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2021年中国特色现代农业行业分析报告-市场发展格局与投资潜力研究》显示, “十三五”以来,福建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省委和省政府工作要求,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扎实推进“三农”领域各项改革发展任务落实落细,实现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为“十四五”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
观研报告网发布的资料显示,2020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901亿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3.5%。全省45.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80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8.6%,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2015年的2.41∶1,缩小到2020年的2.26∶1,农业农村持续健康发展,农民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
二、农产品供给能力显著增强。
粮食生产稳定发展,水稻优质率超过80%,划定水稻生产功能区800万亩,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810万亩,粮食播种面积、总产量稳定在1250万亩、500万吨以上。生猪规模化健康养殖持续推进,促进了生猪产业升级发展,生猪年存栏量达到900万头。主要农产品量足质优价稳,毛茶产量保持全国前列,食用菌产量全国第二,蔬菜40%调供省外,肉蛋奶规模化生产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三、特色现代农业提质增效。
坚持产业集聚,创建了11个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4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全国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7个全国农业产业强镇,推动了特色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培育了安溪铁观音、平和蜜柚、古田食用菌、福鼎白茶、光泽肉鸡等特色产业百亿强县。坚持全产业链发展,茶叶、蔬菜、水果、畜禽、水产、林竹、花卉苗木、食用菌、乡村旅游、乡村物流等十个乡村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突破2万亿元。坚持绿色导向,农业绿色发展专项行动深入实施,不用化学农药的生态茶园基本全覆盖,化肥、农药连续五年减量增效,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0%、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3%、农膜回收利用率达83%。坚持品牌强农,主要农产品规模基地全部按标生产,“福字号”绿色优质农产品影响力、竞争力不断增强。
四、农业技术装备水平明显增强。
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深入实施,品种优良化率不断提高,水产、农作物和畜禽良种覆盖率达97%以上。设施农业快速发展,千亩设施农业示范基地达120多个,设施农业总面积220多万亩。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加快实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0%。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成立了省级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信息化与农业深度融合进展明显,创建了50个现代农业智慧园和600个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现代信息技术和装备在“三农”领域得到有效推广。
五、闽台农业融合发展持续深化。
推动6个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升级发展,连续3年包揽农业农村部和国台办开展的年度综合评价前六名,创设了9个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和125个示范基地,推广台湾优良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超过1600万亩次、覆盖70%以上县(市、区)。累计批办台资农业项目2789个,合同利用台资42.2亿美元,农业利用台资数量和规模保持全国第一。六、农业农村改革纵深推进。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全面完成,1562万亩承包地确权到471万承包农户,推动了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土地经营权流转率达35%。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省推进,清产核资、成员身份确认和股份合作制改革全面完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超过17万家,形成了50万人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专栏1福建省“十三五”农业农村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名称 |
计量单位 |
2015年 |
2020年 |
年均增长率(%)[累计] |
|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
亿元 |
3399.3 |
4901.07 |
3.5 |
|
粮食 |
面积 |
万亩 |
1311.3 |
1251 |
-0.9 |
综合生产能力 |
万吨 |
500.05 |
502 |
[1.95] |
|
粮油 |
万吨 |
20.1 |
22.74 |
2.5 |
|
蔬菜 |
万吨 |
1274.5 |
1492.3 |
3.2 |
|
食用菌 |
万吨 |
113.2 |
137.88 |
