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5 年1-10 月份国内牛肉消费量已超过去年全年达到735 万吨 增长势头依旧强劲

        导读:2015 年1-10 月份国内牛肉消费量已超过去年全年达到735 万吨 增长势头依旧强劲。牛肉营养价值丰富。相比于猪肉而言,牛肉的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和胆固醇含量较低,组成更接近人体需要,容易消化吸收,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目前,牛肉已经成为我国主要肉类食品之一。

        相关报告《2017-2022年中国牛肉行业竞争态势及十三五投资定位分析报告

        牛肉营养价值丰富。相比于猪肉而言,牛肉的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和胆固醇含量较低,组成更接近人体需要,容易消化吸收,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目前,牛肉已经成为我国主要肉类食品之一。

        一、中国肉牛市场现状分析

        1、国内牛肉消费增速较快,但人均消费量仍较低。我国是世界第三大牛肉消费国,2000-2014 年国内牛肉消费量从510.2 万吨增长至729.7 万吨,年复合增速为2.4%,高于同期全球牛肉消费量年复合增速1.8%。2015 年1-10 月份国内牛肉消费量已超过去年全年达到735 万吨,增长势头依旧强劲。但在人均消费方面,我国2014 年牛肉人均消费量仅为5.2 公斤,低于世界其他主要牛肉消费国家,同世界同期平均消费量8.6 公斤相比也处于较低水平。

        城镇消费为主,农村占比不断上升。2010 年农村居民牛肉消费量仅占国内牛肉消费总量的20%,城镇居民人均牛肉消费量是农村居民的4 倍左右,城镇居民是国内牛肉消费的主力军。随着农村经济发展以及人均收入的提升,2012 年农村牛肉消费量占比提升至24%,城镇农村人均牛肉消费量之比下降到3 倍,国内牛肉消费仍以城镇为主,农村消费需求正不断上升。

        2、目前市场上牛肉供应主要由国内、进口、走私三部分组成。我国牛肉消费主要由国内产量满足,但近年来由于养殖成本、价格差异等原因,进口牛肉量增长较快,但整体占比仍偏低。此外,由于国内外牛肉价差巨大,走私牛肉有暴利可图,不少走私牛肉流入我国市场,走私牛肉约占国内牛肉总供应量的30%左右。

        国内牛肉产量增长稳定,年复合增速在2%左右,主要供应国内市场。我国是世界第三大牛肉生产国。2014 年我国国内牛肉产量达到689.24 万吨,占世界牛肉总产量的15%,相比于2006 年576.67 万增长19.5%,年复合增速在2%左右,连续近10 年保持平稳增长态势。2014 年我国国内牛肉产量只有10%左右约69 万吨出口,绝大多数产量用来满足国内需求。

        国内外差价巨大,中国牛肉进口量持续上升。进口牛肉到岸价远低于国内牛肉价格,且价差在不断扩大,2014 年进口牛肉均价折合人民币26.28 元/公斤,远低于国内牛肉大宗价45.67 元/公斤。国内牛肉供给不断萎缩,且进口牛肉价格显著低于国产牛肉,导致中国牛肉进口量不断增加。中国牛肉进口量从2000 年的1.5 万吨,增长到2015 年的60 万吨,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7.8%。

        2015年1-12月中国牛肉出口数量为4702吨,同比下降27.6%;2015年1-12月中国牛肉出口金额为44721千美元,同比下降70.1%。2015年1-12月中国牛肉出口量统计表如下表所示:

  3、我国肉牛存栏量稳定在1.05 亿头左右,增长较慢。2014 年我国肉牛存栏量为1.05 亿头,由于草场退化等原因存栏量增长较慢,近年来基本稳定在1.03-1.07 亿头左右,按照一头牛售价1.1 万元左右来估算,我国肉牛养殖市场价值在1.155 万亿左右。

  4、牛肉作为一种较为高档的肉类消费品,其消费需求主要受到长期直接因素和短期间接因素两方面的影响。长期直接因素包括人均收入以及居民消费观念和结构的变化,短期间接因素主要有季节性因素、疫病因素以及其他因素等。

  人均收入增长与消费结构升级使得牛肉消费趋势性上涨。2009-2014 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0964 元增长至20167 元,增长近1 倍,同期人均牛肉消费量也由4.25 公斤增长至5.24 公斤,增长23%,二者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达0.9。收入的增长提高了居民的消费能力,随之而来的消费结构升级和饮食观念的变化则激发了牛肉消费热情。据国家统计数据显示,随着人们对于牛肉营养价值的不断认识以及西式餐饮文化的传播,牛肉消费占肉类消费比重已由1990 年的4%大幅提升至2014 年近10%,与此同时猪肉的消费占比则由81%下降至65%,饮食结构的升级使得人们在消费水平提高的同时更倾向于消费牛肉等高档食品。这两方面因素刺激近年牛肉消费量趋势性增长。此外,中国穆斯林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增加也导致牛肉消费近年来稳步增长。

