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2021年中国林业保护行业分析报告-市场发展格局与投资潜力研究》显示,十三五”时期,安徽省在全国率先探索实施林长制,首个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落户安徽,建立了以党政领导责任制为核心的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体系,设立林长52122名,构建“五个一”服务平台,建立一林一档47132份,编写一林一策20762本(份),落实一林一技6719名、一林一警4527名、一林一员56001名。林长制被写入新修订的森林法,我省林长制改革入选中央深改办2019年“十大改革案例”、中国改革2020年十大案例。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意见》,标志着林长制由安徽推向全国。国有林场改革任务如期完成,并在国家考核验收中评定为优,全省国有林场整合优化为100个,共核定事业编制4726名。集体林地“三权分置”和林业“三变”改革取得实效,全省集体林权流转面积90万公顷,占全省确权发证集体林地面积的25.48%,累计完成林权抵押贷款254.4亿元。政策性森林保险实现了全省覆盖,累计投保面积2.47亿亩次,完成保费4.7亿元。开辟了“五绿兴林·劝耕贷”融资新渠道,落实融资担保贷款3.65亿元。林业“放管服”走深走实,林业发展活力显著增强。
“十三五”时期安徽林业保护发展主要成就
要点 |
重点内容 |
林长制改革等林业改革成果丰硕 |
建立了以党政领导责任制为核心的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体系,设立林长52122名,构建“五个一”服务平台,建立一林一档47132份,编写一林一策20762本(份),落实一林一技6719名、一林一警4527名、一林一员56001名。林长制被写入新修订的森林法,我省林长制改革入选中央深改办2019年“十大改革案例”、中国改革2020年十大案例。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意见》,标志着林长制由安徽推向全国。国有林场改革任务如期完成,并在国家考核验收中评定为优,全省国有林场整合优化为100个,共核定事业编制4726名。集体林地“三权分置”和林业“三变”改革取得实效,全省集体林权流转面积90万公顷,占全省确权发证集体林地面积的25.48%,累计完成林权抵押贷款254.4亿元。政策性森林保险实现了全省覆盖,累计投保面积2.47亿亩次,完成保费4.7亿元。开辟了“五绿兴林·劝耕贷”融资新渠道,落实融资担保贷款3.65亿元。 |
国土绿化任务超额完成 |
“十三五”期间,全省完成造林51.43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31.85万公顷、封山育林19.58万公顷,均超额完成规划任务,完成义务植树5.58亿株,全民义务植树尽责形式不断创新。全省共有6个省辖市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总数达11个,皖江国家森林城市群基本建成。有4个省辖市和32个县进入全国绿化模范市(县)行列,273个行政村成为国家森林乡村,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市32个、森林城镇309个、森林村庄2647个。 |
林业资源管控更加严格 |
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累计下达天然林停伐补助和管护资金2.55亿元。建成全省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30.22%,比“十二五”末提高1.57个百分点;全省森林面积达到417.53万公顷,比“十二五”末增加16.67万公顷;森林蓄积量达到2.7亿立方米,比“十二五”末增加0.48亿立方米,实现了森林面积、蓄积量双增长。实施湿地保护修复工程,修复湿地2万公顷,退耕还湿0.83万公顷,不断健全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先后颁布《安徽省湿地保护条例》《安徽省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实施方案》等法规制度,发布了第一批省重要湿地名录,依法加强湿地保护,全省湿地保护率达51%。 |
林业生态保护显著加强 |
安徽省政府印发《关于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切实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意见》,坚决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切实抓好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整治。安徽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实施方案》,加快建立我省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
林业防灾减灾成效明显 |
森林火灾次数、受害森林面积分别比“十二五”下降了55.17%、74.8%。组织开展了松材线虫病治理专项行动,实施了保卫战、攻坚战和歼灭战“三大战役”,取得积极成效;实施了美国白蛾跨区联防联治,疫情扩散危害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坚持综合防治,松毛虫、杨树病虫害、经济林病虫害等持续得到控制;全面完成省政府和国家林草局下达的目标任务。 |
林业助力脱贫攻坚成绩显著 |
全省林业投入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95.33亿元,其中生态扶贫投入31.7亿元。累计面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精准选聘生态护林员81304人次,中央财政专项累计补助5.77亿元,实现“一人护林、全家脱贫”,目前在聘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22127人。积极开展林业产业扶贫,探索建立新型利益联结机制,7个生态扶贫案例入选全国森林旅游扶贫典型案例。全面完成定点帮扶任务,2019、2020年省直单位定点扶贫成效考核中,省林业局连续两年获评“好”等次,并荣获“安徽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 |
