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雾霾天气引爆治污环保投资,由于严重雾霾天气所导致的环保政策的倾斜可以为VC/PE行业带来怎样的商机?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从日前举办的第十三届中国股权投资年度论坛上了解到,VC/PE投资机构已经意识到环保方面的投资机会。
今年以来,雾霾天气席卷了多个城市,由此带来环保方面的投资机会也引起了VC/PE投资机构的关注。随着政策开始向环保行业倾斜,意味着该行业将获得长期和持续的政府扶持。
由于严重雾霾天气所导致的环保政策的倾斜可以为VC/PE行业带来怎样的商机?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从日前举办的第十三届中国股权投资年度论坛上了解到,VC/PE投资机构已经意识到环保方面的投资机会。福建省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副会长、永恒能源国际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誉铧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介绍说,未来5~10年,国家最大的产业就是环保产业,这是毋庸置疑的。而与此同时,VC/PE行业也能从环保行业的投资中“雾里掘金”。
绿色环保投资存在很大空间
大气污染防治行业属于典型的政策引导型行业,其行业走势和环保政策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深圳市松禾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华北区总经理汤旭东告诉采访人员,节能环保行业受政策导向的影响非常大,通常一批政策文件的下放就能引起一阵投资热潮的涌起,而政策的延续性也直接关系到一些企业的存亡。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国在节能环保方面的政策稳健,相信未来3年将会掀起环保行业投资的新热潮。
为迎战越来越严峻的环境问题,我国政府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政策力度,多项措施防治大气污染。今年9月,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行动指南。该计划提出,经过5年努力,使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改善,重污染天气较大幅度减少,大气污染防治迎“黄金五年”。随后,财政部发布消息称,中央财政已安排50亿元资金,全部用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具体包括京津冀蒙晋鲁六个省份)大气污染治理工作,重点向治理任务重的河北省倾斜。该项资金以“以奖代补”的方式,按上述地区预期污染物减排量、污染治理投入、PM2.5浓度下降比例三项因素分配。中央财政将对上述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成效进行年度考核,根据实际考核结果再进行奖励资金清算,突出绩效导向作用。
在中国绿色科技高级分析师林俊达看来,政府对于大气污染防治政策力度的不断加大,从企业的角度来说不仅需要遵守政府的标准或监管,也是实现企业本身转型升级的催化剂或动力。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近日也分析指出,将环保投入贡献度测算模型、2006年65个行业部门价值型投入产出表和国家统计局数据作为构建基础计算,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将净拉动我国GDP增加1.9万亿元,并将使通用设备制造等10多个行业受益。
环保行业应改进商业模式
据介绍,环保行业常常被投资机构认为反周期特性明显,并被诸多投资机构选定为经济低谷时较好的投资领域。
但是,近年来环保行业的投融资也呈现出“雾霾笼罩”的态势,投资节奏起伏不定,去年的下滑状况异常突出。从过往几年的投融资趋势上看,2007~2009年环保节能行业融资金额逐年增长,2009年达到10.42亿美元的历史高点。经过2010年小幅回调后,2011年度受鼎晖2.58亿美元收购新达科技、KKR1.14亿美元投资联合环境两起融资案例拉动,环保节能行业融资再度活跃。但是,这一活跃在2012年戛然而止,并出人意料地出现了巨幅的下滑。与热门的TMT(科技、媒体和通信)、消费、文化产业等相比,清洁技术的投资显得十分“安静”。
