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中国报告网发布《2017-2022年中国新能源技术装备产业现状调查及投资策略研究报告》
当前,我国能源技术装备制造业面临能源发展和结构调整的挑战,自主创新能力较弱、部分关键核心技术缺失、传统产品产能相对过剩和关键零部件配套能力不足并存的矛盾仍然突出,亟需转型升级。
2016年6月中旬,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中国制造2025——能源装备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提出了我国将大力发展深水油气勘探开发装备和海洋能装备等与海洋产业相关的能源装备制造业的实施方案。《实施方案》中涉及到能源装备与船舶工业行业密切相关的产品种类众多,如在深水油气勘探开发装备领域,我国将推进深水大型物探船及其配套技术装备、海洋高精度地震勘探成套技术设备、海洋复杂油气层三维测井并综合评价成套技术装备的技术攻关。研制12000米海洋钻井模块、水下生产系统和海洋深水管油立管,开发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开采装备,突破3000米深水起重铺管船及其配套工程技术装备,推进深水油气装备智能制造、研究并掌握深水大型物探船、3000米半潜式钻进平台等海洋深水油气装备智能制造综合标准体系、全三维协同设计、三维工艺快速精准设计技术,以及各类中间产品柔性、高效和智能化制造技术等。
能源装备主要是指用于包括煤炭、石油、化工、天然气、风能、光伏、电力、核电、风电、新能源和再生能源的勘探、开发、加工、生产、储存和运输等用途的机械设备。能源装备是支撑能源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能源产业领域涉及到装备制造业的产品种类众多,制造能源装备的企业是构成能源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能源装备制造业已成为带动我国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近几年海洋工程装备、海上风电设备等在船舶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便是最好的例证。《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指出,高技术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是能源装备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所使用的装备,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高技术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处于海洋装备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其中包括:海上能源储运船舶(油船、LNG船和LPG船等)、海洋工程装备、风电装备运输船舶,以及相关工作船等。
《实施方案》特别提出了积极鼓励、大力发展的高技术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包括:深水和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装备、油气储运和输送装备、海上风电装备运输等领域,深水大型工程地质勘察船,3000米深水起重铺管船,30万吨以上浮式生产储油船(FPSO)、浮式钻井生产储油船(FDPSO),浮式液化天然气储存再气化装置(FLNG),海上风电设备运输船、吊装船等。
船舶行业:能源装备的重要供应者
目前,我国能源储运和输送装备、勘探开发装备的技术水平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即已接近或到达该类技术产品的国际标准。如,我国已掌握了诸如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自升式和半潜式钻井平台等能源运输和开采装备的制造技术,产品早已出口到国际市场,并享有良好的声誉;海上风电装备相关的安装和运输装备产品也在逐渐发展成熟起来。上述领域中有代表性的企业和产品有:
液化天然气运输船舶
运输清洁能源的LNG船是世界造船业公认的高技术、高可靠性、高附加值船舶,称为移动的“海上超级冷冻库”。该船舶的研制建造既是一个国家现代科技水平的综合体现,又是船舶制造强国的主要标志。
一是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建造我国首艘LNG船舶。从1998年开始,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便开始研制LNG船舶,并于2008年4月建造出我国第一艘14.7万立方米大型薄膜型LNG船“大鹏昊”号,随后交付使用。该LNG船的成功建造,表明我国已完全拥有了LNG船舶研发、建造领域的核心技术能力和规模化发展的基础,已成为目前世界上少有的几个可以建造LNG船舶的国家,同时为我国能源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装备支撑。
