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草柳编出口量停滞不前 现状堪忧企业须警惕

      导读:草柳编是我国民族传统手工业,其原材料不消耗能源,具有绿色、环保、低碳特点和浓郁的民族特色,在国际市场备受青睐。前几年该产业发展迅猛,以山东为例,出口货值由2000年的0.80亿美元增长到2011年的5.06亿美元,增长幅度532.5%,但近几年受诸多因素影响,出口量停滞不前,2014年出口货值为5.11亿美元,仅比2011年增长了0.99%,2015年1月至9月出口3.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0.7%,开始出现下滑。

      草柳编是我国民族传统手工业,其原材料不消耗能源,具有绿色、环保、低碳特点和浓郁的民族特色,在国际市场备受青睐。前几年该产业发展迅猛,以山东为例,出口货值由2000年的0.80亿美元增长到2011年的5.06亿美元,增长幅度532.5%,但近几年受诸多因素影响,出口量停滞不前,2014年出口货值为5.11亿美元,仅比2011年增长了0.99%,2015年1月至9月出口3.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0.7%,开始出现下滑。

     草柳编生产以山东为中心,分布在河南、河北、江苏、浙江等省份,鼎盛时期从业人员约100万人,最高年出口额约50亿美元。该产业具有如下特点:一是从业人员全是农民,作为一项富民产业,为促进新农村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二是所用原料主要来源于农作物的秸秆、表皮纤维和野生草和其他植物纤维,绿色、环保、低碳,广受国际社会欢迎;三是带动了一个产业链,成品需用布料做内里,用五金配件、拉锁、贝壳、绢花、绣花等多种辅料进行装饰;四是产品富有民族特色,是中国民间工艺文化的传承,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究其出口下滑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国内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上升。草柳编行业主要是手工编制,属劳动密集型产业,用工量大,且以老年人和妇女为主,近几年的“用工荒”使工人工资增加。此外,随着近年玉米收割方式由传统的人工操作转变为机械化收割,使得玉米皮这一传统原材料的获取变得异常困难。另外一种重要原材料——杞柳,由于种植过程所需劳动力用量大、机械化程度低、种植、收获困难等众多因素,使得农民从事杞柳种植的积极性大幅下降。由于两者影响,草柳编制品价格从2008年的2.80美元/千克上升至2014年的5.23美元/千克,涨幅达到82.8%。

     二是国际市场需求下降。由于受危机的影响,国外购买能力下降,此外,近几年逐渐兴起的相对环保耐用的PU制品,导致国际上对该类产品需求下降。

     三是从业人员数量下降。近年来,国内制造业“用工荒”普遍,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收入连年上涨,剩余劳动力严重不足,一个普通农村妇女从事养殖业、林果业、建筑业、工商业,月收入最少在1500元以上,而从事草编业加工,月收入不足1000元。这种工资水平造成了从业人员的大量流失,许多企业的生产加工能力显著下降,加工能力不到原来的50%。

     四是技术水平和整体管理水平较低。目前,多数企业设备过于简陋,技术水平低,出口产品质量不过硬。管理人员文化水平低,固守传统保守的企业经营理念,靠销售量以及压低产品价格的方式参与市场竞争,使得整个行业的利润水平非常低,同时也限制了企业创新能力的发展,除部分较大企业具有自有品牌外,大部分企业为代工生产,产品同质化严重,科技含量不高,企业研发积极性差,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

     五是人民币汇率的提升极大地削弱了出口竹木草制品的利润空间。加之该行业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缺乏竞争力,一些企业依靠出口退税生存,不同程度地存在订单大量减少的情况,不少企业倒闭。此外,美国、欧盟等草柳编主要出口国家也是反倾销调查、知识产权和技术性贸易措施等非关税手段运用较多的国家,这对于草柳编行业而言更是雪上加霜。

     依据现实困难,检验检疫部门认为,解决制约出口草柳编行业发展面临的问题,迫在眉睫,应从几方面予以重视:


     一是要支持企业产业升级。通过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对泡桐、杞柳等原料种植实施补贴,提高农民种植积极性;在税收、贷款等方面,对企业技术改进、产业升级等给予优惠,降低该类产品的出口退税率;鼓励企业开展加工技术研究,提高深加工水平,提高产品的文化内涵和附加值,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提高自动化水平,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支持企业“走出去”,在参加广交会、国外展会等方面给予支持。

     二是要继续加大检验检疫扶持力度。通过转变检验监管模式,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降低抽检比例,缩短检验检疫流程,提高通关效率;密切跟踪国外技术法规的最新变化,加强研究,指导企业应对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抽中批加大检疫查验力度,在敏感时期对敏感货物进行有效把关,防止因为疫情导致产品退货;指导出口企业进一步完善以有害生物、有毒有害物质控制和溯源管理为核心的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对原料进厂、生产加工、存储等过程安全质量把关与控制,加强风险管理,确保出口产品的质量安全。