4 |
|
园林水果 |
万吨 |
554.3 |
717.05 |
5.3 |
|
茶叶 |
万吨 |
35.63 |
46.14 |
5.3 |
|
肉类 |
万吨 |
258.94 |
259.39 |
[0.45] |
|
主要禽蛋 |
万吨 |
35.77 |
53.66 |
8.4 |
|
奶类 |
万吨 |
12.95 |
17.48 |
6.2 |
|
科技贡献率 |
% |
57 |
62 |
[5] |
|
农机总动力 |
万千瓦 |
1384 |
1260 |
-1.9* |
|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 |
万亩 |
260.1 |
237.31 |
-1.8 |
|
森林覆盖率 |
% |
65.95 |
66.8 |
[0.85] |
|
森林蓄积量 |
亿立方米 |
6.08 |
7.29 |
4.6 |
|
累计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 |
个 |
55 |
98 |
12.2 |
|
累计有机食品认证 |
个 |
100 |
180 |
12.5 |
|
累计绿色食品认证 |
个 |
648 |
900 |
6.8 |
|
累计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
个 |
2613 |
3537 |
6.2 |
|
累计合同利用外资 |
亿美元 |
66.72 |
94.34 |
7.2 |
|
农产品年出口额 |
亿美元 |
87.5 |
92.97 |
1.2 |
福建省“十四五”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主要内容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福建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重大战略机遇期,科学编制“十四五”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规划,是我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项重大任务,关系到2035年实现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超越。
“十四五”时期,福建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切实加快特色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全面推进特色现代农业绿色发展、融合发展、创新发展,强化“米袋子”“菜篮子”两大保障,聚焦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两大目标,努力把福建建成特色现代农业集聚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闽台农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
根据《福建省“十四五”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规划》显示,“十四五”要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不放松,立足我省资源禀赋、特色优势,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相统一,在农业高质量发展超越上迈上新台阶。到2025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显著成效,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更加完备,农业科技支撑水平明显提升,特色优势产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业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福建省“十四五”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目标
福建省“十四五”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目标 |
|
重要农业产品生产稳定 |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25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稳定在500万吨以上。生猪产能稳步提高,存栏保持在900万头以上,猪肉产量稳定在129万吨左右,实现产销平衡,基本满足自给。 |
特色产业优势不断增强 |
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更加合理,集聚集群发展格局基本形成,茶叶、水果、畜禽、蔬菜、食用菌、水产、烤烟等优势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突破1.8万亿元,毛茶、食用菌、水产等产量继续保持全国前列。 |
农业绿色发展成效显著 |
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农业生产废弃物减排降污。农业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3%以上;化肥农药使用量明显减少;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总体合格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升。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明显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以上,主要农作物和畜禽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高到75%。 |
农业防抗风险能力增强 |
农田水利设施持续改善,动物疫病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控体系更加健全,主要农作物病虫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渔船安全减灾体系基本建成,气象灾害信息预警接收率达95%以上。农业保险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水稻种植保险覆盖面保持在80%以上。 |
农业农民持续增效增收 |
