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按照“一圈三区五带”林业发展格局。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更加重视林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改革发展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林业建设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我们要围绕保生态守红线,既要兴林、富民,又要惠民。
日前,国家林业局印发了《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简称“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森林覆盖率将提高到23.04%,森林蓄积量增加14亿立方米,湿地保有量稳定在8亿亩,新增沙化土地治理面积1000万公顷,森林年生态服务价值达到15万亿元,林业年旅游休闲健康养老人数突破25亿人次,国家森林城市200个,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8.7万亿元。
大数据看林业发展成果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更加重视林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改革发展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林业建设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我们要围绕保生态守红线,既要兴林、富民,又要惠民。
森林覆盖率和蓄积量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林业建设和生态保护建设,成为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十二五”全国造林面积比“十一五”增长20%,达到3000万公顷;森林抚育面积3968万公顷;林业棚户区改造任务基本完成,惠及林区167万户、500万人口;林产业产值年增速超过20%,达到5.94万亿元;林业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林业投入1.77万亿元,其中中央投入4948亿元。“十二五”规划主要任务全面完成,约束性指标顺利实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国有林区、国有林场改革全面启动。
据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2009-2013年)显示,全国森林面积为2.08亿公顷,活立木总蓄积164.33亿立方米,森林蓄积151.37亿立方米。与第七次清查相比,森林面积增加了1223万公顷,其中,天然林面积增加215万公顷。目前,全国森林植被总生物量170.02亿吨,总碳储量84.27亿吨,顺利完成“十二五”森林覆盖率21.66%、森林蓄积量143亿立方米两个约束性指标任务。依据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2009-2013年),全国湿地面积5360.26万公顷,与第一次调查相比,受保护的湿地面积增加525.94万公顷,达到2324.32万公顷。全国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积1000万公顷,土地沙化趋势整体得到初步遏制。全国林业系统累计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2189处,面积1.25亿公顷,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59处,面积7874万公顷,大熊猫、东北虎、朱鹮、藏羚羊等野外种群数量稳中有升。
集体林地已确权面积27亿亩,占纳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面积99%。全国已建立县级以上林权管理服务机构1600多个,建立林业合作组织15万个,涉及农户1400多万户。国有林区、国有林场改革全面启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和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明确改革底线和改革任务,国家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保障政策,中央安排了专项改革资金。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制定了重点国有林区改革方案,河北、浙江、江西、山东、湖南、甘肃完成了国有林场改革试点,广东、北京、辽宁等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了国有林场改革方案。2015年,天然林停伐范围扩大到内蒙古、吉林重点国有林区,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全部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390.2万立方米。取消下放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64项,比例达67%,提前完成改革任务。
林业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值不断增加,林产品贸易跃居世界首位。全国林业产业总产值由2010年的2.28万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5.94万亿元,林业一、二、三产业结构由2010年39∶52∶9调整为2015年34∶50∶16。林业主要产业带动就业人数5247万人。木材加工产能持续扩大,年均人造板产量2.5亿立方米、木地板产量6.9亿平方米。经济林产业快速发展,年均提供干鲜果品、木本粮油等特色经济林产品1.5亿吨,年产值突破万亿元,其中油茶种植面积达到382万公顷,年产茶油55万吨,实现年产值600亿元。建立各级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沙漠公园4300多个,面积2300万公顷。2015年林业旅游与休闲人数达到23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700亿元。林产品进出口额从2010年963亿美元增长到2015年1385亿美元。
大规划看未来生态屏障
“十三五”林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入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以维护森林生态安全为主攻方向,以增绿、增质、增效为基本要求,深化林业改革创新。加强资源保护,加快国土绿化,增进绿色惠民,强化基础保障,扩大开放合作,加快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做出更大贡献。
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生态安全屏障要做到更加稳固,林业生产力布局进一步优化,生态承载力明显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人居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生态文化更加繁荣,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规划指出,要把生态林业保护中的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林地保有量、湿地保有量、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率、新增沙化土地治理面积、林业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国土比例、混交林、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生态服务价值预期性、森林植被碳储量等要素放在重要位置。在经济民生上,要重视包括林业产业总产值、林业就业人数、林业在岗职工收入年增长率、国家森林城市数量、林业旅游休闲健康养老人次等指标。
在基础保障上,规划提出要高度重视包括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林木良种使用率、森林火灾受害控制率、林业有害生物成灾控制率、林业信息化率、林业机械化率预期性等数据。每年要提供有效的生态服务价值,包括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净化大气环境、森林防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游憩7类生态服务价值。规划还对林业自然保护地所建立的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沙漠公园、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等做了详细规化和分类。
大手笔看“一圈三区五带”
国家以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三大战略为重点,综合考虑林业发展需求,按照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要求,优化林业生产力布局,以森林为主体,系统配置森林、湿地、沙区植被、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等生态区域。规划指出要打造京津冀生态协同圈,打造京津保核心区并辐射到太行山、燕山和渤海湾的大都市型生态协同发展区,增强城市群生态承载力,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国际形象。
规划还明确了东北生态保育区、青藏生态屏障区、南方经营修复区,作为我国国土生态安全的三区主体,是全面保护天然林、湿地和重要物种的重要阵地,也是保障重点地区生态安全和木材安全的战略基地。北方防沙带、丝绸之路生态防护带、长江(经济带)生态涵养带、黄土高原-川滇生态修复带、沿海防护减灾带,作为我国国土生态安全的重要骨架,建设成沿边、沿江、沿路、沿山、沿海自然环境的生态走廊。
在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中,规划指出要按照“一圈三区五带”的林业发展格局,加快国土绿化,提前完成造林任务7333万公顷,其中造林3333万公顷,包括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飞播造林、退化林修复、人工更新,森林抚育4000万公顷,新增森林蓄积量14亿立方米。完成湿地修复14万公顷,沙化土地治理1000万公顷。到2020年建设国家储备林2.1亿亩,基地建成后每年新增木材供应能力达9500万立方米以上。
依托“一圈三区五带”发展格局,在实施国家林业重点工程项目上,规划提出要按照主导功能区的划分,完善一批区域重点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将生态建设任务落实到重点区域,充分调动地方林业职工的积极性,实行区域集中、政策组合、资金整合、重点突出、绩效优先、责任考核,发挥整体效益,使“十三五”林业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更加聚焦、更加明确、更加有针对性。
规划强调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貌多样性、地形复杂性,以及生态环境多变的现状,积极采取科学、高效、及时、准确地合理布局,适时科学规划,积极创建生态建设。
参考《2016-2022年中国林业市场竞争态势及十三五投资策略研究报告》
资料来源:互联网,中国报告网整理 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