  四季度牛肉消费需求旺盛,二、三季度相对较低。季节环境因素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居民的短期消费行为。分季度来看,一季度由于春节等因素的影响,居民牛肉需求较大;春节之后二季度由于节后因素以及天气逐渐变暖,居民肉类消费需求整体略有下降;三季度牛肉整体需求开始稳中有增;四季度随着天气逐渐变冷与居民火锅消费量增长等因素影响,牛肉消费量稳步增长并将一直持续到春节前后。

  目前,肉牛常见疾病主要有口蹄疫、蓝舌病、等。口蹄疫是一种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具有流行快、传播广、发病急、危害大等特点;蓝舌病主要以口腔、胃肠道粘膜发生溃烂性炎症变化为特征,传染性较强,我国至今还未大规模爆发肉牛疫情。肉牛疫病会在短时间内降低人们对于牛肉的消费热情,引起牛肉消费需求短期波动。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QLY)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家禽行业:2024年存栏量创近六年新低 出栏量、禽肉及禽蛋产量则逐年增长家禽

我国家禽行业:2024年存栏量创近六年新低 出栏量、禽肉及禽蛋产量则逐年增长家禽

从存栏量来看,2019年到2024年我国家禽存栏量为波动式增长趋势,到2024年我国家禽存栏量为64.8亿只,比上年末减少3.0亿只,同比下降4.5%,为近6年最低存栏量。

2025年04月07日
我国肉牛行业:牛出栏量持续增长 但增速有所放缓 2024年进出口金额均下降

我国肉牛行业:牛出栏量持续增长 但增速有所放缓 2024年进出口金额均下降

从存栏量来看,2019年到2023年我国牛存栏量持续增长,但截至2024年末,我国牛存栏量为10047万头,比上年末减少462万头,下降4.4%,结束连续5年的增长。

2025年04月02日
我国禽饲料行业产量连续两年增长 细分市场肉禽饲料产量占比逐年提升

我国禽饲料行业产量连续两年增长 细分市场肉禽饲料产量占比逐年提升

禽饲料主要可分为蛋禽饲料和肉禽饲料两种,从产量来看,2019年到2024年我国蛋禽饲料产量波动式增长,到2024年我国蛋禽饲料产量3236.1万吨,下降1.2%;而肉禽饲料自2021年之后产量持续增长,到2024年产量9754.2万吨,增长2.6%。

2025年03月31日
我国智慧农业市场规模保持快速增长 行业资本市场逐年降温

我国智慧农业市场规模保持快速增长 行业资本市场逐年降温

从市场规模来看,2020-2024年,我国智慧农业市场规模保持快速增长。2024年中国智慧农业市场规模超千亿元,达到约1050亿元,同比增长11.7%;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200亿元。

2025年03月25日
我国宠物饲料行业产量持续增长 其中山东省、河北省为主要产区

我国宠物饲料行业产量持续增长 其中山东省、河北省为主要产区

而随着当前宠物数量的增多,对宠物饲料需求也越来越多。数据显示,2019年到2024年我国宠物饲料产量为增长趋势,到2024年我国宠物饲料产量为159.9万吨,同比增长9.3%。

2025年03月07日
2024年受下游生猪出栏影响我国猪饲料产量或下降 其中仔猪饲料下降幅度最大

2024年受下游生猪出栏影响我国猪饲料产量或下降 其中仔猪饲料下降幅度最大

从猪饲料产量来看,2019年到2023年我国猪饲料产量不断增长,到2023年我国猪饲料产量为14975.2万吨,同比增长10.13%;2024年前三季度,猪饲料产量10229万吨,同比下 降6.8%。其中,仔猪饲料、母猪饲料、育肥猪饲料产量同比分别下降12.5%、7.7%、4.7%。

2025年01月22日
我国柑橘行业:园区面积、产值及产量持续增长 出口量方面有所下降

我国柑橘行业:园区面积、产值及产量持续增长 出口量方面有所下降

从产量来看,2018年到2023年我国柑橘产量从4138.14万吨增长到了6433.76万吨,连续六年产量稳定增长。

2025年01月16日
我国食用菌行业产值、产量及出口数量均为增长趋势 香菇、黑木耳、平菇合计占比超过63%

我国食用菌行业产值、产量及出口数量均为增长趋势 香菇、黑木耳、平菇合计占比超过63%

从各省市产量来看,在2023年我国共有四个省市食用菌产量超过300万吨,分别为河南省、福建省、黑龙江省、河北省;产量分别为630.09万吨、499.61万吨、390.09万吨、342.24万吨。

2025年01月09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