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政策利好 我国纳米材料行业应用范围加深 未来市场规模将达千亿级别

         纳米材料与传统尺寸材料相比,粒径极小,具有优异的光、电、磁、热、力学和机械等性能,稳定生产难度较高。根据材料三维尺寸中符合纳米尺寸范围的维数,可将纳米材料分为零维纳米材料、一维纳米材料、二维纳米材料三类,代表性材料包括铂纳米颗粒、碳纳米管、硅纳米线、石墨烯、二硫化钼等。

纳米材料分类

分类

分类标准

常见形态

代表性材料

零维纳米材料

三维尺寸均符合纳米尺寸标准

纳米颗粒

金纳米颗粒、铂纳米颗粒

一维纳米材料

二维尺寸符合纳米尺寸标准

纳米管、纳米线/纳米纤维

碳纳米管、硅纳米线、碳纳米纤维

二维纳米材料

一维尺寸符合纳米尺寸标准

纳米薄膜

石墨烯、二硫化钼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国内纳米材料行业起步于1991年,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以及市场推广,已有多种纳米材料实现商业化量产应用,包括碳纳米管导电浆料、纳米钛酸钡粉体、纳米碳混悬液、石墨烯导热膜、量子点光转换膜等,在电子产品制造及医疗领域有着广泛应用,未来随着相关技术的成熟,纳米材料市场应用也将进一步加深,发展前景向好。

中国主要应用级纳米材料

碳纳米管导电浆料(导电液)

纳米钛酸钡粉体

纳米碳混悬液

石墨烯导热膜

量子点光转换膜

主要化学元素

碳元素

钛元素、钡元素

碳元素

碳元素

硒元素与镉元素、磷元素铟元素

应用领域

锂电池

电子产品元器件

医疗标记

电子产品组件

显示产品

市场现状

动力锂电池的主流导电剂之一,预计占有率将继续提高

MLCC的主要生产原料

目前唯一获得CFDA批准淋巴示踪剂

手机散热解决方案的主流材料

应用于LCD(液晶)显示器市场的渗透率持续提高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得益于生产技术的提升和下游需求的拉动,我国纳米材料行业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纳米材料行业市场规模为791.0亿元,2019年约为895.6亿元,2020年预计其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元,达到1068.4亿元。

2014-2023年中国纳米材料行业市场规模及预测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一直以来,我国将纳米材料作为新型材料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出台一系列利好政策陆续出台,推动纳米技术的产业化进程,行业发展环境良好。

中国纳米材料行业相关政策

时间

政策名称

主要内容

2006.02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2006年至2020年的全国科技发展纲领性文件,其中提出在纳米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发展纳米材料与器件

2012.05

《纳米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十二五”专项规划》

将纳米研究确立为国家重大科学研究方向,通过项层设计、统一协调的方式推进了纳米技术的产业化进程。

2016.06

《新材料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规划中将对新材料10个重点领域,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175项国防军工187项,共计263项新材料产品进行支持。同时,以企业为创新主体,建立若干创新平台,如动力电池、集成电路产业等。

2016.07

《“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

提出将纳米材科技术作为重点先进功能材科技术发展,重点突破纳米材料宏量制备的关键技术。

2016.11

“十三五”国家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突破石墨烯产业化应用技术,拓展纳米材料在光电子、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应用范围,开发智能材料、仿生材料、超材料、低成本增材制造材料和新型超导材料,加大空天、深海、深地等极端环境所需材料研发力度,形成一批具有广泛带动性的创新成果。

2016.12

《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

提出将纳米材料作为前沿新材科布局;专门布置了提升纳米材料规模化制水平扩大粉体纳米材料在涂料及建领域应用的任务

2017.01

《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

规划强调协同上下游产业链共同拓展高性能纤维、生物基纤维、产业用专用纤维,以及石墨烯、碳纳米管等功能新材料的应用。

2017.04

《“十三五”材料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

提出着力解决纳米材料产业面临的共性问题,优化核心纳米材料的生产工艺。

2018.04

《关于印发国家新材料产业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方案的通知》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中国制造2025”重点发展领城之一新材料具有品种门类众多、生产和用户企业数量大、地区分布广泛、产业上下游供需关系复杂等特点。经过多年快速发展,新材料产业已积累沉淀了海量资源,但各类资源分布于不同主体,信息封闭不对称,资源闲置浪费,交易流通困难价值难以被有效挖掘利用,资源共享不畅问题亟待解决。建设国家新材料产业资源共享平台(以下简称资源共享平台),有助于加快产业资源交流互通,适应政府部门信息化管理需要,提升行业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为新材料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019.03

