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未来我国新能源发展建议

  1.新能源的开发不能一哄而起

  全球的能源利用已经经历了两次大转换:从烧薪柴、秸秆到烧煤炭,从烧煤炭到烧石油、天然气,现在是第三次能源大转换,要从烧石油、天然气到具有低碳性质的可再生能源的能源体系。能源转换过程是缓慢的,第一次能源大转换前后经历了200余年,第二次能源大转换使石油、天然气在商品能源中的比重达到50%用了100年。虽然可以预期,在不远的将来,新能源会有一个大的发展,但第三次能源大转换比起前两次要艰难得多,目前前景仍然模糊。除了技术上的原因外,恐怕还有类似“由奢返俭难”等众多难以克服的困难和社会问题,因此世界能源结构转变到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很可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于第三次能源大转换,新能源只是在利用过程中具有低碳的优势,大多数新能源属于间歇性、分散性能源,其不稳定性是显而易见的。即使在最近几年化石能源价格暴涨以后,可再生能源仍然不具备市场竞争力。

  因此新能源的开发不可操之过急,一哄而起。但据报道,2008年我国新增风力发电机组5030台,累计装机容量已超过1200×104kW,而当年的风力发电量仅128×108kW•h。这意味着我国风电平均每千瓦装机容量1年只工作1000h,电费收入才几百元,这个使用效率实在太低,连投资都收不回来,更不要说人工、维护等成本。目前国内已经有18个省市提出了打造新能源基地,或者把新能源当作支柱产业来发展,另外,有近百个城市把太阳能、风能作为城市的支柱产业,这种一窝蜂似的发展,不但浪费,也势必影响整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010-2012年太阳能电池行业市场调研及前景分析报告

  2.新能源开发竞争的关键是技术创新和成本的不断降低

  对一个前景看好,但技术还有待、突破的行业,国家和企业应当把有限的资金更多地投入到研发上。新能源的研发也需要市场竞争,从而选择出更科学的技术路径、成本更低的产品。对于企业来说,竞争的关键是技术创新和成本的不断降低,而不是看谁能获得政府的优惠政策和补贴。新能源行业目前竞争力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对新能源的开发抱有了太多美好的期望,甚至是“永动机”式的幻想,并且将新能源开发所面临的复杂技术看得过于简单,认为只要有资金支持,技术的突破是可以实现的。实际上科学是相对的,技术也不是万能的,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而且两个刃往往是朝向一个方向的,它既带来了社会财富,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甚至于技术陷阱。因此,在开发利用新能源技术时,一定要做到趋利避害。

  3.重视生物质能的开发和利用

  原油价格的上涨,曾使得以玉米等粮食为原料的生物燃料红火一时,结果是造成了一轮以粮食价格飞涨为源头的全球通涨。而纤维素乙醇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其标志是成本已经下降了数倍,从而使纤维素乙醇技术越来越具有竞争力。

  纤维素乙醇是第二代生物燃料,以农作物秸秆、林业加工废料、甘蔗渣等为原料。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研究成果表明,每加仑纤维素乙醇所产生的能量是其生产过程中所消耗能量的7.7倍,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多可降低96%。由于在环境友好性、能效较高等方面的优势,生物能源被视为唯一可以大规模替代汽油和柴油的可再生能源,公众和各国政府对生物燃料的关注日渐升温。中国目前的粮食产量大约是5×108t,生产粮食的地上茎秆和地下根茎大约也各有5×108t,还有地上的林、草都含有纤维素,量是很大的。对于我国来说,用粮食生产燃料不符合国情,而用茎秆、根茎、枝杈和农产品加工废料等生产纤维素乙醇则应提倡和推广。虽然发展纤维素乙醇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节能、环保、低碳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原料集散的耗能、二次污染等,但纤维素乙醇技术的突破是可以预期的,相关问题的解决也相对容易。

  国外已经将禾本科多年生高大的丛生草本植物如芦竹、象草、柳枝稷、草芦等作为重要的能源植物(Energy Source plant)进行开发利用,并称为能源草。这些植物都具有生长快、产量高、光合作用效率高、热值高等特点。例如,1亩柳枝稷1年的干草产量为1.2t,而1亩象草1年可生产出3.6t干草。能源草的根系发达,对炎热、寒冷、干旱、盐碱等环境都有较强的适应性。此外,能源草燃烧时放出的二氧化碳与它生长过程中吸收的二氧化碳大致相当,不会像燃烧传统化石燃料那样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急剧上升。虽然能源草也可能产生甲烷和一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但通过改进燃烧技术,还是可以控制这些温室气体的排放的。因此,借鉴国外利用生物质能的经验,加强生物质能的开发和利用应当是正确的选择。

