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8年中国电池行业负极材料成本与价格走势 负极材料加工成本不透明 且产品有一定差异化(图)

        石墨化为成本大头:人造负极材料是将初级石墨、焦类、沥青等经过石墨化、粉碎、造粒、碳化等 工艺形成,其中核心环节为造粒和粉碎,石墨颗粒大小直接影响其性能;而石墨化环节占据成本 40%-50%(2.5万/吨左右),一般负极厂商将这个环节外包或仅有部分产能,2017年由于环保因 素石墨化产能紧缺,也导致原材料针状焦及石墨化加工环节成本提升,因此17年7月人造负极材料 涨价10-20%以覆盖成本增长。
        
        负极材料毛利率水平30%以上,18年预计可维持:贝特瑞、杉杉、紫宸、星城石墨等厂商负极毛 利率均在30%以上,主要负极材料加工成本不透明,且产品有一定差异化,预计18年可维持。
        
        预计负极材料2018年价格降低10%左右:年初以来,针状焦价格小幅回落,且行业内新增石墨化 产能逐步释放,负极厂商也通过收购方式直接布局石墨化产能,预计在18年下半年石墨化产能将 缓解,预计负极有10%的降价空间。
        
        负极性能要求提升,未来硅碳化:一是能量密度,负极目前主流的比容量340ah/kg,理论值为 372 ah/kg ,高端产品可达到360 ah/kg ,2020年硅碳占比将提升;二是提高安全性能和使用寿 命,如改善负极的膨胀率。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8年中国动力电池市场分析报告-行业深度分析与发展前景研究
        
图表:负极材料价格走势图(万/吨)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图表:负极材料成本拆分(璞泰来为例)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观研天下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WJJ)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锰矿行业:广西储量占比超40% 进口量远高于出口量 但出口量高速增长

我国锰矿行业:广西储量占比超40% 进口量远高于出口量 但出口量高速增长

从全球锰矿石储量分布情况来看,在2023年全球锰矿石储量最高的为南非,占比为32%:其次为澳大利亚,占比为26%;第三为中国,占比为15%。

2025年11月06日
我国锂电池回收处理量与再生利用销量双双高增 但增长速度明显放缓

我国锂电池回收处理量与再生利用销量双双高增 但增长速度明显放缓

全球市场来看,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锂电池退役潮临近,锂电池回收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2020-2024年,全球锂电池回收处理量从33.84万吨增至132.15万吨,年复合增长率为40.6%。

2025年10月31日
我国钨精矿行业:江西产能占比接近30% 越南为主要进口地区

我国钨精矿行业:江西产能占比接近30% 越南为主要进口地区

从进口量来看,在2024年我国钨精矿进口量大增。数据显示,到2024年我国钨精矿进口量达1.2万吨,同比增长114%,增量约0.66万吨。

2025年10月31日
我国钛精矿产量全球占比约为32% 但国内行业对外依存度超过40%

我国钛精矿产量全球占比约为32% 但国内行业对外依存度超过40%

从我国钛精矿产量来看,2020年到2024年我国钛精矿产量为先增后降趋势,到2024年我国钛精矿产量为304.4万吨,在全球整体产量占比约为32%。

2025年10月27日
我国前沿新材料行业:市场规模持续五年稳定增长 其中超导材料市场增速亮眼

我国前沿新材料行业:市场规模持续五年稳定增长 其中超导材料市场增速亮眼

从市场规模来看,2020年到2024年我国前沿新材料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到2024年我国前沿新材料市场规模为3073亿元,预计2025年我国前沿新材料市场规模将达到3381亿元。

2025年10月13日
我国生物柴油行业:对外贸易主要以出口为主 其中出口到荷兰占比超60%以上

我国生物柴油行业:对外贸易主要以出口为主 其中出口到荷兰占比超60%以上

从全球各地区生物柴油消费情况来看,在2024年全球生物柴油消费占比最高的为欧盟,占比为28.28%;其次为美国,占比为26.67%;第三为印尼,占比为20.32%,其中我国消费较少,占比仅有1.26%。

2025年09月30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