二是我国建造的17.2万立方米薄膜型LNG船舶。2015年2月,由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建造的我国最大LNG船成功交付给由日本商船三井株式会社、中国海运集团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等三家企业合资成立的船东公司。该艘17.2万立方米薄膜型液化天然气船的建成,标志着我国企业建造的LNG船已完全达到国际标准。该船舶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并且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艘出口型LNG船,也是我国最大的LNG船,对于促进我国船舶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保障我国进口能源运输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三是我国首次制造并出口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独立C型双体罐LNG运输船。2016年2月,中集安瑞科南通太平洋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交付给丹麦Evergas公司一艘目前世界最大的独立C型双体罐(27500m3)LNG运输船。该船是首批我国制造出口的27500m3LNG运输船,不但可以运输LNG,还可以装载乙烷、LEG和LPG等多种气体。
自主研发浮式LNG接收站(LNC-FSRU)
2016年1月,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紧跟市场需求,立足于丰富的LNG船设计和建造经验,依托国家能源LNG海上储运装备重点实验室,积极研发高新技术的LNG系列海工产品,自主研发了17.4万立方米LNG-FSRU。该17.4万立方米LNG-FSRU是为国际上一般浪高2.5米以内的港口设计的近岸式浮式LNG接收站,配备了先进的双燃料动力系统,既可为气化系统提供电力,又可在恶劣海况时为浮式储存再气化装置(FSRU)提供自航转移能力,并兼顾LNC船的航运功能。
自主设计和建造的多型海洋钻井平台
一是海洋石油981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是根据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的需求和设计理念,由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七O八研究所设计、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承建。中海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设计能力可抵御200年一遇的超强台风,具有自航能力和世界一流的动力定位系统。该平台于2010年2月建造完成,2012年5月在南海海域正式投入使用。
二是JU2000E型自升式钻井平台“勘探七号”。2016年4月,由中集来福士为中石化海洋石油工程有限公司建造的400英尺JU2000E型自升式钻井平台“勘探七号”交付。该平台型长70.36米,型宽76米,型深9.45米,桩腿长167米,桩靴直径为18米,设计吃水6.7米,可容纳140人居住。平台最大作业水深122米(400英尺),最大钻井深度10668米(35000英尺),最低作业温度零下20度,入级美国船级社。“勘探七号”平台主要装备均为当前国际主流高端设备。
三是海上运输石油的超大型油船(VLCC)。在1998年之前,所有的VLCC建造全部被日本和韩国垄断,我国于1999年和伊朗签订第一艘30万吨VLCC建造协议,打破了日韩国家的垄断,对我国建造超级油船技术的成熟和石油能源运输的安全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2002年8月,我国首次建造的30万吨超级VLCC在大连新船重工有限公司交付伊朗国家油船公司。该船长320米,型宽58米,型深31米。其成功建造标志着我国造船工业超大型油轮的设计建造实现“零”的突破,并由此进入世界少数能够设计建造超大型油船的国家行列。
2008年10月,由上海外高桥造船公司为新加坡海洋油船有限公司建造的绿色环保型31.8万载重吨VLCC“华山”号在沪命名交船。该船舶的成功建造和交付使用,标志着我国船舶制造业在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吨位的油船开发和建造方面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四是海上风电装备安装、运输船舶。2012年1月,我国最大的海上风电安装船“华尔辰”号在江苏泰州顺利出坞。该工程船为双体船设计,是国内最大的集风塔打桩、风电设备安装于一体的海上风电设备工程安装施工船舶,它在一体化综合作业功能和船体形式上创造了“多个世界第一”的纪录。2016年7月,领新(南通)重工有限公司承建的道达风能海上风机运输安装船顺利下水。该安装船是海上风电一步式安装法中关键的一个平台,可将在陆上已安装调试完成的风机(包括风机基础)运输到指定海域并实现沉放安装。该平台可一次性运输两台成品风机,可实现海上风机的低耗快速安装。
船舶行业迎来发展新机遇
