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天然气需求疲软 未来5年LNG市场将处于过剩状态

       导读:随着日韩等消费大国需求萎缩,同时LNG(液化天然气)出口终端集中建设,全球LNG市场已显供应过剩。在10月底召开的中国石油市场发展新趋势座谈会上,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天然气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王海博表示,由于全球天然气需求疲软,未来5年LNG市场都将处于过剩状态。

       随着日韩等消费大国需求萎缩,同时LNG(液化天然气)出口终端集中建设,全球LNG市场已显供应过剩。在10月底召开的中国石油市场发展新趋势座谈会上,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天然气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王海博表示,由于全球天然气需求疲软,未来5年LNG市场都将处于过剩状态。

       主战场萎缩 ——亚洲需求不振

       据王海博介绍,2014年全球LNG贸易量约为2.41亿吨,有19个LNG出口国(地区)和29个LNG进口国(地区)。全球LNG进口和消费以亚太地区为主,市场份额超过70%。当前五大LNG进口国(地区)均来自亚洲:日本、韩国、中国、印度和中国台湾。

       日本是全球最大的LNG进口国。2011年福岛核事故后,日本关停了全部48座核反应堆,并在短时间内大量增加LNG进口以保障能源供应,由此推高了亚洲LNG价格,也使得LNG出口商纷纷瞄准亚洲市场。

       然而,随着日本核电的陆续重启,未来日本天然气需求将呈下降趋势。事实上早在2005年日本能源消费总量就已达到峰值,2014年能源消费总量较2005年减少14%,天然气消费量也较2013年出现下降。IEEJ(日本电气工程师协会)预测,基准情景下日本天然气需求将从2012年的1.05亿吨标准油降至2020年的0.93亿吨标准油。IEA(国际能源署)预测日本天然气需求将从2012年的1270亿立方米降至2020年的990亿立方米。

       韩国天然气需求在2013年达到525亿立方米的高位,2014年降至478亿立方米。其需求回落也与核电的发展有关,当年核电同比增速12.7%,而韩国还计划在2029年前新增12座核反应堆。KEEI(韩国能源经济研究院)预测,2015年韩国LNG需求将再度下降,降幅3.5%。根据韩国贸易工业能源部制定的《天然气长期供需计划》,2020年LNG进口需求将由目前的近4000万吨降至3400万吨左右。

       当前中国天然气需求仍处于增长阶段,但增速明显放缓。2000~2013年中国天然气消费年均增速16.1%,2014年增速大幅降至8.6%,今年1~9月进一步降至2.5%。业内人士指出,中国天然气需求的增长也将更多地依靠本地生产及签订的管输合同来满足。

       亮点难觅——全球消费疲软

       2014年全球天然气消费量约为3.39万亿立方米。美国、俄罗斯消费量遥遥领先,占比分别为22%和12%,且自给率较高;中国位居第三,消费量占全球的5.5%,对外依存度接近30%。目前本地消费和管道气贸易分别占全球天然气消费总量的69%和21%,LNG贸易占比仅10%。

       从全球来看,天然气需求并没有什么新的增长亮点。

       近几年欧盟天然气消费已从峰值回落。欧盟天然气消费在2010年达到5020亿立方米峰值,2014年降至3869亿立方米。IEA预测欧盟天然气消费量到2020年将增至4910亿立方米,但仍未及2010年的峰值。

       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的预测,美国天然气需求将从2013年的26.16万亿立方英尺小幅降至2020年的26.14万亿立方英尺,2030年回升至28.08万亿立方英尺。

 

       供应过剩 ——LNG设施密集建设

       在美国墨西哥湾、澳大利亚、非洲东部、俄罗斯,各大出口商竞相建造LNG出口终端,导致天然气供应量大大增加。据国际燃气联盟的报告,2014年年底,全球天然气液化能力达3.01亿吨/年,并且仍有1.28亿吨/年正在建设中,这意味着全球LNG出口能力将在未来几年提高40%以上。

 

       截至今年3月,美国已有4个LNG出口项目开工,其中切尼尔能源公司的Sabine Pass项目最早2015年底就可建成投用。4个项目合计设计产能5750万吨/年,在建产能4410万吨/年。

       今年9月,澳大利亚桑托斯公司投资160亿美元的格拉德斯通液化天然气出口项目投产。加上2016~2017年可能投产的项目,澳大利亚2020年前新增产能近6000万吨/年,相当于目前全球LNG贸易量的1/4。澳大利亚有望超过卡塔尔成为全球第一大LNG出口国。此外,俄罗斯Yamal LNG项目计划2019年投产,设计产能1650万吨/年;加拿大也正在规划建设LNG项目。

