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易最初是联合国为应对气候变化、减少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排放而设计的一种新型的国际贸易机制。包括联合履约(JI)、排放权贸易(ET)和清洁发展机制(CDM)三种减排机制。近年来越来越多国家开始建立碳交易市场,2013 年,美国启动碳交易市场,我国启动碳交易试点;2014 年,澳大利亚启动碳交易市场;2015 年,韩国碳交易市场正式运行。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8-2023年中国碳交易行业市场现状规模分析及投资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2014 年,全球碳市场的交易总量约为 91.1 亿吨,交易总额约为 505.2 亿欧元,交易总量较 2013 年的 104.2 亿吨下降了 10.5%,但其交易总额同比上升了约 26.36%。当前全球最大的碳市场在欧盟,2015 年,全球 80%左右的碳交易都发生在欧盟碳市场。我国于 2013 年确定 7 个碳交易试点,进入碳交易元年。
2014 年发改委颁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2016 年 1 月发改委发布《关于切实做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重点工作的通知》; 4 月中国正式签署《巴黎协定》。
我国计划在 2017 年启动国家层面的碳交易市场,为节能减排提供市场机制支持。同国外碳交易市场相类似,我国目前的碳交易市场也分为两部分,即强制性的配额交易及以自愿性的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交易,其中以配额交易为主。
目前中国有 7 个区域性碳市场试点,布局在地理位置和经济水平差异较大的内地和沿海区域,到 2015 年底涵盖了超过 2000 家企业,年发放配额总量达到 12 亿吨。截至 2016 年 3 月 9 日,七个试点碳市场的碳配额累计交易量约为4,854 万吨,成交额达 13.8 亿元人民币,其中,湖北交易最为活跃,市场份额居全国首位。
明年中国碳交易市场将全面开启,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航空八大重点行业被纳入到碳排放权交易的范围。排放量将达 20-30 亿吨,成为全球最大的碳市场。碳市场启动初期价格可能为现在试点市场的平均水平(约 30 元/吨),现货交易量大约为 12 到 80 亿元/年。未来随着碳期货等多元产品纳入,预计交易额规模可能增加到 600 亿到 4000 亿元。随着碳交易市场的启动,清洁能源、清洁生产、节能环保类企业将直接受益。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