目前,尽管我国船舶行业在高技术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建造领域已具有较好的实践基础,相关企业已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正如《实施方案》所说:当前,我国能源技术装备制造业面临能源发展和结构调整的挑战,自主创新能力较弱、部分关键核心技术缺失、传统产品产能相对过剩和关键零部件配套能力不足并存的矛盾仍然突出,亟需转型升级。毫无疑问,《实施方案》的发布为船舶行业进一步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贯彻执行好《实施方案》及一系列相关政策规定是船舶行业的当务之急。紧密配合国家海洋战略、大力发展能源装备的部署,紧紧抓住和充分利用这一难得的能源装备加快发展新阶段的大好时机,做好《实施方案》的落地工作,促进船舶工业行业又一新的快速发展阶段的到来。
(一)及早调整规划,制定具体落实措施
近期以来,国家对能源产业的重视程度已提到空前的高度。从整体行业看,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创新发展早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大力扶持以高技术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产业为主的能源装备制造业,鼓励加快海洋移动钻井平台、浮式生产系统、海洋工程作业船和辅助船及关键配套设备、系统的自主设计制造。
对此,我国船企应根据能源装备《实施方案》的精神,调整好相关的发展规划,研究制订对《实施方案》具体的落实措施,做好一系列与相关规划之间相互的衔接工作。同时还应积极配合有关关键能源装备的技术攻关、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工作等,进一步培育和提高能源装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能源革命和能源装备制造业优化升级。
(二)全力打造高新、智能化海洋能源装备
《实施方案》的核心是创新、提高。我国船企要对《实施方案》中提到的当前海洋能源装备急需的高端设备和成套技术认真组织攻关,要下大力气积极研制,落实好具体海洋能源装备产品的建造安排工作:一是认真做好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模式加快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变,向柔性制造、智能制造等方向的转变。加快船舶工业产品向设计智能化、产品性能智能化、管理精细化和信息集成化等方向发展,积极打造智能船厂。二是针对装备配套设备国产化低的问题,在《实施方案》精神指导下,我国船企应借助相关鼓励政策的支持,进一步加大力度,全面推进自主研制设备、完成关键设备的试验示范工作。
(三)加快缩短与先进造船国家的差距
在当前新的产业竞争环境下,决定竞争成败的关键已不再是设施规模和低劳动力成本等因素,而是技术和管理等软实力,造船和配套等全产业链的协同配合,以及科技创新能力对竞争力提高的积极作用。一是船舶行业要积极依托《实施方案》提供的政策优势、特别是中央基金和专项基金支持的优势,认真研究如何尽快掌握相关高技术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的核心技术、如何尽快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进一步提高高技术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的集中度。二是进一步加快缩短与先进造船国家的差距,我国船企可考虑研究和订立赶超国外知名船舶企业和配套设备企业的目标与时间表。
(四)着眼于海洋能源装备整体技术水平、服务水平的提高
我国船企应进一步提高高技术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的智能化程度,进一步扩大我国传统优势船型和海洋工程装备的品牌化建设,进一步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加快在国外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实行网络化和智能化的管理。
(五)重视与相关行业的交流与合作
一是进一步重视与相关行业的交流与合作,不能够忽视或缺乏与船舶行业之外相关领域的密切联系与合作。鉴于船舶工业行业的高技术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产品越来越多的涉及石油、化工、电力、航运等行业,我国船企还应继续加强与石油、化工、电力、工程机械、金融机构等部门与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加快熟悉上述相关行业和领域的业务等相关知识,以便不断加强船舶行业在能源装备制造业的作用,促进船舶工业行业技术力量的壮大和发展。
二是与能源企业和装备使用企业就相关能源装备产品的自主研发、设计、制造和使用等方面主动、积极建立信息共享和联合协作的机制,形成相关行业间自主创新合力,不断推动装备产品的创新发展。
(六)加快“走出去”步伐
建设世界造船强国应积极促进船舶工业产业和资本对国外市场的逐步扩张和输出。一是我国船舶行业应依托共建“一带一路”和实施“走出去”的战略,统筹考虑建立健全我国船舶工业国际合作相关的工作机制。研究制定具体措施,引导船企抱团出海,并在海外扩张发展中,有效防止企业同行业之间的无序经营、恶性竞争,自一开始便努力营造健康、有序、良好的经营环境,打造专业的管理队伍。二是推动我国船舶制造业从单一的技术、设备引进向人才智力引进、对外投资、建厂、企业并购、合作研发等方向转变。以国际化的大视野、以高远的战略视角,真正把我国船舶制造业发展壮大成为全球性的产业,早日建成世界造船强国。
