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居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健康观念的转变,运动健身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需要,有专业人员指导的社会健身群体数量不断增加。近年来,党和政府对社区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2001 - 2010 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关于创建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试点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强城市社区体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城市体育以社区为重点”,创建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吸纳社区居民积极参加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社区人口的集中有利于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组织,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为社区居民进行社会交往创造良好的环境。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对近年来社区体育俱乐部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运行机制、社区体育俱乐部的管理运营现状进行总结,对参与大众进行访谈,以期梳理社区体育俱乐部的特征。为社区体育俱乐部更好地开展社区体育活动提供参考。
图:社区体育俱乐部
资料来源:互联网
1. 社区体育俱乐部的特征
1. 1 归属感
稳定的会员群是社区健身俱乐部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有针对性的建立俱乐部忠诚会员群。俱乐部根据社区及周边消费群体的需求,设置健身操、形体塑造、舞蹈及跆拳道等培训班,并与相关企业合作,开发一些有利于居民互相交流,并且能投身到后续活动中去,增强居民对俱乐部的责任感与依赖感。可以推出针对家庭的户外家庭训练,针对青少开设户外活动和竞赛活动。为俱乐部会员创造“第三空间”。第三空间就指顾客在工作和生活场所之外的舒适的社会活动的经常性第一选择场所。商业健身俱乐部应当引用第三空间这一理念,打造位于工作场所和生活场所之外的一片“体验空间”,旨在让俱乐部会员在不经意间投入到健身俱乐部所营造的文化,情感、感官、行动的体验享受中。
1. 2 娱乐健身性
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已成为国际政治生活的热点,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人口问题重要的是人口的质量问题。通过体育活动提高人口素质,是许多国家的成功经验。就是人们通过自身自觉的改造,实现人的自我完善,造就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在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内容。世界发达国家以健康、娱乐、休闲为主体内容的大众体育活动逐渐走进千家万户,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大众体育的追求的目标是现代化、法制化、科学化的发展趋势,大众体育锻炼方式户外化、终身化以及中等练习强度的趋势。
城市社区居民的健身意识、消费能力与对体育健身的需求等是城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建立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城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组织管理、运营规模、时间地点、项目设置等是吸纳社区居民积极参加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因素。俱乐部要充分利用所依托的场馆设施,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健身活动,增强社区居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丰富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社区居民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为社区居民进行社会交往创造良好的环境。
1. 3 福利性
国家体育总局2004 年出台的《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试点工作方案》指出: 俱乐部的建立要到所在的街道办事处或社区居委会登记、注册,日常管理由街道办事处文教科或社区居委会负责。
俱乐部业务上接受所在区( 县) 体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俱乐部自然成为街道社区体协或区体育总会的团体会员。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是国家体育总局创建发起的,以社区居民共同兴趣和目的自愿组成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依托和利用政府与社会各方资源,在社区内开展各种公益和互益活动的民间组织; 是在当前一定的政治、社会背景下形成的一个特殊的、过渡性的官办官助的非营利组织。政府部门委托或购买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公共服务,社区内的健身团队、公园广场的管理采用购买服务的形式委托给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负责。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业务主管部门能更好地针对组织的实际情况进行指导和监督。管理方面一是受体育局行政隶属,一是街区或社区在地缘上的管理。
1. 4 政府职能的限制