  在化石燃料出现之前,人类社会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主要利用的能源就是生物质能(如薪柴等),只不过是由于科技手段落后,能源的利用效率非常低下。而当今是用现代科技手段改造传统能源的利用方式,一定意义上是回归自然和传统,但不是重复,因此它的实际意义是巨大的。

  综上所述,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我们不应仅仅看到新能源利用过程的低碳和环保,更应关注开发制造过程的高能耗、高成本以及技术的不成熟。要全面看待新能源开发利用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加强研发、稳步推进,避免浪费,对不同种类新能源的发展规划要结合国情做出科学合理的选择。

  另外,要特别注意对常规能源的节约,节能被称为“第五能源”。无论是在生产领域还是在日常生活中,节能的潜力都是非常大的。每节约1kW•h的电,就相当于节约了0.4kg标煤和4L净水,同时减少了0.272kg碳粉尘、0.997kg二氧化碳、0.03kg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排放,可见节能的巨大潜力。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应用核物理学家杜祥琬所说,有一种“巨大、廉价、优质的绿色能源”,这就是“节约能源”的行动本身。

  我们不能一方面耗费大量非再生能源去开发新能源,而另一方面又在大量的挥霍和浪费能源。目前强调生产领域的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比较多,当然这也是节能的题中应有之义,而对于生活领域的大量消费行为所造成的资源浪费却关注不够,对两者之间的联动效应也认识不足。实际上,生活和生产领域所期望达到的节能减排目标是一致的、联动的、相互影响的。对大量消费行为熟视无睹,节能减排的目标是达不到的,无论今后能源结构如何变化发展,节能都应当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制氢行业:化石能源制氢仍占氢气供应主导地位 绿氢成新增长点

我国制氢行业:化石能源制氢仍占氢气供应主导地位 绿氢成新增长点

从中游来看,产量方面,随着全球能源转型的加速推进以及我国“双碳”战略的深入实施,各领域对清洁能源的需求呈爆发式增长。我国氢能产业迎来发展机遇,氢气产量持续攀升。2024年我国氢气产量约3650万吨,同比增长约3.5%。

2025年07月03日
我国成为全球钼生产大国 近两年行业产量持续回升 钼产品进口额则快速增长

我国成为全球钼生产大国 近两年行业产量持续回升 钼产品进口额则快速增长

我国是全球钼主要生产国之一,从产量情况来看,2021年之后我国钼产量持续增长,到2023年我国钼产量约为11万吨,同比增长3.8%,在全球总产量占比达到了42.3%。

2025年07月03日
铟行业:中国产能及产量占据全球半壁江山 ITO靶材为主要应用领域

铟行业:中国产能及产量占据全球半壁江山 ITO靶材为主要应用领域

从产能分布情况来看,在2024年全球铟产能最高的为中国,占比约为63%;其次为韩国,产能约为18%;第三为加拿大、法国、日本,产能约为4%。

2025年07月01日
天然铀行业:澳大利亚储量最高 哈萨克斯坦开采成本最低

天然铀行业:澳大利亚储量最高 哈萨克斯坦开采成本最低

具体来看,截至2023年全球铀资源储量最高的为澳大利亚,储量为167万吨,其次为哈萨克斯坦,储量为81万吨;第三为加拿大,储量为58万吨。

2025年07月01日
复合材料行业:航空航天、风力发电为主要应用领域 2025年相关投融资金额创新高

复合材料行业:航空航天、风力发电为主要应用领域 2025年相关投融资金额创新高

从行业投融资情况来看,2019年之后我国复合材料投融资事件持续增长,到2024年我国复合材料行业发生78起投融资事件,投融资金额为42.79亿元;2025年1-6月26日发生48起投融资事件,投融资金额为111.78亿元,投融资金额达到了近些年顶峰。

2025年06月30日
我国石墨电极行业消耗量稳步增长 电弧炉炼钢为市场需求主要来源

我国石墨电极行业消耗量稳步增长 电弧炉炼钢为市场需求主要来源

从产量来看,随着钢铁、电解铝、工业硅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石墨电极产量不断增加。2024年我国石墨电极产量达88.1万吨,同比增长1.26%。

2025年06月30日
我国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回收量激增 企业加速产能布局

我国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回收量激增 企业加速产能布局

从回收量来看,2019-2024年,我国动力电池回收量呈增长走势。2024年我国动力电池回收量约为38.6万吨,同比增长19.14%。

2025年06月24日
我国已成为全球磷矿石生产大国 今两年国内市场需求提速增长

我国已成为全球磷矿石生产大国 今两年国内市场需求提速增长

从产量来看,2020之后我国磷矿石产量持续增长,到2024年我国磷矿石产量为11352.8万吨,同比增长7.0%;2025年1-5月我国磷矿石产量为4731.2万吨,同比增长14.4%。

2025年06月23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