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小杂粮是小宗粮豆作物的俗称,泛指种植面积少,种植地区和种植方法特殊,有特殊用途的多种豆类。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饮食逐步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而小杂粮不仅具有营养性、医疗保健性、安全卫生性3个突出特点,还具有深度开发和市场拓展的巨大潜力。国内小杂粮消费时尚正在悄然兴起,同时,小杂粮还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优势。
小杂粮是小宗粮豆作物的俗称,泛指种植面积少,种植地区和种植方法特殊,有特殊用途的多种豆类。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饮食逐步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而小杂粮不仅具有营养性、医疗保健性、安全卫生性3个突出特点,还具有深度开发和市场拓展的巨大潜力。国内小杂粮消费时尚正在悄然兴起,同时,小杂粮还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优势。
1 发展利用现状
广元市地处四川盆地北部山区丘陵过渡带,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境内最高海拔3837m,最低海拔352m,气候类型复杂,立体气候明显,工业少,森林覆盖率高,生态环境优越,适宜多类小杂粮作物生长。全国各地的小杂粮品种绝大部分在广元市均有种植,全市常年种植小杂粮1万hm2,每hm2平均产量1470kg,总产1470万kg;其中杂豆类主要有黄豆、豌豆、蚕豆、绿豆、饭豆、小豆、芸豆共0.72万hm2;谷类作物有高粱、大麦、荞麦共0.21万hm2。从播栽时间上看,小春小杂粮主要作物有豌豆、蚕豆、大麦共0.57万hm2;大春小杂粮作物主要有黄豆、绿豆、饭豆、小豆、芸豆、高粱共0.17万hm2;秋播小杂粮主要有秋荞0.18万hm2。播栽面积0.07万hm2以上的有黄豆、豌豆、绿豆、荞麦等。从分布上看,豌豆、蚕豆4县3区均有种植,且种植面积(朝天区除外)均在0.02万hm2以上;小豆以朝天区、旺苍县、青川县分布较多;绿豆、高粱主要分布在以剑阁和苍溪为主的中南部丘陵区,其他县区有零散种植;而大麦、芸豆仅旺苍县种植;饭豆仅朝天区种植;荞麦种植区主要分布在青川县、旺苍县。
2 产业优势
2.1发展潜力大 广元市耕地面积15.6万hm2,适宜种植小杂粮的面积6.7万多hm2。如荞麦在本市的朝天区、青川县80%的耕地均可种植,除苍溪县、剑阁县外,其他县区荞麦的适种耕地面积所占比例也较大;芸豆在海拔900m以上的地方均可种植。杂豆类作物不但具有固氮作用,还是很好的间套作物和护林作物;同时由于本市大部分山地土壤贫瘠,干旱严重,而杂粮具有抗旱、耐瘠薄的特性,是很好的抗旱作物;且全市大部分土地土壤pH值及其营养元素含量也适宜种植小杂粮。
2.2 市场前景看好,产业化条件成熟 一是小杂粮具有营养成分全且蛋白质含量高,比例合理,有较好的药用保健价值,对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动脉硬化等现代文明病有很好的食疗和保健作用。如荞麦既是糖尿病患者的保健食品,又是制药厂的降糖原料;红小豆对心脏病、肾病有保健和治疗作用。小杂粮也是一种无公害的天然绿色食品,广元市农业生态环境优越,土质和空气质量好,小杂粮作物耗肥少、抗逆性强,无农药化肥过量、残留超标之忧。小杂粮的这些优势,使其具有深度开发和市场拓展的巨大潜力。
二是国际市场需求量大,我国是世界上杂粮生产优势比较强的国家。据统计,我国原粮出口创汇有较长历史,目前每1000kg出口价格谷物为450美元,大豆为750美元,杂豆为1700美元,由此看来,中国的杂豆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我国出口土特产品中,小杂豆是大宗产品,比如芸豆、荞麦、绿豆、红小豆出口到日本、东南亚等国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更有利于小杂粮向欧美市场挺进。广元市芸豆,尤其是多花芸豆以其粒大、色美、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喜爱,商品率极高,常年达85%以上;荞麦,尤其是苦荞因其生长环境优越,品质好、药用价值高、商品率达80%以上。在本市朝天的汪家、曾家,旺苍的五权、水磨,青川的清溪、桥楼等乡镇均有千亩以上连片的芸豆和秋养生产基地,芸豆、秋荞已成为广元市北部山区农民增收的重要经济作物。