     三是要推进草柳制品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以优质种植基地为基础、检疫除害处理为保证、企业自检自控为中心、有毒有害物质控制为重点,探索推动区域化管理工作。以出口产品符合国际市场准入标准为目标,通过政府的主导作用,整合行政管理和检测资源,加强生产储存过程虫害、有毒有害物质的区域化防控能力,实施区域内标准化生产、加工和出口管理,提高产品的质量安全。

     四是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鼓励和支持草柳编行业协会发展,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教育、宣传、沟通和协调作用,加强行业自律,规范行业经营行为,统一质量标准,通过正确引导增强行业凝聚力,避免恶性竞争,发挥行业整体优势,确保竹木草柳制品出口贸易健康发展。

      相关分析报告:中国地被植物行业盈利态势深度调查及企业投资策略研究报告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家禽行业:2024年存栏量创近六年新低 出栏量、禽肉及禽蛋产量则逐年增长家禽

我国家禽行业:2024年存栏量创近六年新低 出栏量、禽肉及禽蛋产量则逐年增长家禽

从存栏量来看,2019年到2024年我国家禽存栏量为波动式增长趋势,到2024年我国家禽存栏量为64.8亿只,比上年末减少3.0亿只,同比下降4.5%,为近6年最低存栏量。

2025年04月07日
我国肉牛行业:牛出栏量持续增长 但增速有所放缓 2024年进出口金额均下降

我国肉牛行业:牛出栏量持续增长 但增速有所放缓 2024年进出口金额均下降

从存栏量来看,2019年到2023年我国牛存栏量持续增长,但截至2024年末,我国牛存栏量为10047万头,比上年末减少462万头,下降4.4%,结束连续5年的增长。

2025年04月02日
我国禽饲料行业产量连续两年增长 细分市场肉禽饲料产量占比逐年提升

我国禽饲料行业产量连续两年增长 细分市场肉禽饲料产量占比逐年提升

禽饲料主要可分为蛋禽饲料和肉禽饲料两种,从产量来看,2019年到2024年我国蛋禽饲料产量波动式增长,到2024年我国蛋禽饲料产量3236.1万吨,下降1.2%;而肉禽饲料自2021年之后产量持续增长,到2024年产量9754.2万吨,增长2.6%。

2025年03月31日
我国智慧农业市场规模保持快速增长 行业资本市场逐年降温

我国智慧农业市场规模保持快速增长 行业资本市场逐年降温

从市场规模来看,2020-2024年,我国智慧农业市场规模保持快速增长。2024年中国智慧农业市场规模超千亿元,达到约1050亿元,同比增长11.7%;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200亿元。

2025年03月25日
我国宠物饲料行业产量持续增长 其中山东省、河北省为主要产区

我国宠物饲料行业产量持续增长 其中山东省、河北省为主要产区

而随着当前宠物数量的增多,对宠物饲料需求也越来越多。数据显示,2019年到2024年我国宠物饲料产量为增长趋势,到2024年我国宠物饲料产量为159.9万吨,同比增长9.3%。

2025年03月07日
2024年受下游生猪出栏影响我国猪饲料产量或下降 其中仔猪饲料下降幅度最大

2024年受下游生猪出栏影响我国猪饲料产量或下降 其中仔猪饲料下降幅度最大

从猪饲料产量来看,2019年到2023年我国猪饲料产量不断增长,到2023年我国猪饲料产量为14975.2万吨,同比增长10.13%;2024年前三季度,猪饲料产量10229万吨,同比下 降6.8%。其中,仔猪饲料、母猪饲料、育肥猪饲料产量同比分别下降12.5%、7.7%、4.7%。

2025年01月22日
我国柑橘行业:园区面积、产值及产量持续增长 出口量方面有所下降

我国柑橘行业:园区面积、产值及产量持续增长 出口量方面有所下降

从产量来看,2018年到2023年我国柑橘产量从4138.14万吨增长到了6433.76万吨,连续六年产量稳定增长。

2025年01月16日
我国食用菌行业产值、产量及出口数量均为增长趋势 香菇、黑木耳、平菇合计占比超过63%

我国食用菌行业产值、产量及出口数量均为增长趋势 香菇、黑木耳、平菇合计占比超过63%

从各省市产量来看,在2023年我国共有四个省市食用菌产量超过300万吨,分别为河南省、福建省、黑龙江省、河北省;产量分别为630.09万吨、499.61万吨、390.09万吨、342.24万吨。

2025年01月09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