农业效益不断提升,农村劳动生产率提高到每人6.2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年均增长8%,增幅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
专栏2“十四五”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综合指标
专栏3“十四五”主要农产品发展目标
注:带[ ]的数据为 5 年累计数
福建省“十四五”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主要任务及目标
福建省“十四五”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任务及目标 |
|
稳定粮食面积 |
积极发展优质稻,建立一批优质稻核心示范片,示范推广一批米质达部颁二等以上优质稻品种,带动水稻品种优质率稳定在80%以上。到2025年,确保全省粮食播种面积保持在1250万亩以上。 |
提高粮食单产 |
到2025年,确保粮食单产和品质进一步提高,总产量保持在500万吨以上。 |
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
到2025年,基本建成与经济社会生态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网络体系,水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水安全综合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全省完成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5万亩。 |
现代农业产业园 |
到2025年全省建成30个重点现代农业产业园。 |
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
到2025年,建设20个结构合理、链条完整的重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
农业产业强镇 |
到2025年,建成100个主导产业突出、产业链条深度融合、产村产城一体的农业产业强镇。 |
“一村一品”专业村 |
到2025年,培育2000个主导产业规模较大、集聚效应明显、品牌特色突出、带动效果显著的“一村一品”专业村。 |
茶叶产业 |
到2025年,全省茶园面积稳定在350万亩左右,产量47万吨,全省茶叶品质、产量、单产、全产业链产值及产业整体竞争力继续保持全国前列。 |
水果产业 |
到2025年,全省水果面积达530万亩,产量达720万吨,果树区域布局、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优势特色水果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全面提升。 |
蔬菜产业 |
到2025年,全省蔬菜播种面积达到930万亩,蔬菜产量达到1550万吨,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50万亩,蔬菜出口量和出口额保持全国前列,产业竞争优势进一步增强。 |
畜禽产业 |
到2025年,生猪规模化率达95%以上,主要畜禽规模化率达90%以上,猪肉保持基本自给、禽肉自给有余、禽蛋自给率达90%以上,奶和牛羊肉自给率明显提高,肉蛋奶结构进一步优化,畜禽规模化水平和产业竞争优势居全国前列 |
食用菌产业 |
到2025年,全省食用菌产量突破470万吨(鲜重),食用菌产量、出口额、全产业链产值保持全国前列。 |
水产业 |
到2025年,打造10个以上百亿渔业全产业链,形成四千亿渔业产业集群;培育形成年产值20亿元以上水产品加工产业集群12个,百亿市场2个,打造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领军企业,进一步夯实全国渔业大省强省地位。 |
烟叶产业 |
稳定烟稻水旱轮作模式,推进133.5万亩永久烟田与水稻生产功能区相融合,做好烟叶与水稻产业的政策协同、设施共享和技术互利,建设烟稻双优基地。加快推进永久烟田保护机制建设。深化特色品种“翠碧一号”配套生产技术和工业原料使用研究,实现“翠碧一号”年产量100万担以上,占全省烟叶总产量的50%以上。 |
加快发展休闲农业 |
到2025年,休闲农业年游客量达到1.3亿人次,年营业收入达到200亿元。 |
推进农田标准化 |
到2025年全省新增建设高标准农田300万亩,高标准农田保有量持续增加,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100万亩以上(以国家下达任务数为准)。 |
推进生产机械化 |
力争到2025年,全省建成500个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培育500家上规模、全程机械化服务的农机服务组织,全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5%以上。 |
推进产品品牌化 |
到2025年,“生态福建·绿色农业”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品牌价值达到3000亿元以上。 |
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
到2025年,农业产业化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500家。 |
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 |
到2025年,新培育5000家县级以上示范社,每个县(市、区)新培育1家以上合作社联合社。 |
大力发展家庭农场 |
到2025年,全省家庭农场总量超过14万家,县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达到6000家以上,省级家庭农场示范县达到30个以上。 |
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 |
到2025年,全省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面积累计达1200万亩次。 |
加强高素质农民培育 |
“十四五”期间,实施百万农民培育行动,到2025年累计新增中专学历以上高素质农民5万人、培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15万人、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500万人次。 |
推进种植业绿色发展 |
到2025年全省化肥使用量比2020年减少10%以上,试点地区化肥使用量比2020年减少12%以上,全省农药使用量比2020年减少10%以上。 |
进畜牧业绿色循环发展 |
到2025年,全省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3%以上。 |