林业经济发展持续向好 |
全省林业产业保持稳定增长良好态势,林业总产值达4705亿元,迈入全国第一方阵。皖北皖中薄壳山核桃、沿江江淮苗木花卉、皖西油茶、皖南特色经济林产业集聚度明显提升,三次产业呈现加速融合的发展趋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全省林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到3万余个,国家级林业重点龙头企业33家,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14家,省级现代林业示范区100个。连续成功举办苗木花卉交易大会,圆满完成第八届安徽花博会,“北京世园会”参展工作取得优异成绩。 |
支撑保障能力不断提升 |
落实林业贴息贷款85.32亿元,争取中央财政贴息资金超过1.6亿元。强化人才保障。全方位加强各层级各类型林业人才思想政治培训、专业知识培训、业务能力培训,“十三五”期间完成各类培训班次132个,15000余人次。持续推进林业职业教育,安徽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专业由20个增加到27个,“五年一贯制”、“3+2”合作教育、社会人员高职教育、函授教育、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等多种办学模式全面发展,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显著提升,学生获得国家级、省级职业技能大赛各级奖项20余项,并实现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零的突破,毕业生年均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强化科技保障。科研创新取得重大进展,获得国家、省科技进步奖分别为3项、24项,获专利599件。松材线虫病预防与控制重点实验室等7个国家林业草原科技创新平台成功获批,组建省级科研攻关团队116个。组织科技专家服务增绿增效行动“112”活动3.6万人次,建立科技示范林0.73万公顷。研究制定行业标准13个、省级地方标准96个。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58%提高到60%,科技成果转化率由58%提高到65%。 |
林业系统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及系列专题警示教育,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
“十三五”主要目标指标完成情况
代码 |
指标属性 |
指标名称 |
规划值 |
完成值 |
综合评估结论 |
|
A1 |
约束性 |
森林覆盖率(%) |
>30 |
30.22 |
完成 |
|
A2 |
约束性 |
林木绿化率(%) |
35 |
35.2 |
完成 |
|
A3 |
约束性 |
林地保有量(万公顷) |
443 |
449 |
完成 |
|
A4 |
约束性 |
森林面积(万公顷) |
415 |
417.53 |
完成 |
|
A5 |
约束性 |
林木总蓄积量(亿立方米) |
3.1 |
3.1 |
完成 |
|
A6 |
约束性 |
森林蓄积量(亿立方米) |
2.7 |
2.7 |
完成 |
|
A7 |
约束性 |
湿地保有量(万公顷) |
104.18 |
104.18 |
完成 |
|
A8 |
约束性 |
濒危动植物种保护率(%) |
95 |
95 |
完成 |
|
A9 |
约束性 |
森林火灾受害率(‰) |
<0.5 |
<0.5 |
完成 |
|
A10 |
约束性 |
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 |
<6 |
<6 |
完成 |
|
安徽林业要秉承新发展理念,积极推进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打造全国推深做实林长制改革的安徽样板、着力构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大屏障、着力培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创新区、着力厚植安徽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绿色生态底色。到2025年,全省完成造林绿化4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不低于31%,森林蓄积量达到2.9亿立方米,湿地保护率达到53%,自然保护地占国土面积比例达到8%以上,全省林业产值突破7000亿元。展望2035年,基本实现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安徽省林业保护发展“十四五”主要指标表
序号 |
指标 |
2020年现状值 |
2025年目标值 |
指标属性 |
1 |
森林覆盖率(%) |
30.22 |
≥31 |
约束性 |
2 |
森林蓄积量(亿立方米) |
2.7 |
2.9 |
约束性 |
3 |
林地保有量(万公顷) |
449 |
450 |
预期性 |
4 |
天然林保有量(万公顷) |
106.67 |
>106.67 |
预期性 |
5 |
重点公益林保有量(万公顷) |
166.67 |
>166.67 |
预期性 |
6 |
湿地保护率(%) |
51 |
≥53 |
预期性 |
7 |
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面积占比(%) |
6.17 |
>8* |
预期性 |
8 |
重点野生动植物种数保护率(%) |
95 |
>95 |
预期性 |
9 |
村庄绿化覆盖率(%) |
48.5 |
50 |
预期性 |
10 |
森林火灾受害控制率(‰) |
<0.5 |
<0.5 |
预期性 |
11 |
林业有害生物成灾控制率(‰) |
<5.4 |
<5.4 |
预期性 |
12 |
林业产业产值(亿元) |
4705 |
>7000 |
预期性 |
13 |
森林植被储碳量(万吨) |
12800 |
14100 |
预期性 |
14 |
森林生态服务价值(亿元) |