2.3 小杂粮抗逆性强、生育期短、有利于培肥地力 在一些干旱瘠薄耕地上,大宗粮食作物难以生长,只适宜发展小杂粮。小杂粮生育期短,种植灵活,适宜净作,也适宜间套种植,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在不影响主体作物的基础上间套种植,多收一季作物,增加农民收入(如朝天玉米行中套种芸豆,每hm2平均产量1500kg)。小杂粮价格普遍比主要粮食作物高,且投入少,经济效益显著。如剑阁汉阳稻茬田种植龙豌1号,平均单产3450kg,较稻茬麦田新增产值1500元左右,且杂豆类作物有固氮作用,固氮量每hm2最低的可达30~37.5kg,高的可达120~127.5kg(如蚕豆、豌豆),地力耗费少,实现土地用养结合,生育期短,提早收获,缓解生产上争季节、争肥矛盾,提高后作单产。据调查,剑阁的汉阳镇前作种植豌豆的水稻田块较前作种植小麦的水稻田块不仅每hm2平均增产稻谷300kg,还少投入氮肥150kg。
2.4 农户积极性高 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量增加,行情看好,不愁销路,农民通过提高土地利用率,实施间套种植,每hm2可增经济收入4500元左右,效益十分显著。
3 存在的问题
由于过去长期受“重主粮轻杂粮”思想的影响,广元市小杂粮生产一直存在“政府重视不够,农户投入不足,缺乏项目支撑,栽培技术落后,生产不成规模,种植效益低下等问题。
3.1 投入不足,产量不高 一是科技投入不足,农民长期以来采用撒播,粗放耕作,广种薄收,没能根据小杂粮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科学管理,种植不规范。二是肥料和劳动力投入严重不足,产量很低,总体效益十分低下。
3.2 品种老化,技术落后 由于缺乏项目带动和技术支撑,本市小杂粮生产上所用种子大多为农户自留本地品种,长期以来,对种植的品种也没有进行提纯复壮,质量下降严重,品种杂乱、种性退化、种植技术不规范,产量低,资源优势难以充分发挥。如花芸豆在广元市大多数地方从20世纪60、70年代引进种植以来,没有换过种,致使颜色不正、花纹不一致、颗粒大小不均等。
3.3 种植分散,不成规模 尽管本市小杂粮种植历史悠久,种植面积也较大,但大多数间套种植于坡台瘦薄田地或利用田边、地角、厢沟、荒地增种,无规模、无形象,且种植比较分散,不集中,产品结构不尽合理,缺乏科学规划,不易开发。
3.4 带动主体缺乏,产品商品率低下 由于缺乏企业、协会和业主带动,加之现有的杂粮收购企业因管理落后、资金短缺,营销队伍和中介组织层次较低、数量偏少,经营方式和手段落后等原因,全市小杂粮生产仍处于零星生产和自产自食自销状态,生产不成规模,产品的商品率和市场占有率均较低。
4 发展对策
4.1 发展思路 广元市小杂粮发展应面向国际、国内2个市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核心,以科技为依托,通过优化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优化种植模式和栽培技术,优化生产条件和加工手段,使本市的杂粮生产朝着优质化、规模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最终达到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税的目的。
4.2 发展目标 力争“十三五”末,全市小杂粮面积达到1.3万hm2,每hm2平均产量提高到1800kg,总产达到2400万kg。
4.3 发展措施
4.3.1 发挥比较优势,优化产业结构 一方面,广元市地形复杂,地貌多样,海拔高差大,气候明显,小杂粮种类多,品种丰富,特征各异;另一方面,市场对小杂粮的种类、品种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因此,各地要在小杂粮资源普查及市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挥比较优势,制定好杂粮产业发展规划,包括种类、品种、区域、生产、加工、销售等内容。就区域而言,青川、朝天、旺苍3县坡台地较多,旱粮种植面积大,应把小杂粮发展作为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抓好抓实,抓出规模,抓出特色。就作物而言,荞麦、芸豆等商品率较高,喜冷凉气候,可在本市北部山区规模发展;豌豆、胡豆用途广,需求量大,且对光温肥水条件要求较高,可在本市中南部地区种植;高粱主要用于酿酒,大麦主要用作饲料,可根据市场需求适度规模种植。不管哪种小杂粮,只要有订单,都可按订单种植。
