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钢铁行业效益回升基础还不牢固

  参考中国报告网发布《2017-2022年中国钢铁行业发展态势及十三五投资方向分析报告

  “今年一季度,钢铁行业开局良好,运行基本平稳,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钢铁亏损企业虽然同比减少17家,但仍有19%的企业出现亏损,值得全行业关注。”4月26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召开2017年第一次信息发布会,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顾建国介绍说,1~3月,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员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8393.26亿元,同比增长40.16%,但企业销售利润率仅为2.77%,说明钢铁行业盈利水平仍然很低。因此,要清醒认识到,我国钢铁行业效益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不能误认为行业市场形势已发生根本性改变而放松了努力。希望钢铁企业一定要克服短视行为,不可盲目扩大产量,特别是大企业、区域骨干企业在价格上要有定力,在生产上坚持按订单组织,没有订单不生产。

  边去产能边稳价格

  顾建国指出,今年一季度,我国国民经济开局良好,为钢铁行业提供了较好的市场需求。同时,6月底前彻底清除地条钢等政策的有力贯彻实施,为钢铁行业创造了较好的外部环境。1~3月,我国粗钢产量增幅较高,一方面由于产能释放较快,另一方面由于上一年度基数较低。但一季度我国钢铁运行态势不能代表全年的运行态势,全年粗钢产量及消费量是增是减还有待观察。由于前段时间钢材价格比较好,企业生产积极性很高,增产势头较猛。此时,更需要处理好去产能和控产量的关系。

  根据全国钢铁去产能工作会议精神,2017年,我国钢铁行业要化解过剩产能5000万吨左右、有效处置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上半年彻底取缔地条钢等,这些都是必须完成的硬指标、硬任务。4月24日,工信部网站发布公告称,根据《钢铁行业规范条件(2015年修订)》和《钢铁行业规范企业管理办法》,工信部开展钢铁行业规范企业动态调整工作,最终确定撤销29家企业和需整改40家企业。据了解,自2012年开展钢铁行业规范管理工作以来,截至2015年,工信部共分三批公告304家规范企业,约占全国粗钢总产能的90%。

  2016年11月14日,工信部发布《钢铁工业调整升级规划(2016~2020年)》,首次将钢铁去产能列为重点任务之首,并提出到2020年我国粗钢产能净减少1亿~1.5亿吨。实际上,我国钢铁去产能一直受三大怪圈困扰,即“限产而不减产、限产却不减排、去产能却增产量”。在钢铁去产能目标确定的情况下,如何确保钢铁价格稳定,就成为关键问题,因为一边是较重的钢铁去产能任务,一边是要防止价格大起大落。

  2016年,我国钢铁去产能过程中,钢价持续走高推动企业盈利状况改善,与此同时,钢价上涨带来的复产潮曾一度打乱去产能的步调。尽管如此,在2016年年初设置行业化解4500万吨过剩产能的目标任务后,到去年11月就已提前超额完成,到年底实际完成了6500万吨。

  强化市场化、法治化

  工信部明确指出,2017年,我国钢铁化解过剩产能力度将持续加大,要突出严格执行环保、能耗、安全标准,确保6月底前全面取缔地条钢。2017年我国钢铁化解过剩产能工作将更加强化市场化、法治化方式,将地条钢作为产能退出重中之重,坚决依法彻底取缔地条钢违法违规产能。但是,地条钢并未纳入2017年去产能目标,这意味着去产能和取缔地条钢将齐头并进,导致2017年整体钢铁去产能的任务加重。

  3月6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经济社会?⒄褂牒旯鄣骺胤⒉蓟嵘媳硎荆痔ゲ芤筒芾寐式岷掀鹄矗?017年在2016年6500万吨基础上,再去5000万吨。4月24日,工信部开展钢铁行业规范企业动态调整工作是企业进入规范名单以来的首次“清淤”行动,实现规范企业“有进有出”,目的就是进一步督促企业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政策标准,持续规范生产经营,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其中,列入撤销钢铁行业规范名单的企业主要包括三类:一是响应国家去产能号召,主动退出钢铁行业实施转型转产的企业;二是存在不符合规范条件要求情形的企业;三是已不具备生产经营条件,未通过省级工业主管部门初审的企业。

  各地去产能行动将加快

  3月27日,全国钢铁去产能工作会议提出三条线:一是底线,要确保完成5000万吨左右的去产能任务;二是红线,要彻底取缔地条钢;三是上线,要密切关注钢材市场价格,防止市场出现大起大落。事实上,我国钢铁去产能1亿~1.5亿吨需3~5年时间,2016年第一年成绩很大,当然还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随着钢价大幅上涨,钢厂经营状况好转,未来地方政府和企业去产能积极性下降,去产能阻力增大。因此,2017年我国钢铁去产能将面临更复杂艰巨的局面:一是价格上升与效益好转,可能会出现违规产能的反弹和僵尸企业的复活;二是2016年去产能并未解决的债务处置、资产处理、人员安置等问题将要破题。

