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6年全球锂电池主要材料构成及市场需求分析

导读:2016年全球锂电池主要材料构成及市场需求分析。锂电池主要由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和外壳五金件等构成。 

相关行业报告《2016-2022年中国锂电产业深度调查及十三五发展商机研究报告 

  电池按工作性质可以分为一次电池和二次电池。一次电池是指不可循环使用的电池,如碱锰电池、锌锰电池等;二次电池则可以多次充放电、循环使用,如先后实现商业化应用的铅酸电池、镍镉电池、镍氢电池和锂电池。与其他电池相比,锂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高电压、寿命长、无记忆效应等优点。


  锂电池主要由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和外壳五金件等构成。 

  ①正极材料:由活性物质(含锂的过渡金属氧化物,常用的材料有钴酸锂、锰酸锂、三元材料和磷酸铁锂)、导电剂、溶剂、粘合剂和基体组成;

  ②负极材料:由活性物质(石墨、石墨化碳材料、改性石墨、石墨化中间相碳微粒)、粘合剂、溶剂和基体组成; 

  ③隔膜:目前主要是聚乙烯(PE)或者聚丙烯(PP)微孔膜,它的功能是隔离正负极,阻止电子穿过,同时能够允许锂离子通过,从而完成在电化学充放电过程中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的快速传输; 

  ④电解液:一种有机电解液,大部分是由六氟磷酸锂(LiPF6)加上有机溶剂配成。 

  需要说明的是,正负极材料需要涂布在基体上,一般正极材料的基体为铝箔,负极材料的基体为铜箔。


  与其他二次电池相比,锂电池的优点十分明显:①工作电压高,锂电池的工作电压可达 3.6V,是镍镉和镍氢电池工作电压的三倍;②能量比高,锂电池能量比目前已达 140Wh/kg,是镍镉电池的 3 倍,镍氢电池的1.5倍;③循环寿命长,目前锂电池循环寿命已达1,000次以上,在低放电深度下可达几万次,大大优于其他二次电池;④自放电小,锂电池月自放电率仅为 6-8%,远低于镍镉电池(25-30%)及镍氢电池(30-40%);⑤无记忆效应,可以根据要求随时充电而不会降低电池性能;⑥对环境无污染,锂电池中不存在有害物质,是名副其实的“绿色电池”。 

  自1992年日本索尼公司开发出可以商业化应用的锂电池以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锂电池已经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消费电子产品、新能源交通工具及储能等领域。


  锂电池市场是所有二次电池市场中成长速度最快的。在2002-201210年间,全球锂电池市场按产销量来看年均增长速度超过了 25%,按营收规模来看年均增长速度超过了 14%。从产销量来看,2012 年全球锂电池市场销量共计 44.5 亿只,约合 3227.5 kWh,实现营收106.85 亿美元。


  近年来,全球锂电池市场需求增长主要来自于消费类电子产品以及电动工具,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新型电子产品的普及是锂电池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 

  未来以消费电子产品为代表的传统锂电池市场的需求将继续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而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和储能电站的发展成熟,锂电池市场的增长将主要来自于动力电池与储能电池领域。 

  ①传统消费电子产品市场需求 

  手机是锂电池最早商业化的应用领域,同时也是锂电池在消费电子产品方面最大的市场。目前,手机锂电池市场的需求已经进入成熟期,需求增长总体较为平稳。但是随着 4G 网络和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消费者对手机上网、移动支付、手机游戏等需求增加,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快速增长。2014 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 13 亿部,同比增长 29.46% 

  个人电脑是锂电池的又一主要应用领域,随着笔记本电脑价格逐步下降,2006 年以后笔记本电脑逐渐取代台式机成为个人电脑市场的主力产品。笔记本电脑市场的快速成长,带动了对锂电池需求的快速增长。此外,自 2010 年美国苹果公司推出 iPad 以来,全球平板电脑的销量便迅猛增加。2010 -2014 年,全球平板电脑销量从 1,940 万台提高到 2.296 亿台,增长了 11.84 倍。


  ②电动工具类动力锂电池市场需求 

  动力锂电池的市场应用广、增长快,随着锂电生产工艺及锂电容量和性能的提升,动力锂电池是未来锂电需求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动力锂电池的细分应用市场主要有电动工具、电动自行车、电动汽车等领域。 

  电动工具用锂电池的增长,除电动工具市场本身增长外,更重要的因素是锂电池对传统镍镉电池、镍氢电池的替代作用。镍镉电池记忆效应高、寿命短、镉元素污染大,镍氢电池能量密度低、电压低,而锂电池设计轻巧,适合便携,成为电动工具市场电池配置的发展趋势。 