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是指在政府推动下,国家体育总局从2004 年开始以2: 2: 1: 1( 国家、地方政府、区、街道) 的资金配给试点模式实施的以社区居民共同兴趣和目的自愿组成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依托和利用政府与社会各方资源,在社区内开展各种公益和互益活动的,是隶属于街道( 乡镇) 的广义的民间组织。是在当前一定的政治、社会背景下形成的一个特殊的过渡性的官办官助的非营利组织。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开展创建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试点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国家体育总局从2008 年开始在部分省( 区、市) 和有关单位开展创建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试点工作。俱乐部作为一个民间性的社会组织,其存在价值就是推动群众体育工作地深入开展,满足广大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追求更高的社会效益。作为一种非营利组织,制度上有它的优越性,它维护了居民更为广泛的公共权利。但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正处于试点阶段,与政府之间也难免会存在一些矛盾。社区体育俱乐部的组织结构和资源配置来源于政府的无偿支持,运营过程中指导俱乐部的规范化、合法化,更加符合政府的利益取向,造成了俱乐部过分依附于国家,自我发展动力不足。未来社区体育俱乐部的发展过程中,政府要继续支持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发展,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为其生存发展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建立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机制,增强俱乐部自身造血功能,实现资金可持续发展。
1. 5 地域性与普及型
居民参与社区体育俱乐部的健身活动,不管是公益性的还是消费性的,起决定作用的是居民的闲暇时间和经济实力。改革开放以来,居民的收入不断提高,但地区之间存在收入差距。由于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水平不一,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等实际情况,以及不同气候和民族习惯的特点,开展形式灵活、内容多样、时间不一、对象不同。地点各异的多层次的体育活动。不同地域的城市社区居民有不同的传统文化,而且差别也大。每个不同的地域都有自己传统的文化,城市居民传统体育项目上有很厚的基础。例如武术之乡、篮球之乡、舞龙之乡、游泳之乡、开展城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项目时,社区体育俱乐部要优先考虑地方传统文化的影响因素,多开展适合自己地域的体育项目。以便吸引更多的大众参与进来,继承和发扬有地域特色的健身项目。近年来,广大社区居民朋友健康意识不断提高,很多社区居民自发地组织起来,在周边公园和广场开展多种形式的健身活动。简单实用的健身项目流行于各个健身广场及健身俱乐部。社区有很多内容丰富、喜闻乐见、简便易行的优秀健身项目值得开发和推广。
2014 首届百家社区优秀大众健身项目展示交流大会,到场展示的项目都是当前非常受社会大众喜爱的优秀健身项目,有广场舞、太极拳、跆拳道、柔力球、回春保健操、快乐舞步有氧健身操、瑜伽、花棍等。
1. 6 商业化
随着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不断发展,商业健身俱乐部不断向着规范化、科学化和多样化方向发展。《2006 年中国健身俱乐部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各省都出现了商业健身俱乐部。随着人们对健康和健身认识的深入及体育产业不断的发展,企业和商人投资体育产业的资本加大,健身俱乐部也相应增多。截止2010 年初,全国共有各种健身俱乐部3959 家,并有1 /3 的健身俱乐部连锁经营。截止到2014 年2 月,全国共有各种健身俱乐部5000 家左右,体育产业增长值与从业人员不断增加。各种健身俱乐部数量的增多与质量的提高,吸引了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群参与其中,老年人健身,青少年培训与健身,中年人健身群体都有参与。随着参与群体各方面投入的增加,会对健身俱乐部的规模与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对经营者的业务水平与专业技能提出相应的要求,促使健身俱乐部向着专业化、科学化和多元化方向发展。
1. 7 混合型
现阶段,我国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经营模式主要有三种:我国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有国家主导型发展模式,商业化的发展模式、混合型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发展模式,开拓了社区体育俱乐部发展之路。混合型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发展模式吸取了国家主导型和商业型模式的优点,克服了国家主导型和纯粹商业型俱乐部的不足,基本上是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活动场地和其他硬件设施到位、活动项目众多、经费来源稳定。混合型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充分利用计划和市场这两种手段,为俱乐部提供一定的资金保障和技术支持,是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将作为以后我们国家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主要模式大力推广提倡和建设。
2. 社区体育俱乐部发展的方向
2. 1 社区体育俱乐部多元化的自治发展
广大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增强社区居民的体质健康。促进社区居民的全面发展,是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此基础上,根据居民需求,逐渐开发经营项目,以满足社区居民体育健身的消费需求。带动了国内健身产业的蓬勃发展。多元化社会职能的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日常管理,需要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管理机构的成员要成为自治的社会团体,避免过多的行政干预。
2. 2 健身俱乐部规范化发展
我国俱乐部健身产业奥运会前后的发展极为迅速,相关机构对俱乐部者的资质审核尚不完善,缺乏准入资质法定的行业标准。导致一些实力欠缺的俱乐部涌入了市场,影响了健身产业的整体稳定性。健身俱乐部市场化,首先要提高俱乐部的声望和影响力,取得大众的认可,并积极争取行政部门的支持。其次要把好质量关,俱乐部的地理位置要交通便利、场馆设施布局合理、健身项目要不断更新,健身器材科学化、健身教练等级化。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