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中国报告网发布《2016-2022年中国日化市场运行态势及十三五运营管理深度分析报告》
不少本土品牌逐步缩短与外资品牌的差距,也有越来越多的外资品牌试图进军中国。业内认为,外资品牌进驻中国面临的挑战不小,这给本土品牌留下了成长空间。
外资日化巨头正加速拓展中国市场的步伐。
日前,德国日化产品巨头拜尔斯道夫宣布,旗下护发品牌舒蕾产品在产品线、配方、包装等方面完成升级,两款新品、四大功能产品在2017年6月15日正式上市。同时,拜尔斯道夫在4月底发布2016年财报时透露,将利用集团现金流开展并购。
拜尔斯道夫中国区总经理张顺元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1990年代外资企业、欧美品牌比较流行,过去的三五年中国经济发展,本土品牌在崛起、日韩品牌在进来。现在消费升级、城市化、渠道多元化、电商等带来很多机会,但互联网时代进入成本比以前更低,沟通渠道也在碎片化,面临的挑战也不小。”
竞争加剧的同时,本土日化企业着力打通资本渠道。在过去的2016年里,丸美、拉芳、珀莱雅等多家企业提交了上市申请,约20家企业挂牌新三板。和君咨询合伙人王洪波分析认为,上市、并购将是接下来的主旋律,但本土日化企业上市普遍面临技术资源、市场、资金等难题。
产品升级趋势
拜尔斯道夫虽然是外资企业,但是舒蕾确是实打实的本土品牌。十年前,拜尔斯道夫出资3.17欧元收购当时中国最大的洗护发企业丝宝集团旗下丝宝日化85%的股份,一举拿下丝宝集团旗下舒蕾、风影、顺爽和美涛四大护发品牌。随后,拜尔斯道夫将丝宝日化剩余15%的股份也收入囊中。
张顺元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风影和顺爽这两个品牌我们还在做,是常规运营,但是在中国市场还是需要集中精力,我们近期还是集中精力在舒蕾和美涛。美涛我们现在是绝对的市场第一,超过24%的市场份额,还在不断的增长,舒蕾的成绩也不错。”
根据尼尔森零售数据,在洗发市场中,滋养功效产品在消费者需求中占比58%,其中滋养包含修护、顺滑、水润、润养四大功能,这也是舒蕾此次升级的四大功能产品。
“这次上市的产品是使用了全球的质量体系和标准。”张顺元指出,“我们跟外资品牌的差异化体现在定位上,在情感上跟消费者更加趋同,在质量上我们是严谨的德国企业,拿国际的标准来要求我们的护发产品,配方还是适合中国人的配方,研发是在武汉做的,但是质量体系是国际的。”
与此同时,舒蕾开始布局无硅油领域,在控油和头皮护理方面上线两款新品。事实上,从1980年代末宝洁旗下飘柔的“洗护二合一”,到近两年风行国内的无硅油,洗护发领域不断涌现技术升级。
拜尔斯道夫中国区护发市场总监徐颖指出:“洗发水市场具体的机会点还是在于头皮护理,无硅油太火了,两年以前以50%速度增长,但现在的总体占比还不算大。其次是控油,第三是水润,这个是由护肤延伸过来的。”
而技术升级背后是洗护用品的高端化趋势。截至目前,全球洗护发产品生产厂家超过2000家,约有4000多个品牌在洗护发市场展开激烈竞争。与增长缓慢的个人护理品市场相比,高端洗护发市场增长明显加快,国内高端洗护市场已经占据整体洗护发市场份额的18%。
“背后的驱动力是新产品和产品升级、消费升级。但跟定型市场不同的是涨价,产品配方、包材、纸箱等都在涨价,过去的两三年整个洗发水市场都在通过直接涨价、产品升级、上市新产品三种方式涨价。”徐颖坦言。
不过,在王洪波看来,低价是本土品牌应对强劲外资竞争对手的一大优势。“外企的定价不是一个大中华区或是一个总公司就能确定的,都要反馈到总部然后反复确认,而我们中国市场要求价格上的机动灵活性比较强。国内不管是国企还是民企,都以短期、暂时牺牲利润来获取市场份额,低价策略来进入市场。”
资本运作热潮
除了舒蕾之外,拜尔斯道夫在男女护肤产品线上亦有产品升级、新品发布的计划,部分成果已经开放招商甚至上市。拜尔斯道夫中国区舒蕾品牌群经理高骏介绍:“舒蕾的沐浴露在2月28日已经开仓上市。”
张顺元进一步透露:“我们会在浦东成立一家公司,根据国家的最新规定,公司成立之后所有欧洲的产品,可以在5至6个月通过备案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
并购也被拜尔斯道夫提上日程。拜尔斯道夫4月底披露的2016年财报显示,其全年销售和利润双双录得增长,盈利改善主要源于妮维雅、优色林和莱珀妮3大护肤品牌所属的消费者部门。“我们现在账上的现金流很多,所以会有一些并购计划,但是我们会很谨慎,不会为了买而买。”张顺元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道。
相比外资企业,本土品牌在并购方面鲜有出手,资本运作也是本土品牌的一大短板。王洪波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中国在日化领域的技术积累大多是改革开放后才逐步建立的,技术突破、持续创造比较弱。当外资大量进入,品牌们首先面对的是技术竞争,比如说包装形态、味道、效果等,阻挡了本土品牌前期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可能还没追上去就已经被人家收购掉了。1990年代末有一波外企收购本土日化品牌的高峰期,这段时间国内放出大量的好品牌,都被外企控股或者全资收购。”王洪波说。
发展至今,不少本土品牌逐步缩短与外资品牌的差距,也有越来越多的外资品牌试图进军中国。张顺元认为,外资品牌进驻中国面临的挑战不小,这给本土品牌留下了成长空间。
“主要是外资品牌不太了解渠道。日韩的产品质量一直不错,但他们很难使用本土的团队,即便是收购中国团队也面临如何管理的问题。因为电商、化妆品店的发展使他们在某一些渠道做得很好,但很难像欧美品牌铺到全国,还是有局限性。”他说。
率先突围的本土品牌则纷纷着手谋求上市,但上市之路亦不平坦。相宜本草、安婕妤和丸美均曾冲击IPO,但相宜本草和安婕妤选择终止IPO,丸美则是首发未获得通过。
今年3月13日,拉芳家化正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登陆A股主板,成为国内第七家成功上市的日化企业。除了拉芳,在进行IPO排队的还有珀莱雅和名臣,日前背靠立白集团的高姿也开始谋求上市,在近日的新品发布会上,高姿表示期待在2017年完成IPO布局。
“企业通过资本市场打通资金渠道,可以做一些并购整合来做大。”王洪波认为,“日化产业是一个资源控制型产业,控制资源无非是上游原材料、技术研发和下游的终端网点,而控制上下游需要大量的资金。未来在并购方面,产业链并购比跨品类并购更有价值,本土品牌还是需要做精做专。”
资料来源:互联网,中国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