促进农田环境美化提升 |
到2025年,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废旧农膜基本实现全回收,肥料、农药包装废弃物逐步实现回收处置。 |
化闽台农业技术人才交流 |
“十四五”期间,在闽农业就业人员稳定在3000人以上,每年来闽开展农业交流的台胞人数突破3000人次。 |
扩大农业对外开放 |
到2025年,全省农产品出口总额继续保持全国前列。 |
增强农业技术创新能力 |
到2025年,我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以上。 |
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 |
“十四五”期间,全省每年计划培训基层农技员3000人以上,每年建设140个以上稳定的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 |
专栏4粮食稳产提质行动计划
专栏4粮食稳产提质行动计划 |
实施粮食产能区项目。建设相对连片的百亩以上水稻生产示范片,重点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肥料、新农药、新机具等农业“五新”,扶持发展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开展社会化服务,提高单产水平。建设甘薯、马铃薯、玉米等旱粮生产示范基地,重点示范推广优质专用品种、脱毒种薯及轻简化栽培、稻草包芯等配套关键增产技术。每年建设水稻、旱粮等粮食生产示范基地250个以上,示范作物单产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 |
专栏5特色现代农业集聚集群发展行动计划
专栏5特色现代农业集聚集群发展行动计划 |
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3212”工程。推进特色优势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努力打造特色农业产业强县、强镇、强村,创建30个重点现代农业产业园、20个重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100个农业产业强镇和2000个“一村一品”专业村。 |
专栏6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行动计划
专栏6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行动计划 |
|
1.生态茶园改造提升项目 |
推广茶树良种、茶树健身栽培、茶园不用化学农药、增施有机肥等生态栽培技术,完善水肥一体化等茶园设施设备,进一步优化茶园生态,到2025年全省生态茶园实现全覆盖。 |
2.果树提质增效项目 |
完善果园基础设施设备,集成应用水肥一体化、生草栽培、增施有机肥等生态栽培技术。推广优新品种,促进果品品质和效益提升,提高水果标准化生产技术水平,优质果率提高15个百分点。 |
3.设施农业温室大棚建设项目 |
在蔬菜主产县,对集中建造以设施蔬菜种植为主的各类温室大棚的实施主体给予补贴,每年建设各类达到省定标准的设施农业温室大棚1万亩以上。到2025年省定标准的设施农业温室大棚达到20万亩以上,全省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50万亩。 |
4.食用菌提质增效项目 |
在食用菌优势主产区,突出优势特色品种,推动打造食用菌产业集群,补短板,强弱项,重点培育10个菌种繁育中心、20个菌包(培养料)集中生产供应中心、100个食用菌生产设施化智能化生产基地、100个食用菌标准化示范基地。 |
5.生猪产业转型升级项目 |
采取拆小建大或标准化升级改造,新改扩建165个生猪规模养殖场,重点建设现代化养殖圈舍、自动化饲喂和供水系统、环控系统、生物安全系统、粪污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系统等,实现生猪养殖场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智能化健康养殖,全省生猪规模化率达95%以上。 |
6.特色畜禽产业提升项目 |
加快建设特色畜禽产业项目,重点建设标准化畜禽舍、自动化饲养设备、自动清粪设备、自动环控系统、自动光照系统、水禽旱养系统、粪污处理系统、集蛋分级包装打码等系统,提升特色畜禽标准化、设施化、智能化、集约化、生态化养殖水平。新改扩建蛋禽养殖场25个,新增存栏蛋禽1000万羽,实现禽蛋自给率达85%以上;新建或改扩建肉禽养殖场17个,新增出栏肉禽7000万羽;新建或改扩建牛羊兔等草食动物养殖场25个,新增出栏牛羊兔等草食动物200万头(只)。 |
7.现代渔业提升项目 |
加快福州(连江)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建设,开展远洋渔船更新改造,平均每年更新改造远洋渔船20艘。建设设施渔业,提升工厂化养殖和网箱养殖水平。建设人工鱼礁,促进渔业资源恢复。建设深远海养殖平台。推进渔港新建改造提升,全省新建、提升改造和整治维护各类渔港225个,建设福建智慧渔港。 |
8.特色烟叶培育提升项目 |
打造以特色品种“翠碧一号”为代表的福建特色烟叶产区。加强与工业客户合作,进一步挖掘“翠碧一号”特色品质内涵,提升市场竞争力。稳定和提升三明全市、龙岩市长汀县和南平市建阳区等“翠碧一号”核心产区,争取“翠碧一号”种植规模达100万担以上,占全省烟叶规模50%以上。 |
专栏7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计划
专栏7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计划 |
|
1.建设农产品产后初加工中心 |
重点建设农产品采后商品化处理中心和冷藏点,每年新建或改造商品化处理中心、冷藏点200个以上,增加初加工能力4万吨以上。到2025年初加工能力达到40万吨以上。 |
2.建设农产品加工园 |
重点支持果蔬、畜禽、粮油、蛋奶、茶叶、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大县创建省级及以上农产品加工园15个。 |
3.畜产品精深加工提质项目 |
新建或改扩建白羽肉鸡、黄羽肉鸡、牛羊兔、生猪、禽蛋精深加工提质项目25个,建设奶制品加工提升项目2个,新建屠宰项目13个。新增加工肉品100万吨,新增乳品10万吨,新增生猪屠宰产能500万头。 |
4.茶叶绿色加工提升项目 |
每年新建或改造300平方米茶叶厂房(含配套设备)200个。推广清洁能源,推动茶叶初制生产向绿色、高效方向发展。 |
5.食用菌精深加工项目 |
加大精深加工产品科技攻关力度,支持企业开发食用菌冻干品、提取物、保健品、功能性食品等精深加工产品。“十四五”期间推动25家食用菌精深加工企业发展壮大。 |
专栏8休闲农业提升行动计划
专栏8休闲农业提升行动计划 |
