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中国报告网《2017-2022年中国文化行业运营现状调查及十三五投资定位分析报告》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的火热,受到资本青睐,“文化+资本”的组合越来越流行。今年,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电影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国有文化企业就相继上市。资本的进入无疑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推力,但投资盲目、质量下降等问题也随之出现。
不过,随着国内电影市场票房增速放缓,上市公司以天价估值并购影视公司的热情迅速降温,“资本热”退潮。“文化+资本”,不能只是资本游戏。如何避免“一窝蜂”现象,构建共赢共处的健康关系,仍需审慎思考。
催生泡沫、整合优势,资本涌入带来双重影响
“文化产业的资金来源很广泛,一些非专业的资金来源可能会一窝蜂地上,疯狂抢夺,对产业热点推波助澜,反而误导行业趋势。”谈到资本运作可能给文化产业带来的负面影响,某文化投资基金副总裁这样说道,“以VR技术为例,由于这个行业过于热门,导致许多项目价格高得离谱。”
资本的涌入催生了泡沫,这在影视行业尤为明显。在2010年全国票房突破100亿元之后,2015年,全国票房突破440亿元。票房高达24亿元的《捉妖记》、约16亿元的《港囧》、紧随其后的《夏洛特烦恼》……高票房国产电影不再是凤毛麟角,高歌猛进的中国电影市场也点燃了金融资本的热情。
不过,问题也随之而来。年初遭热议的《叶问3》票房造假事件仍令人记忆犹新,事件背后是“脑洞大开”的资本运作游戏:《叶问3》的投资方利用关联公司造假为其票房保底,从资本市场圈钱套利。“这是典型的资本炒作的案例,通过营造虚假票房来炒作二级资本市场。”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院长魏鹏举说。
过多的资本进入使“挣快钱”成为趋势,“热钱、快钱涌入,一些理性的投资者反而没有项目可投”。对明星、IP的追捧不再停留于荧屏。不少有明星入股的影视公司,一成立就被上市公司高价收购,明星作价入股十分随意。业内人士认为,这种“你情我愿”式的高溢价收购频频上演,将损害产业生态,不利于持续发展。
担忧不止于此。魏鹏举认为,投融资过程可能使一些企业丧失优势,文化的价值也可能因为资本的炒作而下降。
以创新创意为核心的文化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经济回报高、易与新技术对接、易与相关产业融合等特点,被视作朝阳产业。嗅觉灵敏的资本闻风而动,使其成为竞相追逐的宠儿。“既有来自行业外的资本,也有行业内资本的扩张。”魏鹏举说。
虽有弊端,但资本带来的好处不言而喻。“政策、技术和资本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三大要素,缺一不可”,建投华闻传媒投资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张向东说。资本被视作文化产业快速做大做强的关键,从内部看,资本能够提高市场集中度,实现资源的优势整合,从外部看,跨界和海外并购能够提高我国文化竞争力。
纵观全球,默多克的新闻集团、贝塔斯曼、时代华纳等,都是通过兼并、收购等资本手段完善产业链布局,成为业内巨头。“资本的介入为企业提供了充裕的资金供给,既有利于吸纳新技术、团队和人才,提高企业整体的竞争力,对商业模式的创新和尝试、产业规模的扩张也有帮助。毕竟资本的灵敏度高,能够产生推力。”一位文化产业投资人表示。
规避问题、改善环境,文化资本走出去是大趋势
得益于充足的资金供给,文化产业的池子越来越大。在享受红利的同时,如何规避已经出现或可能出现的问题,让文化产业与资本健康互动,同样很必要。
政策的引导不可或缺。“要将国家资本投入到真正具有文化价值和关怀的文化内容上,努力改进文化供给。”北京市文化产权交易中心总裁张大为认为,目前我国文化产业面临的问题是一个行业市场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天价片酬、保底发行、票房造假等,是每个国家的影视行业发展都曾经遭遇的,我们不能因为出现了问题就把责任怪到资金头上。对于任何一个行业来说,资金都不是产生问题的源头。”
11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获表决通过。作为我国文化产业领域的第一部法律,加强对票房收入的监管、让虚报瞒报票房收入行为承担相应罚责等内容被写入其中,为产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相对过去的无秩序、盲目、信息不对等,现在文化产业的投资正逐渐趋于理性,也有相关机构对资本进行考核与评估,“未来会有更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
资料来源:中国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WW)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