  ③新能源汽车领域市场需求 

  全球性的石油资源紧缺与气候环境不断恶化使现代人类社会的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发展节约能源与无废物排放的新能源汽车已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发展新能源汽车不仅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还是各国提振汽车工业、占领新技术制高点、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大好契机。为此,世界主要工业国均出台了鼓励以电动汽车为主的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产业政策。2014 7 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对充电设施建设、财政税收政策支持、政府采购、准入政策等提出指导方向,助推新能源汽车商业化、市场化进程提速。 

  我国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政策扶持将加速推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到 2015 年,我国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达到 50 万辆;到 2020 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生产能力达 200 万辆、累计产销量超过 500 万辆。

 

资料来源:互联网,中国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YS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镓行业:国内镓资源主要集中在广西、江西等省市 原生镓产量占全球90%以上

镓行业:国内镓资源主要集中在广西、江西等省市 原生镓产量占全球90%以上

具体来看,根据自然资源部发布的《2022年全国矿产资源储量统计表》显示,在2022年我国镓资源储量为28865.64吨,较2021年上涨了16.5%;主要发布在广西、江西、贵州、山西、新疆,这些省市镓资源储量分别为11974.80吨、6808.71吨、5074.07吨、3050.07吨、1045.55吨,而其他省市共有

2024年05月13日
钒行业:中国产量及储量全球占比最大 2023年国内钒产量占全球比重68%

钒行业:中国产量及储量全球占比最大 2023年国内钒产量占全球比重68%

从产量来看,我国是钒产量大国,在2022年我国钒产量占比达到了达到了70%;其次是俄罗斯,产量为占比为17%;第三是南非地区,产量占比为了9%。

2024年05月10日
锑行业:中国储量产量均占比全球第一  国内产量则集中于广西、湖南、甘肃三省

锑行业:中国储量产量均占比全球第一 国内产量则集中于广西、湖南、甘肃三省

从储量来看,在2023年全球锑储量共有217万吨,其中我国储量为64万吨,占比30%;排名第一;其次是俄罗斯,储量为35万吨,占比为16%;第三是玻利维亚,储量为31万吨,占比为14%。

2024年05月08日
我国铅酸蓄电池行业:汽车启动为最大应用领域 起动用铅酸蓄电池出口量持续增长

我国铅酸蓄电池行业:汽车启动为最大应用领域 起动用铅酸蓄电池出口量持续增长

从出口情况来看,2018年到2023年我国起动用铅酸蓄电池出口一直为增长趋势,到2023年我国起动用铅酸蓄电池出口量为6120万个,同比增长26.5%;出口额为10.24亿美元,同比增长10.8%。

2024年05月08日
轴行业:澳大利亚储量最高 企业方面哈萨克斯坦原子能产量最高

轴行业:澳大利亚储量最高 企业方面哈萨克斯坦原子能产量最高

铀是放射性金属元素,广泛存在于地壳和海水中。从储量来看,轴储量最多的地区为澳大利亚,占比为32%;其次是哈萨克斯坦,储量占比为15%;第三是加拿大,储量占比为11%,我国轴储量较少,占比只有4%。

2024年05月07日
我国磁性材料行业产量逐年增长 电动机、消费电子及交通为三大主要应用领域

我国磁性材料行业产量逐年增长 电动机、消费电子及交通为三大主要应用领域

从产量来看,我国磁性材料产量为增长趋势。数据显示,在2022年我国磁性材料产量为182.1万吨,同比增长7%;需求量为200.7万吨,同比增长6.8%。

2024年05月06日
锰行业:国内以广西省储量最高 电解锰中宁夏天元锰业产能最高

锰行业:国内以广西省储量最高 电解锰中宁夏天元锰业产能最高

锰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金属元素,从2022全球储量分布来看,分布最多地区为南非,储量为6.4亿吨,占比为37.6%;其次是中国,储量为2.8亿吨,占比为16.5%;第三是澳大利亚和巴西,储量均为2.7亿吨,占比均为15.9%。

2024年04月30日
钾盐行业:全球加拿大储量及产量最高 占比均超30%

钾盐行业:全球加拿大储量及产量最高 占比均超30%

锂盐在农业、工业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全球钾盐主要分布在加拿大、白俄罗斯、俄罗斯等地区。数据显示,钾盐储量最高的加拿大,储量约为11万吨,占比为30.6%;其次是白俄罗斯,储量约为7.5亿吨,占比为20.8%;第三是俄罗斯,储量约为6.5亿吨,占比为18.1%,而我国钾盐储量约为1.8亿吨,占比为5.0%。

2024年04月28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