当前,我国能源技术装备制造业面临能源发展和结构调整的挑战,自主创新能力较弱、部分关键核心技术缺失、传统产品产能相对过剩和关键零部件配套能力不足并存的矛盾仍然突出,亟需转型升级。
2016年6月中旬,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中国制造2025——能源装备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提出了我国将大力发展深水油气勘探开发装备和海洋能装备等与海洋产业相关的能源装备制造业的实施方案。《实施方案》中涉及到能源装备与船舶工业行业密切相关的产品种类众多,如在深水油气勘探开发装备领域,我国将推进深水大型物探船及其配套技术装备、海洋高精度地震勘探成套技术设备、海洋复杂油气层三维测井并综合评价成套技术装备的技术攻关。研制12000米海洋钻井模块、水下生产系统和海洋深水管油立管,开发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开采装备,突破3000米深水起重铺管船及其配套工程技术装备,推进深水油气装备智能制造、研究并掌握深水大型物探船、3000米半潜式钻进平台等海洋深水油气装备智能制造综合标准体系、全三维协同设计、三维工艺快速精准设计技术,以及各类中间产品柔性、高效和智能化制造技术等。
能源装备主要是指用于包括煤炭、石油、化工、天然气、风能、光伏、电力、核电、风电、新能源和再生能源的勘探、开发、加工、生产、储存和运输等用途的机械设备。能源装备是支撑能源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能源产业领域涉及到装备制造业的产品种类众多,制造能源装备的企业是构成能源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能源装备制造业已成为带动我国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近几年海洋工程装备、海上风电设备等在船舶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便是最好的例证。《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指出,高技术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是能源装备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所使用的装备,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高技术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处于海洋装备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其中包括:海上能源储运船舶(油船、LNG船和LPG船等)、海洋工程装备、风电装备运输船舶,以及相关工作船等。
《实施方案》特别提出了积极鼓励、大力发展的高技术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包括:深水和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装备、油气储运和输送装备、海上风电装备运输等领域,深水大型工程地质勘察船,3000米深水起重铺管船,30万吨以上浮式生产储油船(FPSO)、浮式钻井生产储油船(FDPSO),浮式液化天然气储存再气化装置(FLNG),海上风电设备运输船、吊装船等。
船舶行业:能源装备的重要供应者
目前,我国能源储运和输送装备、勘探开发装备的技术水平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即已接近或到达该类技术产品的国际标准。如,我国已掌握了诸如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自升式和半潜式钻井平台等能源运输和开采装备的制造技术,产品早已出口到国际市场,并享有良好的声誉;海上风电装备相关的安装和运输装备产品也在逐渐发展成熟起来。上述领域中有代表性的企业和产品有:
液化天然气运输船舶
运输清洁能源的LNG船是世界造船业公认的高技术、高可靠性、高附加值船舶,称为移动的“海上超级冷冻库”。该船舶的研制建造既是一个国家现代科技水平的综合体现,又是船舶制造强国的主要标志。
一是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建造我国首艘LNG船舶。从1998年开始,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便开始研制LNG船舶,并于2008年4月建造出我国第一艘14.7万立方米大型薄膜型LNG船“大鹏昊”号,随后交付使用。该LNG船的成功建造,表明我国已完全拥有了LNG船舶研发、建造领域的核心技术能力和规模化发展的基础,已成为目前世界上少有的几个可以建造LNG船舶的国家,同时为我国能源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装备支撑。
