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示:中国体育用品市场从2004年以来平均增长30%的高速增长期已进入尾声,一线城市甚至出现饱和的迹象,全行业的整合大幕正徐徐拉开。
今年上半年,六家在香港上市的中国本土体育用品企业没有一家的营收增长能够突破30%。
8月,李宁等六家体育用品企业公布了各自的最新“成绩”,安踏营业额增幅最高,同比增长28.9%;中国动向收入不增反减,同比减少45.1%,在收入增幅榜上垫底。
中国体育用品市场从2004年以来平均增长30%的高速增长期已进入尾声,一线城市甚至出现饱和的迹象,全行业的整合大幕正徐徐拉开。
今年上半年,李宁公司和中国动向同时遭受存货的折磨,由于存货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李宁公司收入同比减少4.8%,中国动向收入则大幅跳水45.1%。
不只是李宁和中国动向面临存货问题。今年上半年,特步的存货金额为8.87亿元,去年同期为4.63万元,增幅约为92%,其中成品一项,存货金额达到4.74亿元,与去年上半年的0.84亿元相比,前者是后者的5.64倍。
据了解,自2008年以来,包括棉价、劳动力成本等持续大幅上涨,本土体育用品企业纷纷提高出厂价格应对成本压力,在涨价的累积效应作用下,本土运动品牌与耐克、阿迪达斯等跨国运动品牌在价格上越来越接近,而就在此时,耐克、阿迪达斯在本土运动品牌占据优势的二、三线城市投放价格相对较低的产品或者子品牌产品,使本土运动用品的性价比优势进一步丧失,一些消费者转而投向跨国运动品牌的怀抱,这是本土品牌存货问题产生的大背景。
一位运动用品企业的高管说,中国市场分化极其严重,东部沿海是发达国家的消费水平,西部一些地区可能只比非洲好一点,往内地走的发展空间仍然很大。跨国品牌在“搞定”大城市后,对中小城市的胃口也越来越大,阿迪达斯已宣布未来3年要在中国新开2500家门店,多数将布设在中国的三、四线城市,本土品牌无处可躲,当与耐克、阿迪达斯短兵相接时,行业整合将不可避免。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