5180 |
6300 |
预期性 |
《规划》结合安徽林业保护发展的特点和现实需求,重点构建“四廊、一圈、两屏、两区”的林业保护发展空间布局。四廊即我省境内的长江、淮河、江淮运河、新安江生态廊道建设;一圈即环巢湖生态圈保护和修复;两屏即着力构建皖西大别山区、皖南山区两大生态安全屏障;两区即加强淮北平原农田防护生态功能区、江淮丘陵生态系统修复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和修复。
“四廊、一圈、两屏、两区”
|
区域 |
区域范围 |
主要任务 |
四廊 |
长江生态廊道 |
安徽省境内长江干流长416公里,流域面积 6.67万平方公里。涉及长江沿线7个市的28个县(市、区),包括沿江的马鞍山市、芜湖市、铜陵市全境和滁州市来安县,池州市贵池区、东至县、青阳县,安庆市宜秀区、迎江区、大观区、怀宁县、桐城市、望江县、宿松县,六安市舒城县等 |
一是大力推行生态复绿补绿增绿。推进“林窗”、裸露地、码头、废弃厂矿及堆积地等生态复绿补绿增绿,实施长江防护林工程,开展退化林修复,提升森林质量与效益。二是完善城市生态网络。划定永久性城市绿带,加快皖江国家森林城市群建设。三是强化长江水域岸线和重点河湖湿地保护与修复。加快岸线生态修复,优化岸线资源利用,切实保护长江岸线资源。加强集中连片、破碎化严重、功能退化的自然湿地修复和综合整治。四是强化区域自然保护地建设。改善和修复水生生物生境及越冬候鸟的越冬地和栖息地,加强扬子鳄、升金湖、淡水豚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强湿地动植物监测,深入实施中华鲟、江豚拯救计划,大力保护扬子鳄、淡水豚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栖息地,强化重要珍稀濒危物种的就地、迁地保护和人工繁育基地建设。 |
淮河生态廊道 |
位于淮河中游,省境干流河道长431公里,流域面积 6.69 万平方公里。涉及淮河沿线5个市的20个县(市、区),包括沿淮蚌埠市、淮南市全境和阜阳市阜南县、颍上县,滁州市定远县、凤阳县、明光市,六安市霍邱县等。淮河干流两侧分布着洪汝河、颍河、涡河、漴潼河水系、奎濉河、浍河、史河、淠河、池河等主要支流和城西湖、城东湖、瓦埠湖、高塘湖、香涧湖、女山湖等众多湖泊,另有人工开挖的茨淮新河、新汴河、怀洪新河。 |
一是加快沿淮防护林建设。持续推进农田、骨干道路林网建设,加快石质山造林绿化,强化森林管护,建设覆盖淮河干流和主要支流的生态走廊。二是完善城市生态网络。推进森林城市、森林城镇、森林村庄建设,积极建设沿淮国家森林城市。三是强化湿地保护与修复。加强沿淮湖泊、一级支流等湿地生态保护,实施退耕还湿、湿地植被恢复湿地科普宣教、湿地生态旅游等工程,加强重点湿地动植物监测,提升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行蓄洪等功能。 |
|
江淮运河生态廊道 |
江淮运河是引江济淮工程安徽段,自南向北分为引江济巢、江淮沟通、江水北送三段,安徽境内长587 公里,是皖江经济带与淮河生态经济带、中原城市群与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连接地带。涉及江淮运河沿线8个市的26个县(市、区),包括合肥市庐阳区、包河区、蜀山区、肥东县、肥西县、长丰县、庐江县、巢湖市,六安市金安区、舒城县、裕安区,淮南市凤台县、寿县、谢家集区、田家庵区,安庆市桐城市、宜秀区、怀宁县、迎江区,铜陵市枞阳县,芜湖市无为市,阜阳市太和县、颍上县,亳州市谯城区、涡阳县、利辛县。 |
一是强化沿线生态空间管控。加强林地和湿地资源保护,保护江淮运河沿线自然生态文化景观。二是加快建设生态林带。确保沿线宜林则林、应绿尽绿,乔灌草结合,打造江淮运河沿线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完善的生态廊道。三是推进沿线生态旅游发展。强化沿线现有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利用,打造美丽江淮运河航运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带。 |
|
新安江生态廊道 |
新安江干流总长359公里,其源头及主要干流均在安徽省境内,省境干流长度242.3公里,大小支流54条,包括黄山市徽州区、屯溪区、歙县、休宁县,宣城市绩溪县。 |
一是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强化天然林、公益林保护,推进封山育林,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加强退化林修复和现有林抚育。二是加强湿地保护与修复。实施湿地保护修复工程,提高水域生物净化功能,促进河湖水质改善,增强流域湿地调节能力,建设新安江生态画廊。三是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建设珍稀濒危物种繁育基地、种质资源保护及品种储备基地,实施古树名木保护工程。四是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提高公益林补偿标准,将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模式推广到森林、湿地领域。 |
|
一圈 |
环巢湖生态圈 |
包括合肥市全境,马鞍山市和县、含山县,芜湖市无为市。巢湖是全国重点治理的“三河三湖”之一,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已被列入国家第一批57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之列 |
一是推进环巢湖一、二级水源保护区生态林带和生态湿地建设,提升生态系统综合功能。二是完成环巢湖“十大”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加快建设环巢湖“十大湿地公园”,稳步推进33个环湖河口湿地建设,积极打造多类型、多层次的环湖湿地群。三是支持合肥市创建国际湿地城市。四是提升环湖林带质量,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打造环巢湖生态旅游圈。 |
两屏 |
皖西大别山区生态屏障 |
包括六安市及安庆市的大别山区。区域内山势雄伟,河谷纵横,坡度陡峻,山地平均坡度在25度以上,标高千米以上的山峰有120多座。分布有佛子岭、梅山、响洪甸、磨子潭、龙河口、花凉亭、龙感湖、泊湖、菜子湖、下浒山等大型水库湖泊和天马、鹞落坪、古井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皖河、潜水、长河、大沙河等长江、淮河一、二级支流源头。 |
