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中国日用化学产品行业发展有利与不利因素分析。我国日化行业的发展较快,潜力巨大。国家政策推动、监管逐渐规范、产业集群形成及零售业蓬勃发展等因素为我国日化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参考《2016-2022年中国日化市场运行态势及十三五运营管理深度分析报告》
1、有利因素
我国日化行业的发展较快,潜力巨大。国家政策推动、监管逐渐规范、产业集群形成及零售业蓬勃发展等因素为我国日化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1)国家产业政策支持,为行业发展提供基本保障
国家《轻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指出要“创新品牌营销模式,提高品牌经营管理水平,不断丰富产品品种,开发适应多层次消费需求的产品,促进城市居民消费升级。要大力开拓农村市场,加强农村营销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建设,满足国内市场多层次需求”。《广东省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指出要“注重品牌培育,实施品牌化、标准化战略。支持汕头等地发展洗发护发及相关产品等。
大力开拓日用化工等产品的农村消费市场,拓展连锁配送、网点销售等渠道,拉动居民消费。大力支持企业开展自主创新,加大对重点企业、重点科技成果产业化、专利申报与维护、品牌建设的支持”。国家政策的支持,对日化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政策保障。《化妆品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指出,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培育民族品牌;力争培育二、三个具有国际知名度和竞争力的品牌,‘中国品牌’产品增至 20 个;国家有关部门要继续完善对商场、百货渠道的监管,规范收费,为企业尤其是民族化妆品企业的发展打造一个相对良好的商业环境”。轻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 年)将推动中国日化工业向质量安全、绿色环保方向发展,促进国内企业提高日化产品生产的自动化程度。该等政策的落实将对行业中的民族品牌起到助推作用,国外与国内品牌的竞争与发展将进入新阶段。
(2)行业监管不断规范,为企业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从国家监控力度看,我国政府对日化行业的监管力度随着行业的发展不断加强并走向规范化,对日化产品生产企业的准入门槛也不断提高。“十一五”期间,国家继续对化妆品生产企业实施卫生许可和生产许可管理制度,以及对特殊化妆品实施卫生生产许可行政审批制度,修订出台了多项法规和管理办法。国家在《中国化妆品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加强标准化工作,有关部门要继续完善法规和标准建设,改进监管办法,提高监管效率”。《关于化妆品生产许可有关事项的公告》等的实施进一步提高了行业进入门槛,使得部分生产条件差、无品牌优势的小型日化企业被逐渐淘汰,提高行业经营及竞争的规范化,为行业中优质企业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3)零售产业蓬勃发展,为行业发展提供渠道支撑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零售市场体系已初步建立,零售行业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 2009 年的 13.30 万亿元增加到 2014 年的27.19 万亿元,复合年均增长率为 12.65%,中国已经成为亚太地区最具增长潜力的市场之一19。零售产业的发展带动社会消费观念的升级,在一、二线城市,沃尔玛、家乐福、乐购等国际大卖场带来了先进的经营模式、管理理念和消费生活方式,提高了消费者的品牌意识及知情意识,有利于优质品牌的发展。在广大的农村市场,传统的百货商场、杂货店等零售体系的建立及渗入,有助于农村消费需求的释放及满足,客观上也为民族品牌实现差异化竞争策略提供渠道支撑。网上购物消费的兴起开启了零售产业新市场,厂商通过互联网为消费者提供产品,在扩大服务范围的同时减少了渠道的运营成本。
(4)产业集群效应增强,推动区域产业升级及发展
产业聚集是我国近年来日化行业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以广东、浙江、江苏及上海等省(市)为中心的区域性产业集群配套体系成长迅速。以广东为主的华南区约占全国日化生产企业总数的 70%左右,以上海、江浙为主的华东地区约占企业总数的 20%左右20。在华南地区,汕头的日化企业总数占广东日化企业总数的 70%以上,已经形成较为明显的产业集群效应,成为我国日化产业的主要生产区域;在华东地区,上海已经成为我国日化产品的重要研发中心和市场集散中心21。此外,2014 年以来安徽滁州大力推进包括日用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在内的主导产业,着力打造百亿产业集群。日化行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有利于区域的资源、信息共享,促进区域内部的分工及协助,有助于发挥出不同规模日化企业的各自优势,形成良好的互补机制,推动区域整体产业的升级及发展。
2、不利因素
(1)民族品牌发展历史相对较短
联合利华、宝洁等国际知名品牌历史悠久,知名度相对较高,其品牌所在国家行业发展较为成熟。而我国日化行业起步较晚,整体发展水平偏低,企业规模偏小、产品同质化等问题较为明显,且民族品牌发展时间不长,影响力不及国外品牌。因此,民族品牌在品牌推广过程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
(2)国内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相对不足
与国外日化企业相比,我国日化企业在研发投入、专业人员培养方面仍有较大差距,技术创新与改造、发明专利数量等方面也相对匮乏,难以塑造技术核心竞争力,从而很难在技术方面与国外日化品牌相抗衡。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中国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YS)。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