二是我国建造的17.2万立方米薄膜型LNG船舶。2015年2月,由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建造的我国最大LNG船成功交付给由日本商船三井株式会社、中国海运集团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等三家企业合资成立的船东公司。该艘17.2万立方米薄膜型液化天然气船的建成,标志着我国企业建造的LNG船已完全达到国际标准。该船舶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并且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艘出口型LNG船,也是我国最大的LNG船,对于促进我国船舶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保障我国进口能源运输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三是我国首次制造并出口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独立C型双体罐LNG运输船。2016年2月,中集安瑞科南通太平洋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交付给丹麦Evergas公司一艘目前世界最大的独立C型双体罐(27500m3)LNG运输船。该船是首批我国制造出口的27500m3LNG运输船,不但可以运输LNG,还可以装载乙烷、LEG和LPG等多种气体。
自主研发浮式LNG接收站(LNC-FSRU)
2016年1月,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紧跟市场需求,立足于丰富的LNG船设计和建造经验,依托国家能源LNG海上储运装备重点实验室,积极研发高新技术的LNG系列海工产品,自主研发了17.4万立方米LNG-FSRU。该17.4万立方米LNG-FSRU是为国际上一般浪高2.5米以内的港口设计的近岸式浮式LNG接收站,配备了先进的双燃料动力系统,既可为气化系统提供电力,又可在恶劣海况时为浮式储存再气化装置(FSRU)提供自航转移能力,并兼顾LNC船的航运功能。
自主设计和建造的多型海洋钻井平台
一是海洋石油981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是根据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的需求和设计理念,由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七O八研究所设计、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承建。中海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设计能力可抵御200年一遇的超强台风,具有自航能力和世界一流的动力定位系统。该平台于2010年2月建造完成,2012年5月在南海海域正式投入使用。
二是JU2000E型自升式钻井平台“勘探七号”。2016年4月,由中集来福士为中石化海洋石油工程有限公司建造的400英尺JU2000E型自升式钻井平台“勘探七号”交付。该平台型长70.36米,型宽76米,型深9.45米,桩腿长167米,桩靴直径为18米,设计吃水6.7米,可容纳140人居住。平台最大作业水深122米(400英尺),最大钻井深度10668米(35000英尺),最低作业温度零下20度,入级美国船级社。“勘探七号”平台主要装备均为当前国际主流高端设备。
三是海上运输石油的超大型油船(VLCC)。在1998年之前,所有的VLCC建造全部被日本和韩国垄断,我国于1999年和伊朗签订第一艘30万吨VLCC建造协议,打破了日韩国家的垄断,对我国建造超级油船技术的成熟和石油能源运输的安全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2002年8月,我国首次建造的30万吨超级VLCC在大连新船重工有限公司交付伊朗国家油船公司。该船长320米,型宽58米,型深31米。其成功建造标志着我国造船工业超大型油轮的设计建造实现“零”的突破,并由此进入世界少数能够设计建造超大型油船的国家行列。
2008年10月,由上海外高桥造船公司为新加坡海洋油船有限公司建造的绿色环保型31.8万载重吨VLCC“华山”号在沪命名交船。该船舶的成功建造和交付使用,标志着我国船舶制造业在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吨位的油船开发和建造方面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四是海上风电装备安装、运输船舶。2012年1月,我国最大的海上风电安装船“华尔辰”号在江苏泰州顺利出坞。该工程船为双体船设计,是国内最大的集风塔打桩、风电设备安装于一体的海上风电设备工程安装施工船舶,它在一体化综合作业功能和船体形式上创造了“多个世界第一”的纪录。2016年7月,领新(南通)重工有限公司承建的道达风能海上风机运输安装船顺利下水。该安装船是海上风电一步式安装法中关键的一个平台,可将在陆上已安装调试完成的风机(包括风机基础)运输到指定海域并实现沉放安装。该平台可一次性运输两台成品风机,可实现海上风机的低耗快速安装。
船舶行业迎来发展新机遇
目前,尽管我国船舶行业在高技术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建造领域已具有较好的实践基础,相关企业已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正如《实施方案》所说:当前,我国能源技术装备制造业面临能源发展和结构调整的挑战,自主创新能力较弱、部分关键核心技术缺失、传统产品产能相对过剩和关键零部件配套能力不足并存的矛盾仍然突出,亟需转型升级。毫无疑问,《实施方案》的发布为船舶行业进一步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贯彻执行好《实施方案》及一系列相关政策规定是船舶行业的当务之急。紧密配合国家海洋战略、大力发展能源装备的部署,紧紧抓住和充分利用这一难得的能源装备加快发展新阶段的大好时机,做好《实施方案》的落地工作,促进船舶工业行业又一新的快速发展阶段的到来。