一是以优质水源区生态保护为中心,以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建设为重点,采用造、封、改、补等措施,恢复和扩大森林植被,打造皖西大别山区水资源保护绿色生态屏障。二是积极推行森林经营,合理调整林种、树种结构,高质量发展油茶等木本粮油经济林,提升竹林经营水平。三是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及生态旅游,优化产业结构,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四是完善国有林场配套改革,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加快集体林权流转,建立林产品交易市场,发展山区生态经济。 |
皖南山区生态屏障 |
包括黄山市、宣城市和池州市的山地丘陵地区。区域地貌为黄山山脉和天目山山脉,是青弋江、水阳江、秋浦河、新安江等水系的发源地,山高坡陡,河川深切。区内还分布陈村、港口湾等大型水库和牯牛降、清凉峰、扬子鳄等自然保护区。 |
一是以黄山国家公园创建为核心,以黄山、九华山等重点旅游区生态安全保护建设为中心,全面提高林分质量和生态效益,打造皖南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绿色生态屏障。二是积极开展森林经营,加快退化林修复和中幼林抚育,优化林分结构,促进森林健康。三是积极推进珍稀乡土树种用材林、名特优经济林以及笋竹两用林基地建设。四是加大香榧、山核桃等特色名优经济林培育及产品加工,打造一批市场认可度高、美誉度好的产地、产品和平台品牌。五是筹建黄山国家公园,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六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打造一批长三角生态旅游目的地。七是加强林业“三防”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安徽省黄山及周边地区松材线虫病防治项目建设,加强松材线虫病预防与控制技术研究,开展毗邻地区松材线虫病联防联治,确保黄山生态安全。八是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机制,将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推广到森林、湿地领域。 |
|
两区 |
淮北平原农田防护生态功能区 |
本区属华北平原的组成部分,包括亳州市、阜阳市、宿州市、淮北市、淮南市、蚌埠市全境和霍邱县、定远县、凤阳县、明光市。 |
一是加强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完善断带断网,优化林网结构,全面提升农田林网质量。二是着力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建设以乡土树种为主体的城市森林体系,融入中原国家森林城市群全域一体化生态修复建设,不断提升城市群生态功能。三是重点培育以雄性无絮杨为主的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以薄壳山核桃、石榴、杞柳等为重点的名特优经济林基地,提升林板产业以及经果林精深加工业,并大力发展平原地区苗木花卉产业。四是加大黄河故道及周围沙化土地的治理,加强河流、塌陷区等湿地建设与修复,减少风沙危害,提升湿地功能;加强大运河安徽段的生态保护和修复,促进大运河生态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五是加快石质山地造林绿化,发展生态公益林。 |
江淮丘陵生态系统修复生态功能区 |
位于我省中东部,包括合肥市、滁州市全境和六安市金安区、裕安区、舒城县。本区分布有万佛湖、女山湖、池杉湖、董铺水库、大房郢水库、沙河集水库、黄栗树水库等大型水库湖泊。 |
一是加强森林抚育经营,优化林种树种结构,大力培育乡土树种。二是加强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保障国家木材安全。三是加强薄壳山核桃、杜仲等经济林基地建设,推进经济林产品深加工,创建名优产品品牌。四是做大做强合肥、滁州精品苗木花卉基地,打造“国字号”苗木花卉产业集群。五是充分利用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地等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城郊型森林康养旅游、科普研学教育,推出精品旅游线路。六是推进国有场圃升级改造工程,加快现代化国有林场建设步伐。 |
专栏3 生态保护工程
建设内容及规模 |
|
自然保护地建设项目 |
1.完成全省自然保护地勘界立标和整合优化,整合优化后的自然保护区有53个(国家级8个,省级45个);自然公园156个,其中森林自然公园77个(国家级27个,地方级50个),地质自然公园11个(国家级10个,地方级1个),湿地自然公园68个(国家级47个,地方级21个)。 |
2.积极创建黄山国家公园。到2022年完成各类方案规划编制、设立申报审批等工作,争取将黄山纳入“十四五”首批国家公园建设序列;到2025年有序推进机构设置、确权登记等工作,完成黄山国家公园创建任务。 |
|
3.全面提升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完成鹞落坪、古井园、淡水豚、牯牛降、升金湖等5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管护、监测、宣教业务用房建设项目,完成牯牛降、清凉峰、鹞落坪、古井园、淡水豚等5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障设施建设项目;全面提升自然保护区综合管理和资源管护能力,建立自然保护区监测监管一体化平台,重点完成升金湖、鹞落坪、古井园、淡水豚等4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资源管护能力提升项目,牯牛降、扬子鳄、鹞落坪、天马等4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测监管能力建设项目,牯牛降、鹞落坪、古井园、淡水豚等4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宣教能力提升项目。 |
