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7年我国天然气行业消费的增长因素及天然气发电成本变化分析(图)

        根据《中国天然气发展报告 2017》显示,2016 年中国城镇燃气和天然气发电量增长明显,分别从 2015 年的 628 亿立方米,284 亿立方米增长至 2016 年的 729 亿立方米和 366 亿立方米。而工业燃料消费量和化工用气则略有下降。 

 
图:2016 年城镇燃气和天然气发电量增长明显 

        十三五末期天然气在我国一次能源中的消费占比要从 6.4%提升至 10%。各省已经制定相关天然气消费比例计划,其中河北省,山东省作为燃煤污染比较严重,煤改气推进力度较大的区域 2020 年天然气消费量目标相比 2015 年提升幅度较大。 

 
图:各省提升 2020 年天然气消费总量目标 

        我国上半年天然气消费的增长来自于环保整治下煤改气工程的推进,LNG 重卡产销量的增长等多方面的因素。 

        煤改气工程带动天然气消费量增长,短期驱动因素是居民煤改气的推进,长期驱动因素是工业燃煤锅炉的替代从煤改气的情况来看,短期煤改气工程的推进来自于环保整治下的居民煤改气的推进;从长期来看,由于我国总用气量的 70%-80%来自于非居民用气量,工业燃煤锅炉的替代会是促进煤改气工程推进的主要驱动力。 

        居民煤改气:2017 年 3 月,发改委,财政部,环保部,能源局以及 6 大相关省市政府印发《京津冀及周边地区 2017 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全面推进北方冬季取暖工作,并且将首批实施范围划定为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及周边 26 个城市,称为“2+26”城市。同时,2017 年 5 月,相关配套文件出台《关于开展中央财政支持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试点工作的通知》中提出将“2+26”城市纳入时点范围,并且每年财政补贴资金约 158 亿元,通过一次性补贴来加速煤改气进程。2017 年 10 月底前,要求北京,天津,廊坊,保定市必须在 2017 年 10 月底前完成:“禁煤区”建设任务,并进一步扩大实施范围,实现冬季清洁取暖。 

        根据金融研究中心的测算,预计 2017 年“2+26”城市禁煤区建设任务将导致相关城市新增煤改气用户约 276 万户,2017 年新增民用天然气用气量约 36 亿立方米。 

 
图:京津冀及周边城市制定禁煤区计划 

        参考中国报告网发布《2018-2023年中国天然气发电行业运营现状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图:2017 年上半年 LNG 进口高增速,首次超过管道气进口 

        工业煤改气方面:长期来看,由于非居民用气量占到总消费气量的大部分,因此将是推动煤改气的主要驱动力。《天然气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目标,十三五期间天然气替代燃煤锅炉 18.9 万蒸吨。同时《京津冀及周边地区 2017 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中也提出将淘汰小燃煤锅炉作为大气污染治理的重要举措。 
 
        从消耗的气量来计算,考虑到动力煤热值为 5500Kcal/Kg 左右,天然气的热值为 8684kcal/ m3,已知每吨蒸汽耗煤为 0.2 吨,则相当于耗气 80Nm3。假定,锅炉全年生产 2000 小时,则工业煤改气使得十三五期间新增天然气用气量约 302.4 亿立方米。 

        LNG重卡销量上半年大幅增长带动天然气消费增长 

        根据 LNG 行业信息显示,除了天然气的经济性优势外,2017 年北方部分港口禁止燃油货车进港,同时国家考虑制定禁售燃油车时间表的政策刺激下,LNG 重卡的产量大幅度增长。2017 年 1-8 月份 LNG 重卡累计产量为 5.47 万台;2015 年,2016 年全年重卡产量分别为 1.27 万台及 1.96 万台。LNG 重卡百车公里的平均气耗 50 立方米,每车平均年行驶里程为 10 万公里至 12 万公里计算,每辆 LNG 重卡年天然气消费量为5-6 万立方米。 

 
图:LNG 重卡销量高增长 

 
图:2017 年上半年 LNG 进口高增速,首次超过管道气进口 

        天然气发电促进天然气消费量增长,未来天然气发电成本呈下降趋势 

        到“十三五”的末期气电装机比例需达到 4.7%;其中分布式机组所占比例将大幅提高。而天然气发电的天然气总消耗量和天然气发电的装机规模,耗气量,运行工作时间都比较相关。根据标准天然气的计算,LCOE(平准化度电成本)气电的价格在 0.57 元~1.16 元不等,远高于水电的 0.2 元及煤电的 0.35 元。国家为鼓励清洁能源发展,各地方政府在天然气分布式发电以及城镇燃气(煤改气)领域出台了大量政策来补贴相关产业投资,鼓励消费。目前燃气成本占到了天然气发电总成本的 70%,天然气发电的发展主要依靠政府补贴,高成本是气电发展的主要瓶颈。但是考虑到未来 LNG 进口比例的增加以及长期天然气价格的下行,天然气发电的成本呈下降趋势,未来天然气发电发展将加速。 