       花旗银行分析指出,若所有计划建造的LNG出口终端投产,到2025年供给量可能会超过需求的三分之一。

       同时,全球LNG接收站能力也严重过剩。2014年全球LNG接收站总能力7.24亿吨/年,是贸易量的3倍。多数国家接收站利用率处于较低水平。

       “由于欧洲需求下降、美国开始出口,日本、韩国需求也将随着核电的发展而下降,未来5年全球LNG市场都将处于过剩状态。”王海博说。

       相关分析报告:中国天然气产业深度调研及未来五年发展商机研究报告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化工新材料行业产量及消费量逐年增长 自给率提升至72%

我国化工新材料行业产量及消费量逐年增长 自给率提升至72%

化工新材料的研究和应用范围比较广泛,包括合成树脂、粘合剂、高分子材料、生物材料、涂料和颜料、高效催化剂、抗蚀性材料等多个领域。从产品类别来看,化工新材料主要包括新领域的高端化工产品、传统化工材料的高端品种和二次加工后生产的高性能材料三大类。

2024年07月01日
我国加氢站数量逐年增长 已位居全球第一 综合能源站类型占比最高

我国加氢站数量逐年增长 已位居全球第一 综合能源站类型占比最高

近些来我国加氢站建设加快,数量快速增长。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累计建成加氢站407座,较2022年年底增长了31.29%。截至2024年3月,加氢站累计建成数量达到430座,位居全球第一。

2024年06月22日
我国新能源行业:发电装机容量、消费量均逐年上升 光伏发电占比最大

我国新能源行业:发电装机容量、消费量均逐年上升 光伏发电占比最大

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一般指在新技术基础上,可系统地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包含了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一般地说,常规能源是指技术上比较成熟且已被大规模利用的能源,而新能源则通常是指尚未大规模利用、正在积极研究开发的能源。新能源主要包括水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

2024年06月20日
固态电池行业:各企业技术突破消息不断 市场商业化进程有望加速

固态电池行业:各企业技术突破消息不断 市场商业化进程有望加速

固态电池产业链上游为基础材料及设备,包括原材料矿产、电芯材料和生产设备;中游为电池包加工制备,包括电池封装、电池管理系统等;下游为应用领域,包括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储能、eVTOL等,除了新能源汽车外,eVTOL产业是固态电池发展很重要的一个新增驱动力。

2024年06月06日
我国3D打印材料市场即将突破百亿规模 行业发展得到相关政策高度关注

我国3D打印材料市场即将突破百亿规模 行业发展得到相关政策高度关注

3D打印材料是指用于3D打印技术中的原材料,也是实现3D打印的关键要素之一。随着3D打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3D打印材料的种类也日益丰富和多样化。目前常见的3D打印材料主要包括塑料、金属、陶瓷和生物材料等。

2024年06月05日
储能电池行业:中国储能电池出货量全球占比超80% 其中宁德时代产量排名第一

储能电池行业:中国储能电池出货量全球占比超80% 其中宁德时代产量排名第一

储能电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储能技术,可以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近些年储能电池产量增长。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储能电池产量为224.2Wh,同比增长41.2%;我国储能电池产量185GWh,占全球出货量的82.5%。

2024年06月04日
我国铝土矿行业高度依赖2023年进口规模创历史新高 同比增长12.9%

我国铝土矿行业高度依赖2023年进口规模创历史新高 同比增长12.9%

我国铝土矿进口依赖较大,数据显示,从2021年到2023年我国铝土矿进口规模一直为增长趋势,到2023年我国铝土矿进口规模为14138万吨,同比增长12.9%,创历史新高。其中从几内亚进口最多,为9913万吨,同比增长增长40.9%,其次是澳大利亚,进口3456万吨;第三是印尼,进口183万吨,同比下降90.4%。

2024年05月29日
我国镍氢电池行业:2023年出口数量及金额下降 美国为主要出口目的地

我国镍氢电池行业:2023年出口数量及金额下降 美国为主要出口目的地

从出口情况来看,在2021年到2023年我国镍氢蓄电池出口数量为下降趋势,到2023年官网我国镍氢蓄电池出口数量为3.45亿个,同比减少7.8%。出口金额方面,2022年我国镍氢蓄电池出口金额达到顶峰,2023年出口金额下降,出口金额为3.5亿美元,同比减少34.6%。

2024年05月28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