2019年政府工作

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综合应用;培育新-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壮大数字经济。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展望前景,纳米材料的高导电性、高导热性等性能优势,在现有应用领域持续渗透,未来或将挑战传统材料的市场地位,量子点显示器作为纳米材料中的重要细分市场,性价比优秀,第二代技术应用在望,另外纳米抗菌材料的市场应用表现也值得期待。

中国纳米材料行业市场趋势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CT)

         相关行业分析报告参考《2020年中国纳米材料市场调研报告-行业现状与发展潜力评估》。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智能投影行业:近三年销售规模持续下降 1000元以下价格销量占比超50%

我国智能投影行业:近三年销售规模持续下降 1000元以下价格销量占比超50%

从销量来看,2019年到2024年我国智能投影销量为先增后降再增趋势,到2024年我国智能投影市场(不含激光电视)销量约为604.2万台,2019年到2024年CAGR约为13.71%

2025年09月05日
钛矿行业:中国钛矿产量全球占比最高 但国内进口量及金额仍远高于出口量及金额

钛矿行业:中国钛矿产量全球占比最高 但国内进口量及金额仍远高于出口量及金额

从产量来看,2020年到2024年我国钛矿产量为先增后降趋势,到2024年我国钛矿产量为304.4万吨,同比下降6.3%。

2025年09月05日
我国煤油行业:近三年产量较高速度增长 广东产量领先 出口市场向好

我国煤油行业:近三年产量较高速度增长 广东产量领先 出口市场向好

从产量来看,2020年到2024年我国煤油产量为先降后增趋势,到2024年我国煤油产量为5565.7万吨,同比增长12.0%;2025年1-7月我国煤油产量为3375.6万吨,同比增长2.3%。

2025年09月02日
我国LCP薄膜行业供需及市场规模稳增 通信及电子电器领域为最大应用领域

我国LCP薄膜行业供需及市场规模稳增 通信及电子电器领域为最大应用领域

细分应用市场来看,我国LCP薄膜行业市场中通信及电子电器领域需求规模为29.82亿元,占比79.52%;军工及航空航天领域需求规模为4.87亿元,占比12.99%;医疗器械及其他领域需求为2.81亿元,占比7.49%。

2025年08月29日
我国电化学储能行业:装机量持续增长 锂离子电池为最主流项目

我国电化学储能行业:装机量持续增长 锂离子电池为最主流项目

从装机量来看,2020年到2024年我国我国电化学储能累计装机量持续增长,到2024年我国电化学储能累计装机量约为27554MW/56216MWh。

2025年08月29日
我国三元锂电池行业:2020-2024年产量、销量复合增长率均超50% 且销量增速高于产量

我国三元锂电池行业:2020-2024年产量、销量复合增长率均超50% 且销量增速高于产量

从销量来看,2020年到2024年我国三元锂电池销量持续增长,到2024年我国三元锂电池销量为263.9 GWh,年复合增长率为65.98%;2025年1-4月我国三元锂电池销量为82.2GWh,同比增长8.5%。对比产量增速来看,销量增速明显高于产量增速。

2025年08月20日
我国光伏行业:装机规模稳居全球首位 累计装机容量保持高速增长

我国光伏行业:装机规模稳居全球首位 累计装机容量保持高速增长

我国以光伏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发展成效显著,装机规模稳居全球首位,发电量占比稳步提升。近六年我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保持增长。2025年1-6月我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110003万千瓦,同比增长54.2%,超2024年全年。

2025年08月18日
我国负极材料行业:2025年上半年出货量同比增长约37% 人造石墨为最大细分市场

我国负极材料行业:2025年上半年出货量同比增长约37% 人造石墨为最大细分市场

出货量来看,受益于国内外新能源汽车等终端市场增长拉动,我国锂电池相关行业发展快速,负极材料市场需求增大。近三年我国负极材料出货量持续增长。2025年1-6月我国负极材料出货量129万吨,同比增长37%。

2025年08月16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