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塔公司由于经营状况不断恶化,于2016年3月宣布出售其在英国所有的运营资产。塔塔曾为英国钢铁工业贡献近1.5万个就业岗位,拥有全国约70%的钢铁产能,这一决定标志着曾经辉煌的英国钢铁工业开始走向衰落。早在2015年,百年钢厂提赛德(Teesside)宣布破产也导致了2200个工作岗位的流失。回顾英国经济与钢铁工业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其衰落既受宏观环境影响,又是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
一、早期工业革命为钢铁业带来转变
受早期技术限制,1720年英国生铁年产量仅1.7万吨[1]。1760年,现代蒸汽机问世,意味着人类可将机械大规模地应用于生产活动。机械生产极大地提升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对钢铁行业也起到了积极的提振作用。此时,英国冶铁燃料已逐渐从木炭转向焦炭,同时蒸汽机的应用增强了鼓风炉的风力,既提升了生铁质量,又降低了单位能耗。工业革命使英国钢铁业实现了从小作坊到机械工厂的转变,1806年生铁年产量已达26万吨[1]。
19世纪20年代,生产水平高速发展,而作为消费主体的工人阶级的消费能力并未得到迅速提升,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偏差引发了第一次经济危机。英国最先受到影响,在短短十几年内工业产业规模缩减超过一半,政府收支也出现较大缺口。为解决消费不足的问题,英国选择了两种最直接的方法:一是海外淘金——19世纪英国对外移民占欧洲对外移民总数的36%[1],通过淘金补充财力的同时,也缓解了国内失业的压力;二是战争贸易——如鸦片战争,除获取大量赔款外,英国还在中国获得了大量经商权,将国内过剩的生产压力倾销于国外。通过这两种方法,英国平安地渡过了第一次经济危机,而钢铁行业在满足贸易需求的同时,迎来了第二次变革。
二、二次工业革命后期,被美国德国超越
19世纪50年代,英国冶金学家贝塞麦发明转炉,使低成本大规模炼钢成为可能。受益于此,英国生铁和粗钢产量一度占据世界总产量的1/2。第二次工业革命将电气引入生产,提升了生铁炼钢的效率。新兴产品如汽车、飞机等陆续投入产线,加之英国传统造船业稳步扩张,进入20世纪英国年产钢已超500万吨,产量变化如图所示。
从19世纪后期开始,英国粗钢产量增速逐渐放缓。截至20世纪初期,整体产量已被美国、德国超越。
整个19世纪,英国钢铁工业的技术水平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焦炭炼钢、坩埚、转炉、平炉都创始于英国。然而英国钢铁被美、德超越,主要有3方面原因:一是设备使用,英国由于早期煤炭资源储量较丰富而未能重视使用效率,直到1905年才开始大范围使用新式的炼焦炉;二是原料价格,随表层富铁矿石储量下降,英国炼钢原料成本上涨;三是经济结构,20世纪交接时传统工业是英国经济结构的主体,同时其自身发展依赖外部经济[3]。英国出口贸易量居全球第一,制造业出口占总出口量的67%,英国工业部门发展中老式企业比例大,新兴工业部门发展缓慢,国内工业发展后劲不足,见下表。
一战前后,英国粗钢产量一度高达987万吨。战争同时也给英国的传统工业带来了巨大的打击,粗钢产量在战后逐年递减,1926年英国拥有427座高炉,只有147座在运转,产量也下降至400万吨。此后,经历了短暂的回暖,1929年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再次爆发,一直持续到1933年。期间世界工业生产水平大幅倒退,英国粗钢产量在1931年再次回落到500万吨水平。
三、20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经济制约钢铁发展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钢铁率先做出技术突破,1946年兰开郡的拉莫尔钢厂(LwMaor)建立了世界第一台实验型连铸设备。在此时期,英国钢铁业尚不存在需要重组与效率低下的问题,英国钢铁业劳资记录非常良好,钢铁产量逐年递增[5]。然而,由于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使英镑作为国际货币公信力下降,对英国对外贸易造成了部分负面影响;同时,战后债务加剧了英国国际收支的平衡问题,受经济发展制约,至1950年英国粗钢年产也仅提升至1655万吨。
20世纪50年代开始讨论钢铁产业国有化与私有化的变革问题。工党希望通过国家对资源的调配使钢铁生产合理化,并于1948年通过了钢铁国营法案。然而保守党和私营业主则认为钢铁行业应该追求利益最大化,因此1953年丘吉尔上台后,保守党政府就通过了去国有化的钢铁法令。法令实施后,英国兴建新钢厂,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本土钢铁布局过于分散的问题[6]。至20世纪60年代,英国钢铁产量稳步上升,1970年英国粗钢产量达2855万吨。