|
4.对自然公园开展资源优化和服务设施提升建设,修复改造退化单一人工林、保护自然遗迹、景观改造设施用房、建设管护或视频监控设施、配备有害生物和外来入侵物种鉴定防控设施,实现自然公园内多样化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
5.编制自然保护地规划,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完善自然保护地法规、管理和监督制度。初步建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
|
野生动植物保护项目 |
野生动植物调查和监测:全面完成安徽省第二次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加强野生动物监测站点网络建设。规划设立15个县级监测分站及60个监测保护点。 |
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体系建设:优化布局国家级监测站20个、省级监测站40个、重点监测预警样地60处,组建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控技术专家库1个、疫病样本常规检测实验室1个,建立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对象数据信息库,进一步完善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控预警体系。 |
|
珍贵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重点对扬子鳄、江豚、安徽麝、黑麂、梅花鹿、云豹、穿山甲、中华秋沙鸭、珍稀雉类、越冬水鸟、兰科植物(兰属、石斛属)、大别山五针松、银缕梅、南方红豆杉等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开展重要鸟类迁飞通道保护,改善基层保护站点和鸟类环志站的设施设备条件,持续开展“护飞”行动。 |
|
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与繁育:计划新增省级野生动物救护机构3个,增加投入保障,开展标准化建设,构建收容救护体系,草拟出台《安徽省野生动物收容救护管理办法》。 |
|
主动防范野生动物致害:对局部地区种群数量明显偏大、已严重影响群众正常生产生活或自然生态系统健康的野猪、野兔等野生动物,尝试建立年度限额制度,组织开展适度猎捕和妥善处置。 |
|
外来入侵物种防治:推动区域间联检联控,依托有害生物防治体系和自然保护地体系,设置外来入侵物种阻隔设施,利用物理、化学、生物防治等方式在重点生态区域开展外来物种入侵治理。 |
|
林地保护项目 |
重点公益林保护:①保护规模:稳定现有166.67万公顷公益林的总规模,加强公益林监测体系建设,切实落实公益林保护和管理职责,推进公益林的科学经营与利用,全面促进公益林生态功能质量提升,形成稳定、高效和可持续的森林生态系统。②补偿标准:着力推动提高公益林补偿标准,充分发挥集体和个人对于公益林管护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管护强度和经营管理水平,确保最大限度发挥公益林的生态效益。③评价体系:完善公益林资源数据库,加强公益林监测体系建设,不断提升监测能力。 |
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完成新一轮省、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认真落实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措施,严格依据规划审查各类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
|
全面保护林地:加强林地监督管理,严格施行用途管制,强化对占用征收林地的控制和引导。 |
|
合理利用林地:坚持严格保护,突出重点,持续利用,提高效益,优化结构,合理布局,强化调控,科学管理的基本原则,合理利用林地资源。 |
|
欧投行项目 |
一、欧投行大别山安徽片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近自然森林经营项目 |
人工造林:完成人工造林0.19万公顷。 |
|
现有林改造及抚育:完成现有林改造0.14万公顷、抚育0.20万公顷。 |
|
森林修复及更新:完成0.45万公顷。 |
|
森林经营能力建设:主要包括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碳汇计量监测、森林经营监测和专家咨询等内容。 |
|
基础设施设备建设:主要包括修建林道235公里、建设生物防火林带110公里、配置防火设施、监测设备和数据库相关设备等。 |
|
二、欧投行长江经济带珍稀树种保护和发展项目 |
|
人工造林:完成人工造林1.38万公顷。 |
|
现有林培育:按照近自然森林经营模式,完成现有林培育3.85万公顷。 |
|
苗圃建设:建设3处苗圃。 |
|
经营能力建设:规划编制森林经营方案14个、森林经营监测14个、建设资源数据库8个、省级培训140人日、市县级培训2000人日、乡级培训5600人日、专家咨询420人日。 |
|
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建设集材道275.00公里、防火道1025.00公里、林区公路395.00公里、护林棚15个。 |
专栏4 生态修复工程
项目名称 |
建设内容及规模 |
湿地保护修复项目 |
湿地保护申报:申报武昌湖1处国际重要湿地,合肥市1处国际湿地城市,巢湖等5处以上国家重要湿地,所有设区市完成一般湿地名录发布,新建国家湿地自然公园1处以上,发布第二批省重要湿地名录,新建省级湿地自然公园5处以上。 |
湿地保护修复建设:逐步恢复湿地生态功能,扩大湿地面积。在“十四五”期间,开展湖泊湿地恢复和修复、水禽栖息地恢复和修复、退田还湖、退耕还湿等湿地恢复工程,小微湿地建设50处以上,恢复湿地2.67万公顷。 |
|
湿地可持续利用示范建设:包括湿地生态种养示范、退耕还湿示范、小微湿地建设示范、湿地生态经济示范、湿地自然公园科普宣教基地、湿地教学研基地建设,建设总面积1573.33公顷。 |
|