  目前,从全国各地公布的2017年去产能目标来看,钢铁大省去产能任务与2016年相差无几。其中,河北省计划2017年压减炼钢产能1562万吨、炼铁产能1624万吨;江苏提出从2017年开始,用两年时间压减粗钢产能1170万吨;辽宁、江西、四川、云南、安徽等省份纷纷部署打击地条钢、中频炉等,预示着各地去产能行动将进一步加快。

  顾建国认为,去产能并不意味着去产量,产能也不可能和社会需求量做到基本等同,产量基本上是随需求变化而变化。产能利用率也应该有一个合理的区间,当产能利用率比较低时,能否做好控产量就显得很重要,扩大生产并不意味着就有盈利。目前,我国钢铁市场需求总量变化不大,而产量增长、出口下降,造成国内市场供给增加必将抑制钢材价格上涨。然而,今年的总基调是稳中求进,去产能工作还在路上,基建投资保持增长,同时环境保护执法的力度在持续加强,因此钢材市场不应该出现钢材价格断崖式的回落。

  顾建国强调,我国钢铁市场的稳定运行,需要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公平竞争秩序,同时也需要行业和企业从以下几方面做努力:一是去产能为企业创造了较好的外部条件,去杠杆或许减轻了企业的债务负担,但不能解决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问题,必须依靠企业立足于自身加以解决;二是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员企业要注意风险防范,除了以往企业非常关注的投资风险、债务风险、安全风险、质量风险外,现在还要特别关注环保风险、诚信风险;三是加强产业链上的协作与配合。钢铁产业链上的各方不是零和博弈的关系,要变竞争为合作共赢。

资料来源:中国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线材行业发展现状:产量与进口量逐年下降 但出口量为增长趋势

我国线材行业发展现状:产量与进口量逐年下降 但出口量为增长趋势

从产量来看,自2020之后我国线材产量就一直为下降趋势,到2023年我国线材产量为13735.1万吨,同比下降0.2%;2024年1-9月我国线材产量为10033万吨,同比下降4.2%。

2024年11月13日
我国冷轧薄板行业产量逐年下降 2024年上半年其出口数量同比较大幅度增长

我国冷轧薄板行业产量逐年下降 2024年上半年其出口数量同比较大幅度增长

从产量来看,2021年之后我国冷轧薄板行业产量为下降趋势,到2023年我国冷轧薄板行业产量为3988万吨,同比增长5.60%;2024年1-9月我国冷轧薄板行业产量为3479.7万吨,同比增长6.30%。

2024年10月31日
我国有色金属回收行业:回收量及金额均为持续增长 其中铝再生产量占比最高

我国有色金属回收行业:回收量及金额均为持续增长 其中铝再生产量占比最高

而随着近些年来有色金属供需关系的紧张、环保意识提升以及政策的支持,我国有色金属回收行业规模也不断增长。数据显示,2020年到2023年我国废有色金属回收量从1230万吨增长到了1448万吨,回收量连续四年稳定增长。

2024年10月28日
我国废玻璃回收行业:回收量及金额为波动式增长趋势 废平板玻璃产出量最高

我国废玻璃回收行业:回收量及金额为波动式增长趋势 废平板玻璃产出量最高

随着我国建筑、汽车等行业的发展,对玻璃需求增长,而这也让我国废玻璃产量也不断增多,从回收量来看,2019年到2023年我国废玻璃回收量了一直为波动式增长趋势,到2023年我国废玻璃回收量为980万吨,同比增长15.29%。

2024年10月25日
我国有色金属产业景气度持续回升 行业主要金属品种市场价格走势偏强

我国有色金属产业景气度持续回升 行业主要金属品种市场价格走势偏强

景气指数来看,2024年以来,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增长强劲,有色金属工业增加值超过10%,为近10年来首次,产业景气度呈现持续回升态势。2024年7月份,中国有色金属产业景气指数为29.5,较6月份上升0.7个点,较2023年7月份上升7.4个点。

2024年10月18日
我国钢材行业:集装箱用钢材需求大幅下降 出口量增长但出口金额却同比下降

我国钢材行业:集装箱用钢材需求大幅下降 出口量增长但出口金额却同比下降

钢材是工业生产中的重要原材料之一,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涉及多个产业的生产和制造。从产量来看,2019年到2023年之间我国钢材产量为增长趋势,到2023年我国钢材产量为136268.2万吨,同比增长5.20%;2024年1-8月我国钢材产量为92573.2万吨,同比增长0.4%。

2024年10月14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