实施休闲农业提升项目。每年培育50个省级美丽休闲乡村和休闲农业示范点,突出项目创意设计,完善美丽休闲乡村、示范点基础设施建设。第四章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第一节推进农业良种化实施现代种业创新工程,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推进农作物、畜禽、水产、农业微生物等农业种质资源系统收集与保护,筛选出一批优质农业种质资源和育种新材料。强化联合育种攻关,育成突破性、综合性状优于省(境)外农作物新品种100个以上。 |
加大地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利用力度,提升畜禽品种创新能力,培育畜禽新品种配套系2~3个。实施水产种业创新,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提高主要养殖品种良种覆盖率。推进水产原良种体系建设,培育一批现代渔业种业企业。持续增强良种繁育能力,推进三明“中国稻种基地”、国家区域性茶树苗木和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省级蔬菜集约化育苗基地等建设,建成一批水稻、两薯、蔬菜、果茶、食用菌、中药材等现代化良种繁育基地。推进科企深度融合,支持种业龙头企业建立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健全完善种业监管与服务体系,新建一批省级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展示评价中心、品种抗性综合鉴定中心和区域性种子质量检测中心,进一步健全种业监管与服务体系。到2025年,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 |
专栏9种业创新提升行动计划
专栏9种业创新提升行动计划 |
|
1.中国稻种基地建设 |
支持三明“中国稻种基地”建设,提升建宁县国家现代农业(种业)产业园建设水平,扶持三明、南平、龙岩等市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发展,提高制种基地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研发现代化制种设施,完善制种社会化服务体系,确保全省杂交水稻制种面积稳定在30万亩以上,年产量超过6000万公斤。 |
2.实施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 |
突出粮食安全、特色优势、闽台融合,以质量、效益为中心,市场为导向,着力提高品种创新能力。鼓励科企联合,重点扶持优质绿色水稻、特色果蔬、食用菌、高产蛋鸭等育种攻关与产业化开发,育成100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突破性农业新品种。强化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支持白羽肉鸡育种攻关,力争尽快取得突破性成果。 |
3.福建省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建设 |
完善南繁基地生活和田间配套设施,融入国家南繁“硅谷”建设,支持我省科研教学机构在国家南繁核心区开展科研育种,加快品种选育,推动种业创新,把福建省农作物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海南)建设成为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科研育种平台。 |
4.特色产业种苗繁育基地建设 |
建成5000亩蔬菜集约化育苗基地,集约化育供苗率达到40%以上;提升茶树无性系苗木繁育基地,达到年茶苗出圃10亿株;建设17个百香果等果类无病苗圃;建立10个菌种繁育基地,食用菌国产品种占有率85%以上;建设黄精等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2000亩;支持40个国家畜禽核心育种场、原种场、重点扩繁场和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改扩建。 |
5.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 |
完善提升国家红萍种质资源圃、国家果树种质福州龙眼枇杷圃、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区)及国家级水禽基因库(福建)等现有国家级农业种质资源库(场、区、圃)建设,新建或改扩建30个以上作物、畜禽、水产、农业微生物等种质资源库(场、区、圃)。到2025年初步建成具有福建特色、系统完整、科学高效的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体系。 |
6.水产良种繁育 |
围绕大黄鱼、鲍鱼、海带等我省主要优势养殖品种,提升改造一批规模化育苗基地,建设15家以上省级标准水产原良种场。 |
专栏10高标准农田建设行动计划
专栏10高标准农田建设行动计划 |
|
1.新增高标准农田建设 |
按照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要求,围绕田块整治、土壤改良、灌排设施、田间道路、农田防护、农田输配电等内容建设高标准农田。新增建设300万亩,到2025年全省高标准农田保有量持续增加。 |
2.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项目 |
执行《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国家标准,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要求,对已建设未达标高标准农田进行改造提升,到2025年全省完成100万亩以上。 |
3.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 |
结合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全省推进和地力提升项目,大力推广施用商品有机肥、科学合理施用畜禽粪便堆(沤)肥、沼肥等有机肥2000万亩(次)以上,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耕地质量。实施酸化耕地质量改善项目,在土壤pH值小于5.5的耕地酸化和潜育化地区,建立示范片,施用石灰和土壤调理剂,提高土壤pH值,每年示范推广100万亩。开展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及新建高标准农田质量等级变更评价。 |
专栏11农业机械化提升行动计划
专栏11农业机械化提升行动计划 |
1.农机具购置补贴项目。对适宜我省丘陵山区及特色农业生产适用农机具给予不超过30%中央补贴,对水稻机插、机烘等关键薄弱环节实施不超过20%的农机购置补贴省级累加政策,推广各类适用农机具50万台(套)以上。 |