重要河湖湿地生态保护与综合修复:加强巢湖-龙感湖-升金湖湿地生态保护与综合修复,以自然恢复和人工辅助修复为主,建设湖滨生态隔离带,加强滨湖区天然林保护和公益林建设,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还湿。推进江-河-湖连通整治,恢复湿地生态功能。持续加强湖泊自然保护地修复,加强入湖河流小流域综合治理,减少水土流失,扩大野生动物栖息地,恢复物种多样性。 |
|
天然林保护修复项目 |
规划编制:根据《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方案》要求,编制《安徽省天然林保护修复规划》,指导各市、县级组织编制天然林保护修复实施方案,明确天然林保护范围、目标和举措。 |
天然林保护修复建设:稳定现有106.67万公顷天然林的总规模,切实落实天然林保护和管理职责,加强天然林管护体系建设,确保到期末全部天然商品林纳入管护范围。 |
|
推动提高天然林补偿标准:着力推动提高天然林补偿标准,充分发挥集体和个人对于天然林管护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管护强度和经营管理水平,确保最大限度发挥天然林的生态效益。 |
|
建立生态效益监测评价体系:完善天然林资源数据库,加强天然林监测体系建设,不断提升监测能力。 |
|
农田林网修复项目 |
建设内容:包括现有退化农田防护林的修复和适宜建网区域农田防护林建设。 |
建设规模:新建农田林网造林0.8万公顷,退化防护林修复3.33万公顷。 |
|
建设标准:宽林带建设标准为三行以上或林带宽度达到20米以上;一般林带标准为林带行数1行及以上或林带宽度4米以上;村庄绿化覆盖率应达到50%以上,城镇绿化覆盖率达到45%以上。 |
|
大别山-黄山地区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项目 |
皖西大别山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在金寨县、霍山县、桐城市、潜山市、岳西县、太湖县等地实施,以自然恢复和保育保护为主,巩固皖西大别山区生态屏障,开展外来入侵物种防治,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强公益林和天然林建设,实施退化林修复、封山育林、土地综合整治等工程,提高森林蓄水保土能力。以水源保护为中心,形成治理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护体系,开展岸线保护和修复,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在巢湖、升金湖源头、皖水、杭埠河、潜水等流域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提高水源涵养功能。 |
黄山地区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在黄山区、歙县、休宁县、徽州区、黟县、绩溪县、旌德县、石台县、东至县、祁门县等地实施,以自然恢复和保育保护为主,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加强国家储备林、公益林和天然林保护,加大低效林改造,推进封山育林,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实施乡土树种替代工程。沿新安江及支流河谷至屯溪盆地,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土地综合整治,对区内小流域及坡耕地开展综合治理,建立水土流失综合防护体系。加强河流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生态修复。 |
各市 |
人工造林 |
封山育林 |
森林抚育 |
退化林修复 |
合计 |
8.33 |
31.67 |
66.67 |
23.33 |
合肥市 |
0.33 |
0.23 |
1.91 |
0.69 |
淮北市 |
0.13 |
0.13 |
0.3 |
0.27 |
亳州市 |
0.28 |
0.2 |
1.58 |
0.65 |
宿州市 |
0.5 |
0.87 |
1.72 |
1.48 |
蚌埠市 |
0.43 |
0.27 |
1.57 |
0.36 |
阜阳市 |
0.27 |
0.2 |
1.23 |
0.92 |
淮南市 |
0.53 |
0.27 |
0.47 |
0.33 |
滁州市 |
1 |
3.47 |
10 |
2.1 |
六安市 |
0.67 |
5.33 |
10.86 |
4.6 |
马鞍山市 |
0.27 |
1.2 |
0.71 |
0.85 |
芜湖市 |
0.42 |
0.41 |
0.56 |
0.56 |
宣城市 |
0.33 |
2 |
7.18 |
2.71 |
铜陵市 |
0.18 |
1.07 |
0.48 |
0.34 |
池州市 |
0.71 |
5.52 |
7.01 |
2.31 |
安庆市 |
1.98 |
6.6 |
10.32 |
2.07 |
黄山市 |
0.3 |
3.9 |
10.77 |
3.09 |
项目名称 |
建设内容及规模 |
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 |
营造林工程:规划总任务20万公顷,按照培育方式分:新造林4.50万公顷,中幼林抚育6.50万公顷,现有林改培9万公顷,分别占总面积的22%、33%和45%。按培育目标分:轮伐期10年以内短周期原料林1.7万公顷,轮伐期10-30年的中长期用材林5.2万公顷,轮伐期30年以上的长周期珍贵用材林13.1万公顷。 |
附属工程:规划林区道路2000公里、防火道路(带)建设19500公里。 |
|
支撑体系工程:包括科技支撑体系及监测体系建设。 |
|
富民林业产业提质增效项目 |
木本油料:产业基地建设总任务4万公顷(新造林1.33万公顷,低产林改造2.67万公顷)。 |
特色经济林: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林,特别是一些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小品种经济林,新造特色经济林0.67万公顷。 |
|
竹林增效:加强现有竹林抚育经营,提升改造竹林面积6.67万公顷。 |
|
林下经济:发展林下木本中药材1.67万公顷;林下草本中药材7500万株;创建500个林下经济示范基地。 |
|
苗木花卉:建成20个省级以上重点林木良种基地(含种质资源库),全省苗木种植面积稳定在10万公顷以上,花卉面积发展4万公顷。 |
|