进入20世纪70年代,英国钢铁发展再次陷入瓶颈(见表4)。原料供给吃紧的问题突出。1970年,英国本土少量富矿已基本开采殆尽,英国1970年内矿产量为1202万吨,到1976年内矿产量仅459万吨,英国大部分煤田表层已开采完毕,优质煤资源储量大幅下降,开采煤炭成本较早期大幅增加。
进入20世纪80年代,淘汰落后产能、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私有化成为英国钢铁的主旋律。自1980年后,英国粗钢年产量再也没有突破过2000万吨。
四、经济全球化后,竞争力不足被放大
90年代世界经济全球化,外贸规模扩大的同时,英国钢铁工业开始面临来自更多国家、企业的竞争和挑战。由于英国人工成本较高,其钢铁出口均价一直居高不下,在欧洲市场上,德国、俄罗斯、土耳其等国家均较其有成本上的优势。
1990年后,英国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一路走低。1990年工业和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占GDP的31.59%和18.85%;2015年这2项数值已分别下降至20.17%和10.26%。
五、英国钢铁业未能有效扩张
纵观英国钢铁业,似乎在其发展进程中屡次未能把握扩展良机。钢铁行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同时需要消费增加的助推。英国钢铁早期处于技术领先地位,但应用技术和冶炼设备没有得到迅速推广。国家经济结构未能对新兴工业部门予以足够重视,在财政上大量依赖国外经济,用钢需求没有获得有效刺激,使其错过了19世纪末迅速扩张的机会。而美国、德国则借助新兴产业的发展势头,分别完成了美国钢铁公司(USSteel)的组建和西门子钢铁制造厂(Siemens)品牌的打造和提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连铸技术的应用使行业整体生产效率提高,但由于英镑在国际上的结算能力下降,使其国内经济受到影响,钢铁行业投资受到压缩,难于扩张。工党与保守党在国有化与私有化的进退问题上拖延了英国钢铁的复苏脚步。而20世纪70年代原料供给的短缺让英国钢铁竞争力出现大幅下降:福利较高人工成本难以下降,开始依靠进口原料又加剧生产成本走高,不能令钢铁行业在短时内通过增加产出压低边际成本。20世纪80年代对钢铁行业的整合、淘汰过剩产能及提高产品附加值等做法没有从根本上扭转英国钢铁竞争力的不足。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后,英国出口钢材要同时面对来自独联体、亚洲国家企业的竞争,受新兴国家市场的冲击,英国钢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进一步下降。与跨国企业的兼并重组没有让英国钢铁业获得长期的实力提升,2007年塔塔公司的收购也只能延缓其钢铁制造业的衰退速度。2014年美国结束量化宽松,全球消费力的收紧,更加速了英国钢铁业的衰败。
基于英国钢铁的竞争力和全球消费能力收紧,目前对英国钢铁的投资很难在短期获得令人满意的回报、甚至要承受一部分亏损,这也是塔塔公司退出英国市场的主要原因。由于塔塔公司占英国钢铁产量的比重极大,其资产的走向问题将直接影响英国钢铁的走向。
第一种是设法得到注重长期投资公司的收购。由于目前英国钢铁盈利能力不高,只有注重长期走势的公司才有可能出现收购意向。塔塔公司宣布出售资产后,利百德集团(LibertySteel)首先收购了塔塔在苏格兰的2处资产,利百德集团在完成收购后发表声明称:“苏格兰地区钢铁的长期发展更为重要。”
第二种是政府出资。塔塔在英格兰地区的资产出售迟迟没有定音,如果资产长期无人接盘,届时英国将有大量钢铁从业者面临失业问题,因此英国政府可能需要收购部分钢铁资产,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在第二次大规模经济危机时,前苏联曾通过计划调控成为唯一一个钢铁行业未受影响的工业化国家,并一举成为世界强国。然而,政府出资意味着资产国有化,也意味着政府很可能需要承担资产带来的债务问题和运营亏损,这与目前保守党的立场不符。
对英国钢铁业来说,在现阶段难以追求盈利。在英国退欧公投结果公布后,行业研究人员纷纷下调欧盟钢铁需求增长预期。目前,英国钢铁业行业竞争力下降,如果英国政府通过国有化,将钢铁生产最大化地用于国内需求,可能把钢铁行业亏损面减到最低。但由于人工、土地租金等因素,英国很难在出口竞争中获得成本方面的优势;同时,其国内需求在近年来没有扩大,难以获得需求的有效支撑。需求的疲软决定整合现有资源、压缩产能将是英国钢铁未来的主要方向。从积极方面看,退欧后英国需要为自身钢铁行业制定不同于欧盟的贸易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或将有利于英国钢铁业完成自身改革。政府-企业持股的管理模式,可能是目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最有效率的发展导向。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