2.提升农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组织实施农作物全程全面机械化推进行动,每年扶持建设100个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培育50家上万亩作业规模、全程机械化服务的农机服务组织。到2025年,全省建成500个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创建10个国家级、25个省级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 |
专栏14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培育提升行动计划
专栏14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培育提升行动计划 |
|
1.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建设 |
促进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六有”规范化建设,到2025年培育1000个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带动100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发展,促进30万农户创业增收。 |
2.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提升项目 |
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生产、品牌培育、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单体实力,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健全盈余分配制度、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吸引更多小农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
3.家庭农场培育 |
突出技术先进、生产绿色、产品安全、管理规范、规模适度的发展要求,每年新增县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500家。 |
4.实施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项目 |
重点围绕粮食作物和果、茶、菜、菌等特色产业生产,选取一家一户小农办不了、办不好或办了不划算的关键、薄弱环节集中开展托管服务。 |
5.农村创新创业主体培育 |
强化创新驱动,加强指导服务,优化创业环境,培育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3万人以上,农业重点县的行政村基本实现全覆盖。 |
6.百万农民培育 |
实施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高素质农民培训、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等三大工程,到2025年累计新增培养中专学历以上高素质农民5万人,培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15万人,开展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500万人次。 |
7.农垦国有农场企业化改造 |
推进农垦国有农场改革,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增强市场竞争力。指导有条件的农场,采取联合组建、区域内整合重组等办法,实施农场企业化公司化改造。“十四五”期间,指导20家以上农场推进农场企业化改造。 |
专栏15农业绿色发展行动计划
专栏15农业绿色发展行动计划 |
|
1.实施化肥减量“2345”工程 |
即每年示范推广有机肥2000万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3000万亩(次)、示范推广绿肥种植400万亩、实施秸秆还田500万亩。 |
2.持续推进农药减量控害 |
积极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智能无人机等高效能植保机械和先进施药技术,每年全省推广应用绿色防控技术3000万亩次以上,实施统防统治1200万亩次以上。 |
3.实施生态茶园建设 |
改善茶园生态,对茶园使用的农药实行购销台账和农药定点经营、实名购销制度,严格落实主体备案制度,采取登记备案、分类造册、分级管理,提高质量安全监管效能。 |
4.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提升工程 |
组织50个县(市、区)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提升工程,改造升级粪污收储运、处理利用、臭气处理及信息化监管设施设备,实现高水平利用。到2025年,全省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3%以上。 |
5.开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 |
发布适合福建实际的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模式,开展整县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扶持建设一批秸秆收储运社会化服务组织。到2025年,全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 |
6.开展农用薄膜回收利用 |
通过财政扶持、税收优惠、贷款贴息等措施,推进农膜回收示范县建设,建立一批全生物降解地膜试验示范基地,引导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县乡村农膜回收利用站点建设。到2025年,全省废旧农膜基本实现全回收。 |
7.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 |
对全省主要农产品产地460个国控监测点和5000个省控监测点实施例行监测,对土壤和农产品中重金属状况进行分析评价,实时监测我省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和农产品质量状况。 |
8.开展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 |