森林旅游康养:在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基础上新增5处森林自然公园,打造国内外享有较大影响的重点森林公园20处,建设天目山、大别山国家森林步道(安徽段),新打造8条森林旅游精品线路,建设一批森林体验和森林休闲康养基地及生态露营地,打造一批森林旅游人家,实现森林旅游年接待游客3亿人次,森林旅游综合社会产值1000亿元。培育森林康养林66.67万公顷;创建国家森林康养示范基地50个、省级森林康养城市10个、省级森林康养小镇50个、省级森林康养人家100个;认定省级森林康养基地100个、森林氧吧500个。实施国家森林自然公园林相改造10个,省级森林自然公园林相改造50个;争取国家森林自然公园保护传承利用项目2个。 |
专栏7 林业监测监管工程
项目名称 |
建设内容及规模 |
林业信息化建设项目 |
完成林长制生态网络感知系统建设,建成智能感知、客观精准、高效协同的林长制信息化系统。推进森林资源、湿地、自然保护地、森林防火等林业业务监管信息化建设,为林长制考核提供科学精准的数据支撑。完成政务办公系统智慧化升级,提高林业日常办公工作效率和质量。实现林业政务服务系统一站式集成,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和效率。 |
林业监测体系建设项目 |
依托安徽省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建成安徽省林业监管省级平台,实现资源消长、保护利用、生态补偿等信息的在线管理。深化遥感、定位、大数据、网络等现代高新技术应用,建成林长制改革目标考核、生态效益评价、林业碳汇、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湿地资源、自然保护地、野生动植物、国有林场等监测体系和生态损害评估体系。 |
森林防火能力提升项目 |
安徽省“6+N”重点领域森林火灾领域应急系统:1、森林防火预警系统:包括配备无人机,新建视频融合系统、视频汇聚中心、火情预警监测分析系统、卫星遥感预警监测系统、林火预警推送服务系统等。2、森林防火指挥调度系统:包括呼叫系统、北斗应急通信系统。3、森林火灾抢险救援系统:包括高扬程灭火水泵、蓄水池、卫星电话、5G 巡护终端等。 |
森林火灾应急救援能力建设提升工程:提升森林消防专业队伍专业化水平,建设营房、训练场,配备必要的物资装备,增强全省森林火灾抢险救援能力。 |
|
安徽省皖南重点林区森林火灾高风险区综合治理工程:1、建设、改造瞭望塔、专业扑火队营房、机具库。2、购置运兵车、森林消防水罐车以及扑火机具和装备。 |
|
林火阻隔系统工程:建设以生物阻隔带为主体,工程阻隔带为辅的林火阻隔带网络。 |
|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项目 |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能力提升工程:1、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建立1个省级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系统,16个市级、95个县级监测预警平台。完善和提高37个国家级林业有害生物中心测报点能力建设,对40个县(市、区)监测预警能力进行整体提升。在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等著名风景名胜区和重要区位布设远程监控,开展航天、航空遥感监测示范。2、检疫御灾能力建设。完善1个省级、16市级、95个县级的三级林业有害生物检疫检验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配备检疫检验和除害处理的仪器设备。配备和完善1个省级、16个市级、95县(区)级林业植物检疫机构、24个专职森林植物检疫检查站执法交通工具、检验检疫设备。构建省、市、县三级检疫机构检疫追溯系统,为苗木繁育基地等场所配备远程监控终端设备设施。3、应急防控能力建设。完善和提升5个省级、16个市级应急物资储备库保障能力建设,购置智能、高效防控装备,储备必要的防治药剂。4、黄山等重点区域松材线虫病防治能力建设。分年度在黄山、宣城、池州、安庆、六安市实施林业草原有害生物防治能力建设,配备松材线虫病监测预警、检疫御灾、除治救灾相关设施设备,进一步加强黄山等重点区域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能力,松材线虫病发生危害势头得到进一步遏制。 |
林业有害生物治理工程:1、松材线虫病治理工程:开展材线虫病疫情防控5年攻坚行动,治理面积2000万亩。控制压缩全省疫情,有效遏制疫情快速扩散蔓延势头;实施环黄山风景区松材线虫病靶向防控行动,分区分级精准施策,构建全流程防控链条,坚决打赢黄山松保卫战。2、美国白蛾防治工程:实施以飞机施药防治为主,地面防治为辅的分区域综合防控措施,防治作业面积2000万亩次,确保及时发现,及时除治,不出现扰民事件。3、经济林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工程:建设2个山核桃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2个油茶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推进绿色防治技术应用,促进林农增收。 |
专栏8 林业基础保障工程
项目名称 |
建设内容及规模 |
林木种苗保障项目 |
林木种苗生产供应体系:全省建成国家及省重点林木良种基地25处,规模0.17万公顷;新建采种基地15处,规模400公顷,新建乡土树种保障性苗圃6处,规模80公顷。保障全省各项重点造林工程对种苗的需求。 |
林木良种选育推广体系:积极引导林木良种的推广使用,提升良种使用率。计划审(认)定优良品种30个,到2025年,全省累计通过审(认)定的优良品种达210个。 |
|
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体系:开展全省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完善全省林木种质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并同全国林木种质资源大数据平台对接,实现信息互通共享;高标准建设广德市竹类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 |
|