(一)及早调整规划,制定具体落实措施
近期以来,国家对能源产业的重视程度已提到空前的高度。从整体行业看,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创新发展早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大力扶持以高技术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产业为主的能源装备制造业,鼓励加快海洋移动钻井平台、浮式生产系统、海洋工程作业船和辅助船及关键配套设备、系统的自主设计制造。
对此,我国船企应根据能源装备《实施方案》的精神,调整好相关的发展规划,研究制订对《实施方案》具体的落实措施,做好一系列与相关规划之间相互的衔接工作。同时还应积极配合有关关键能源装备的技术攻关、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工作等,进一步培育和提高能源装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能源革命和能源装备制造业优化升级。
(二)全力打造高新、智能化海洋能源装备
《实施方案》的核心是创新、提高。我国船企要对《实施方案》中提到的当前海洋能源装备急需的高端设备和成套技术认真组织攻关,要下大力气积极研制,落实好具体海洋能源装备产品的建造安排工作:一是认真做好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模式加快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变,向柔性制造、智能制造等方向的转变。加快船舶工业产品向设计智能化、产品性能智能化、管理精细化和信息集成化等方向发展,积极打造智能船厂。二是针对装备配套设备国产化低的问题,在《实施方案》精神指导下,我国船企应借助相关鼓励政策的支持,进一步加大力度,全面推进自主研制设备、完成关键设备的试验示范工作。
(三)加快缩短与先进造船国家的差距
在当前新的产业竞争环境下,决定竞争成败的关键已不再是设施规模和低劳动力成本等因素,而是技术和管理等软实力,造船和配套等全产业链的协同配合,以及科技创新能力对竞争力提高的积极作用。一是船舶行业要积极依托《实施方案》提供的政策优势、特别是中央基金和专项基金支持的优势,认真研究如何尽快掌握相关高技术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的核心技术、如何尽快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进一步提高高技术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的集中度。二是进一步加快缩短与先进造船国家的差距,我国船企可考虑研究和订立赶超国外知名船舶企业和配套设备企业的目标与时间表。
(四)着眼于海洋能源装备整体技术水平、服务水平的提高
我国船企应进一步提高高技术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的智能化程度,进一步扩大我国传统优势船型和海洋工程装备的品牌化建设,进一步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加快在国外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实行网络化和智能化的管理。
(五)重视与相关行业的交流与合作
一是进一步重视与相关行业的交流与合作,不能够忽视或缺乏与船舶行业之外相关领域的密切联系与合作。鉴于船舶工业行业的高技术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产品越来越多的涉及石油、化工、电力、航运等行业,我国船企还应继续加强与石油、化工、电力、工程机械、金融机构等部门与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加快熟悉上述相关行业和领域的业务等相关知识,以便不断加强船舶行业在能源装备制造业的作用,促进船舶工业行业技术力量的壮大和发展。
二是与能源企业和装备使用企业就相关能源装备产品的自主研发、设计、制造和使用等方面主动、积极建立信息共享和联合协作的机制,形成相关行业间自主创新合力,不断推动装备产品的创新发展。
(六)加快“走出去”步伐
建设世界造船强国应积极促进船舶工业产业和资本对国外市场的逐步扩张和输出。一是我国船舶行业应依托共建“一带一路”和实施“走出去”的战略,统筹考虑建立健全我国船舶工业国际合作相关的工作机制。研究制定具体措施,引导船企抱团出海,并在海外扩张发展中,有效防止企业同行业之间的无序经营、恶性竞争,自一开始便努力营造健康、有序、良好的经营环境,打造专业的管理队伍。二是推动我国船舶制造业从单一的技术、设备引进向人才智力引进、对外投资、建厂、企业并购、合作研发等方向转变。以国际化的大视野、以高远的战略视角,真正把我国船舶制造业发展壮大成为全球性的产业,早日建成世界造船强国。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中国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ww)。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