据投中集团旗下CVSource投中数据终端统计显示,2012年我国环保节能行业共披露融资案例27起,融资总额为3.59亿美元,数量和金额同比分别下降43.8%和52.2%,创下近4年新低。其中,2012年第四季度仅披露4起融资案例,融得资金1300万美元。青云创投合伙人张立辉分析认为,2012年整个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的投资活跃度都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这是大前提。从清洁技术这一范畴来看,拖累投资规模的是新能源行业出现的下滑,仅从环保领域的投资来看,没有太明显的变化,投资机构还是长期看好这一行业。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清洁技术市场,也是全球最大的清洁技术生产制造国。随着政府政策的不断重视和IPO的重启,相信清洁能源的投资在2014年会有较大增长空间。
林俊达表示,一些硅谷公司很想把自己的技术引入中国,不管是通过合资还是在国内建厂的方式。之所以绿色环保行业在这两年遇到“严冬”,主要问题不在于市场技术而在于商业模式。中国市场的特点是分散度、区域化特别高,这导致整个市场格局的竞争也非常激烈。林俊达建议应该从两个角度进一步思考:一是从商业模式和技术的角度来看,能否开发出一套整合的解决方案直接呈献给消费者,这会是以后环保企业成败的关键。很多消费者对技术本身知之甚少,因此适合将技术、融资和后期的运营管理打包解决。这样的整合处理方案在美国市场已经取得了成功,来到中国后虽然不能简单地加以“复制”,但将这几个部分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却是很必要的。二是从项目的角度来看,资产管理非常重要。例如,前几年整个市场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精力来提高行业的产能、建设项目。如果把东北三省的风电厂平均运转的小时数从现在23%提高到26%,每年这些风电厂就可以增加将近200亿元人民币的收入。此外,现有的电站资产利用率比较低,缺乏有效的远程管理和数据分析等科学管理手段。早期大量的资本进入后,可以高效率地对这些资产进行运营,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很多第三方管理公司从中找到相应的机会。
政府与民间资本共助环保产业
汤旭东分析认为,很多节能环保企业拥有领先的技术,也拿到了大额订单,但是苦于资金方面的压力,公司的成长性不是很好。这是由于在我国获取资金成本很高,例如太阳能行业,日本的贷款利息很低,而国内的贷款压力就比较大,再加上回收期较长,单靠PE的力量是比较吃力的,还需要政府和银行在资金上给企业多一些扶持。
君联资本董事总经理王俊峰也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达了类似的观点。王俊峰介绍说,现在的环保项目越来越看重投资公司的资金实力,资金实力强的则可以通过BT(建设-移交)和BOT(建设-经营-移交)的方式拿下项目。否则,只能通过卖产品和卖EPC(工程总承包)的服务得到环保项目,由此对公司各项资源包括人脉资源等要求特别高。
记者注意到,国内许多环保企业主要的盈利模式是靠获取政府补贴及获得政府的买单,所以行业中企业的发展受政策影响较为明显。由于政府在污水、固废等方面倾注的心血和关注度更高一些,这也导致了资本往这些方向的倾斜,而靠生产终端设备面对普通消费者的环保企业获得的补贴就比较有限。但目前来看,B2C(企业对消费者)是充满商机的。在北京等地一度出现防霾口罩脱销的情况,企业办公室、家庭等都开始装备空气净化器,这无疑会为生产空气净化设备的企业带来最为直接的影响。随着雾霾区域性的转移,面对消费者的空气净化等相关终端产品将会持续热销,而这一变化趋势也得到了投资机构的关注。
相关链接
BT投资是BOT的一种变换形式,是指一个项目的运作通过项目管理公司总承包后,由承包方垫资进行建设,建设验收完毕再移交给项目业主。BOT是对Build-Own-Transfer(建设-拥有-转让)和Build-Oper-ate-Transfer(建设-经营-转让)形式的简称,现在通常指后一种含义。而BT是BOT的一种历史演变,即Build-Transfer(建设-转让)。
通俗地说,BT投资也是一种“交钥匙工程”,社会投资人投资、建设,建设完成以后“交钥匙”,政府再回购,回购时考虑投资人的合理收益。除了BT演变方式外,BOT的演变形式还有BOOT方式,即建设-拥有-运营-移交;BOO方式,即建设-拥有-运营;BLT方式,即建设-租赁-移交;BOOST方式,即建设-拥有-运营-补贴-移交;BTO方式,即建设-移交-运营等。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