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体系:强化林木种苗法制建设。修订《安徽省林木种子条例》;制定与种苗生产、加工、储藏等相适应的相关的技术规程和地方标准;推进林木种苗质量检测和机构能力建设;提升依法行政能力,严格种苗市场监管,维护正常市场秩序。 |
|
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林木种苗信息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通过提高办会软硬件条件和水平,逐步将中国合肥苗木花卉交易大会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性盛会。 |
|
人才教育保障项目 |
人才数量结构得到稳定优化:保障乡镇等基层林业机构稳定,培养造就一批数量充足、素质优良、接续有力的林业人才队伍,总量稳定在系统职工总数的70%左右。人才学历、职称(技能)结果和年龄结构得到优化,到2025年,大专以上学历干部职工占比达到55%以上,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技能人才占比达到25%以上。 |
人才教育培训平台体系更加完善:以安徽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依托,联合各类林业职业院校、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着力打造省级林业行业教育培训基地。逐步形成以高校院所为基础,林业培训和人才服务机构为主干,其它行业和社会办学机构为补充的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安徽省林业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全面开展县乡村级林长、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等项培训;开展林木种苗、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六个工种职业技能等级培训与认定,全面提高林业基层人员技能水平。 |
|
林业科技创新与示范推广项目 |
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建设科技支撑项目:以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建设需求为导向,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和保护与林长制改革综合效益研究、林木良种选育和栽培、生态保护修复、自然灾害防控、复合经营、林产品加工、林业智能化、森林康养、林业机械装备等100项创新研究。 |
松材线虫病预防与控制技术及生物安全技术研究项目:以有效预防与控制松材线虫病为目标,着重在抗病育种、媒介昆虫防控、生化制剂研发、疫情监测、环境评价以及综合防治等方面开展专项科技攻关,并开展生物安全技术研究。 |
|
林业科研平台建设项目:建成国家林草局松材线虫病预防与控制技术重点实验室,强化现有山核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生态定位观测研究站和林业长期科研基地应用示范能力建设,争取新建国家级科研平台5个。 |
|
林业优质丰产技术推广示范项目:依托中央、省级科技推广项目等,全面推行良种良法,强化精深加工,营建林草种苗、特色资源培育、原料收储、制造加工、产品服务一体化的产业技术示范基地150个。 |
|
优良乡土树种选育与推广项目:根据材用、果(花)用、叶(皮)用、绿化或兼用等培育目标,筛选出适宜发展的优良乡土树种50个,并开展良种与新品种选育以及高效繁育栽培技术研发并集成示范。 |
|
林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加强对天然林保护、生态修复、林下经济、森林康养、生物技术等领域的标准制修订,稳步推进各级各类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森林认证试点工作。 |
|
林业科技队伍能力提升项目:完善创新机制和激励政策,营造吸引和用好科技人才的良好环境,推动研发机构实施林业科技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继续组建新的省级林业科技创新攻关团队。通过选派林业科技特派员、选聘林业乡土专家以及建立林长制“一林一技”等途径,拓宽林业科技服务渠道。加强林业科技队伍能力建设。 |
|
林业科普扩面项目:以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和林业从业人员的科学素质为目标,创新构建政府、科研、学校、社团、企业、保护地管理机构等共同参与的科普工作机制,统筹推进线下线上科普活动,积极打造安徽省林业科普知名品牌。 |
|
国有林场升级改造项目 |
基础设施:新建、维修改建林区道路2800公里(新建800公里,维修改造2000公里),力争平均每公顷林区道路密度达20米;加强供电、电网、供水设施设备更新改造;新建管护用房5万平方米,维修管护用房9万平方米,每万亩经营面积管护用房达到国家标准。 |
产业发展:依托丰富森林资源、自然和人文景观等,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林、林下经济、苗木花卉等。深入挖掘非木质资源开发利用潜力,科学规划,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森林康养、森林科普、森林体验、研学实践等绿色生态产业。建成国有林场森林康养基地20个,发展林下经济面积0.5万公顷。 |
|
信息化:国有林场林区网络、通讯实现全覆盖,场部、管护站点、主要出入口等区域建有视频监控系统。森林资源实现“一张图”管理,森林资源巡护、监测等实现智能化。森林资源监测管理信息化率达80%以上。在国有林场森林旅游、森林康养重要区域和重要道口安置负氧离子检测仪,及时报告林区大气状况。 |
行业分析报告是决策者了解行业信息、掌握行业现状、判断行业趋势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调整,未来我国各行业的发展都将进入新阶段,决策和判断也需要更加谨慎。在信息时代中谁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谁将在未来竞争和发展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