4.3.2 加快基地建设,实现规模生产 要搞好小杂粮产业化开发,就必须搞好规模种植和批量生产,而要进行规模种植和实行批量生产,建好生产基地是前提。各地要根据市场需求和生态优势,充分发挥企业、协会、业主大户等的带动作用。按照“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建立起规模化、规范化、无公害化的小杂粮生产基地,生产出质优量足的初级原料,为产品的加工利用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通过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还可以推动整个产业在面上的稳步扩展。基地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种植技术的培训指导、生产资料的组织供应、产品质量全程监控及产品的收贮加工等。例如:本市青川可建荞麦、红小豆、黑大豆生产基地;朝天、旺苍可建芸豆、荞麦生产基地;剑阁、苍溪、元坝可建豌豆生产基地;利州区可建菜用豆生产基地。
4.3.3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产量品质 更新品种,优化品质有资料显示,优良品种在粮食生产中产量贡献率高达60%以上,而产品的精深加工更对小杂粮的品质提出了特殊要求。本地品种一般具有品质较优、适应性强等特点,但大多数品种产量不高或不能满足加工的特殊要求,引进品种则可根据生产、加工需要,有针对性地引进优质、高产或有特殊用途的品种。搞好品种更新,一要优选本地品种,即在小杂粮资源普查的基础上,大量淘汰杂劣退化品种,对少数品质、产量、商品性、适应性等综合性状较好的地方品种,在搞好提纯复壮扩繁后,可在适宜区域内种植。本地现有的优质品种有大白豌豆、成葫系列胡豆、大红小豆、多花芸豆、本地苦荞等。二要引进外地优良品种,外地优良品种的引进既要考虑它的品质、产量、商品性,更要考虑它的适应性,要对它进行不同生态区域、不同海拔高度、不同土壤肥力以及不同栽培管理措施等系列的试验,再把它种植到适宜区域,并实施优质高产无公害栽培。目前,引种成功的有龙豌1号豌豆、川荞1号荞麦。各种小杂粮都应加大品种引进、筛选力度。
改善条件,规范种植要使小杂粮产品达到优质、高产、无公害的理想效果,就必须改善生态条件和实施规范栽培。一要结合生产基地建设,改善土壤、排灌条件,消除有毒、有害物质,为作物创造有利的环境条件,使之符合精准、高产的现代农业的要求;二要根据作物特征、特性和当地的自然、生产条件,搞好生产布局和选好种植模式,宜下田的下田,宜上坡的上坡,宜净作的净作,宜间套的间套;三要按照优质高产无公害化生产技术规程,增加生产资料投入,实施规范化栽培管理和对整个生产过程实行全程监控;四是根据加工利用或市场销售的要求搞好产品的收获和贮藏。
4.3.4 发挥企业、协会和业主的桥梁纽带作用,推进产业化经营 产业化经营是实现生产组织化、产品品牌化、销售批量化的有效运作方式。它可以通过企业、协会和业主的桥梁纽带作用,把广大农户与广阔的市场有机联系起来,生产市场所需的产品,规避农户生产的盲目性,最终达到产业发展、农户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税的目的。搞好产业化经营:一要发展带动主体,通过带动主体去实现规模化生产,去生产拳头产品,去扩大销售市场和提高种植效益。带动主体的发展既可以从外地引进,又可在本地培养,关键是要为他们营造较好的发展环境,提供各种必要的服务,解决他们遇到的困难。二要签订好生产合同(订单),有了生产合同,才能使生产与收购双方的责、权、利受到法律保障。生产合同的签订一定要注意避免政府的“拉郎配”、质量标准认定不一致的拒收或压价、合同不科学不规范难操作等影响合同正常履行的现象发生。三要组织农户搞好规模生产,即通过生产基地建设、技术培训指导、物资资金组织、生产过程的监控等,生产出量足质优的原料产品。四是搞好加工和扩大销售,通过带动主体把初级产品加工成拳头优势产品,既满足本地市场,又打人外地市场。
4.3.5 加强组织领导,搞好综合服务 广元市生产实践和外地经验表明:小杂粮不小,大有文章可做,因此,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发展小杂粮产业的现实意义、有利条件和广阔前景,摒弃“重主粮、轻杂粮”的落后观念,紧紧抓住加入世贸组织和实施西部大开发两大战略机遇,通过政策、信息导向,项目、资金扶持,带动主体培育等措施,为小杂粮产业服务。农业部门要把杂粮开发作为工作重点之一,在搞好区域规划、技术培训、项目实施、农资供应等基础工作的同时,积极与科研、加工、营销等部门联系,共同致力于各类小杂粮的开发,促进小杂粮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相关分析报告:中国有机杂粮行业现状调研与投资策略研究报告(2015-2020)。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