品均价创新高 2025年上半年进口同比增长48.2%

基建为我国锌精矿行业带来庞大需求 产品均价创新高 2025年上半年进口同比增长48.2%

中国为全球最大的锌矿生产国,锌精矿产量大幅度领先于其他国家。2024年我国锌精矿产量约293.6万吨,2025年1-5月我国锌精矿产量为78.83万吨。

2025年09月10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