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2021年中国文化基地市场分析报告-行业深度研究与前景评估预测》显示,传承历史文脉,繁荣文艺创作,深入推进新疆历史文化宣传教育,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文化熏陶中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1.传承中华文化基因
精心谋划“文化润疆”项目,深入挖掘和有效运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还历史原貌,让文物发声,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大力推进“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道德建设、文化创造和生产生活。推进哈密市历史文化主题公园建设,建立哈密博物馆、哈密故事馆、白杨河汉唐古城、大河唐城等一批历史研学基地,以文化认同夯实民族团结之根、凝聚民族和睦之魂。
2.保护利用历史文化遗产
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系统梳理和研究整理,组织开展哈密文脉研究,加快构建哈密文史研究阐发体系、普及教育体系、保护传承体系、传播交流体系。重点对哈密河、白杨河、甘露川、伊吾河流域及哈密长城烽燧资源、东天山古代游牧民族聚落遗址等进行考古发掘调查研究。统筹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名村和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老字号、传统民居、古树名木保护,夯实传承历史文脉基础。实施非遗记录工程和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建设一批非遗传习基地(传习所)、展示馆、工坊。推进白杨河、甘露川文化生态保护展示区建设,推动区域性文物资源整合和合理利用。充分利用互联网、云计算、AR和VR技术等科技手段,推动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开发、信息化建设与开放共享应用。
3.繁荣新时代文艺创作
建立文艺精品创作题材库,制定革命和历史题材、爱国主义题材、现实题材、青少年题材等专项创作规划,打造一批正确反映新疆历史、具有中华文化底蕴、彰显优秀民族文化、符合现代文明理念、反映各族群众生活的文艺精品。加强文艺创作生产各环节统筹指导,形成策划一批、创作一批、推出一批的优秀作品创作生产机制。扶持引导业余文艺社团、民营文艺表演团体以及网络文艺社群、社区和企业文艺骨干等开展创作活动。加强网络文艺发展规律研究和创作引导,提升网络文学、网络电影、网络剧、网络演出、网络音乐、网络动漫等新兴文艺类型质量。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重点工程 |
推进白杨河历史文化生态保护展示区、甘露川历史文化生态保护展示区、哈密河流域考古调查研究、非遗工坊、哈密市历史文化遗产在线虚拟展示服务、巴里坤古城文物保护利用、下马崖古城保护、哈密长城资源保护利用、东天山古代游牧民族聚落遗址调查与研究、哈密市佛教遗存考古调查与研究、哈密市汉唐遗存考古调查与研究等项目建设。 |
以文惠民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优化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健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覆盖身边化、服务内容品质化、供给主体多元化、服务方式智能化,让各族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1.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加强市、区县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规划建设,实现市有五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非遗馆、美术馆)、县有四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非遗馆或展示场所)。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专题博物馆、美术馆。鼓励公共文化机构在工业园区建设分支机构、服务网点。深入实施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推进优质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延伸,编实织密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到2025年,区县、乡(镇)、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100%达到国家基本指导标准。
2.优化公共文化服务机制
健全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制度,创新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结合市民群众不断发展的公共文化需求,及时调整和优化公共文化服务政府采购目录。引入竞争机制,适度增加社会委托运营、民办公助、政企补贴合作等供给模式创新,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城乡“结对子、种文化”,加强城市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帮扶,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探索“菜单式”“订单式”“点单式”服务。统筹用好各类文化资源,建好用好公共文化服务云系统,提供一站式、集成式、多媒体覆盖的智能化服务。
3.丰富群众精神文化活动
推进社区文化、乡土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家庭文化等建设,培育积极健康、多姿多彩的社会文化形态。持续开展市民系列文化活动,形成贯穿全年、覆盖全市、四级联动的工作格局。举办系列群众性文化活动,广泛开展“一乡(街道)一品牌、一村(社区)一特色”创建活动。建立壮大文化指导员队伍和文化志愿者队伍,关心支持草根艺术家、乡土文化能人等群体,增强基层文化发展内生动力。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点工程 |
推进哈密市伊州区文化馆、哈密市美术馆数字化、哈密市文化馆数字化、哈密市智慧图书馆、智慧书屋(豫书房)、伊吾县文化活动中心布展及展陈提升等项目建设。 |
以文兴业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激发各类文化市场主体活力,提升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水平,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涵养丰润各族人民的精神家园。
1.优化文化产业布局
从供需两端发力,促进特色文化产业由点到面,形成带状、块状的集聚发展形态。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产业联动,构建与文化资源禀赋相适应的文化产业结构体系和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产业发展格局。伊州区依托多元文化融汇、产业及人才集聚优势,打造全市文化产业发展中枢。巴里坤县依托历史、人文和生态资源优势,打造以文化节庆、文化旅游、文化体育、文化生态等为主题的文化产业集聚区。伊吾县依托京新高速进疆第一站区位优势和红色文化遗产、地理文化遗存,打造以红色教育、科考研学、生态体验、休闲体育等为主题的文化产业集聚区。
2.推进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深入实施“文化+”融合发展战略,推动文化与旅游业、制造业、建筑业、会展业、生态农业、健康养生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形成融合型的产业链。提升哈密奇石、特色民族手工业和艺术品展览业等传统文化产业,培育发展影视摄影、文化演艺、文化创意、新兴媒体等现代文化产业。做精一批文化体验、特色商贸、休闲旅游等特色街区,打造一批影视、文学、书画、摄影创作基地,建设一批文艺创作、采风、展示文化休闲工作室。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创意设计、文物保护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等重点领域应用。
3.激发文化市场主体活力
强力推动哈密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发挥东天山文旅集团等国有文化企业在文化旅游中心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带动提升全市文化产业整体发展质量和内涵,增强文化产业发展后劲。培育壮大民营文化企业,建设众创空间,扶持文化创客,鼓励“个转企”“小升规”,促进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文化产业发展重点工程 |
推进哈密文创园、阿勒屯古街特色文化街区、哈密刺绣文化产业、哈密瓜农业文化遗产、丝路文化创意研发等项目建设。 |
行业分析报告是决策者了解行业信息、掌握行业现状、判断行业趋势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调整,未来我国各行业的发展都将进入新阶段,决策和判断也需要更加谨慎。在信息时代中谁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谁将在未来竞争和发展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