 
图:2017 年上半年 LNG 进口高增速,首次超过管道气进口 

 
图: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补贴政策是天然气发电的主要驱动力 

资料来源:中国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ZQ)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化工新材料行业产量及消费量逐年增长 自给率提升至72%

我国化工新材料行业产量及消费量逐年增长 自给率提升至72%

化工新材料的研究和应用范围比较广泛,包括合成树脂、粘合剂、高分子材料、生物材料、涂料和颜料、高效催化剂、抗蚀性材料等多个领域。从产品类别来看,化工新材料主要包括新领域的高端化工产品、传统化工材料的高端品种和二次加工后生产的高性能材料三大类。

2024年07月01日
我国加氢站数量逐年增长 已位居全球第一 综合能源站类型占比最高

我国加氢站数量逐年增长 已位居全球第一 综合能源站类型占比最高

近些来我国加氢站建设加快,数量快速增长。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累计建成加氢站407座,较2022年年底增长了31.29%。截至2024年3月,加氢站累计建成数量达到430座,位居全球第一。

2024年06月22日
我国新能源行业:发电装机容量、消费量均逐年上升 光伏发电占比最大

我国新能源行业:发电装机容量、消费量均逐年上升 光伏发电占比最大

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一般指在新技术基础上,可系统地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包含了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一般地说,常规能源是指技术上比较成熟且已被大规模利用的能源,而新能源则通常是指尚未大规模利用、正在积极研究开发的能源。新能源主要包括水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

2024年06月20日
固态电池行业:各企业技术突破消息不断 市场商业化进程有望加速

固态电池行业:各企业技术突破消息不断 市场商业化进程有望加速

固态电池产业链上游为基础材料及设备,包括原材料矿产、电芯材料和生产设备;中游为电池包加工制备,包括电池封装、电池管理系统等;下游为应用领域,包括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储能、eVTOL等,除了新能源汽车外,eVTOL产业是固态电池发展很重要的一个新增驱动力。

2024年06月06日
我国3D打印材料市场即将突破百亿规模 行业发展得到相关政策高度关注

我国3D打印材料市场即将突破百亿规模 行业发展得到相关政策高度关注

3D打印材料是指用于3D打印技术中的原材料,也是实现3D打印的关键要素之一。随着3D打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3D打印材料的种类也日益丰富和多样化。目前常见的3D打印材料主要包括塑料、金属、陶瓷和生物材料等。

2024年06月05日
储能电池行业:中国储能电池出货量全球占比超80% 其中宁德时代产量排名第一

储能电池行业:中国储能电池出货量全球占比超80% 其中宁德时代产量排名第一

储能电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储能技术,可以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近些年储能电池产量增长。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储能电池产量为224.2Wh,同比增长41.2%;我国储能电池产量185GWh,占全球出货量的82.5%。

2024年06月04日
我国铝土矿行业高度依赖2023年进口规模创历史新高 同比增长12.9%

我国铝土矿行业高度依赖2023年进口规模创历史新高 同比增长12.9%

我国铝土矿进口依赖较大,数据显示,从2021年到2023年我国铝土矿进口规模一直为增长趋势,到2023年我国铝土矿进口规模为14138万吨,同比增长12.9%,创历史新高。其中从几内亚进口最多,为9913万吨,同比增长增长40.9%,其次是澳大利亚,进口3456万吨;第三是印尼,进口183万吨,同比下降90.4%。

2024年05月29日
我国镍氢电池行业:2023年出口数量及金额下降 美国为主要出口目的地

我国镍氢电池行业:2023年出口数量及金额下降 美国为主要出口目的地

从出口情况来看,在2021年到2023年我国镍氢蓄电池出口数量为下降趋势,到2023年官网我国镍氢蓄电池出口数量为3.45亿个,同比减少7.8%。出口金额方面,2022年我国镍氢蓄电池出口金额达到顶峰,2023年出口金额下降,出口金额为3.5亿美元,同比减少34.6%。

2024年05月28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