集成推广农艺调控、土壤改良、生物技术等耕地土壤污染防治模式,按时完成每年国家下达的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及严格管控任务。到2025年,全省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3%左右。 |
9.深化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创建 |
在现有3个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和8个省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的基础上,新增9个省级以上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并在平和、武夷山、永泰等县(市、区)开展六大支撑体系建设,推动形成不同生态类型地区的农业绿色发展整体解决方案,总结推广典型模式,为深入推进全省农业绿色发展树标杆、立典型。 |
10.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创建 |
围绕茶叶、蔬菜、水果、畜禽、食用菌等优势特色产业,按照生产标准化、资源高效化、质量可控化、处理商品化、销售品牌化的要求,创建一批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 |
11.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能力建设 |
加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8个设区市(不含厦门)和平潭综合实验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和54个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以及989个乡镇检测站标准化改造项目建设,提高省市县乡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能力。 |
专栏17农技推广体系提升行动计划
专栏17农技推广体系提升行动计划 |
|
1.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 |
依托省级农业科研院校,组织申报特色畜禽、农作物良种、农业生物资源、畜禽疫病防控等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科学观测站)。 |
2.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 |
针对我省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依托全省涉农高校、科研院所、农技推广机构以及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协同攻关、技术集成和熟化配套,开展技术示范推广与培训,每个体系设立1个首席专家工作站、4个岗位专家工作站和10个综合试验推广站。 |
3.提升农技推广人员业务能力 |
“十四五”期间,依托我省农业大中专院校开展基层农技员培训,每年培训3000名以上,促进农技员业务知识更新,85%以上的乡镇农技员熟练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 |
4.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
每年打造140个以上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展示基地,推广“专家+农技人员+示范基地+示范主体+小农户”模式,组建专家团队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服务,实现县县有产业示范基地、乡乡有科技展示样板、村村有科技示范主体。 |
5.坚持和深化新时代科技特派员制度 |
支持科技特派员与服务对象结成利益共同体。每年选认2000名省级科技特派员,实现省级科技特派员创业和技术服务乡镇全覆盖。坚持跨界别选拔人才,实现创业和技术服务领域覆盖一二三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
专栏18农业防灾减灾能力提升行动计划
专栏18农业防灾减灾能力提升行动计划 |
|
1.动物疫病监测预警平台建设 |
按照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BSL—2)建设要求,进一步完善实验室设计和布局,完善生物安全防护设施,购置和更新高精度、高通量和自动化检测设备。建设全省动物疫病预警管理系统,形成以省级为引领、9个设区市为区域中心、68个重点县级实验室为主力的全省动物疫病监测网络。 |
2.动物防疫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 |
建设完善1个省级、9个市级、68个重点县级动物防疫应急物资储备库及冷链系统,重点进行库房新建(改扩建)、疫苗储备专用冷藏冷冻库建设(改造)、仓储设施设备配备更新及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等,实现存放安全、储备科学、搬运便利、管理高效。 |
3.入闽动物及动物产品指定通道建设 |
在福鼎、邵武、武平、柘荣、松溪等18县(市、区)建设动物及动物产品指定通道道口检查站,建设或改造办公用房、隔离场所、消毒通道等配套设施,配置开展检查工作的相关设备。 |
4.动物检疫申报及检疫监管平台建设 |
在9个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82个县(市、区)(含2个台商投资区)各建设平台1套,配备齐全必要设备等。全省动物检疫申报点建设平台1套,配齐设备,完善功能分区。 |
5.重大水生动物疫病综合实验室建设 |
改、扩建装修面积1800平方米,建设8个功能实验室。 |
“十四五”期间拟建设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分布图
“十四五”期间拟建设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分布图
“十四五”期间拟建设的农业产业强镇分布图
行业分析报告是决策者了解行业信息、掌握行业现状、判断行业趋势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调整,未来我国各行业的发展都将进入新阶段,决策和判断也需要更加谨慎。在信息时代中谁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谁将在未来竞争和发展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