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承认,在油价低位运行、大量海工装备处于闲置的状态下,“海工装备”这四个字对于造船企业来说无疑是让人谈虎色变的敏感词。但今年年初,韩国造船企业在生产平台领域的接连接单,仿佛又让海工装备业看到了希望。今年1~2月,韩国三大船企现代重工、三星重工、大宇造船海洋接连获得浮式储存再气化装置(FSRU)订单。1月5日,三星重工宣布,获得来自英国石油公司(BP)的海工订单,为BP在墨西哥湾的Mad Dog油田建造1座半潜式生产平台。去年全年,由于油价低迷,三星重工未能获得任何海工装备订单。三星重工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全球油价的回升,三星重工有望获得更多海工装备订单。
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李小平表示:近年来,油价低位运行,海工装备市场持续低迷,人们讲到海工装备的话题都会感到很沉闷。虽然,目前看来,海工市场的“寒冬”是漫长的,但也给中国海工装备产业带来了机遇。在国家建设海洋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政策支持下,我国企业应抓住机遇,寻求合作,抢占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
油价低位运行
海工市场“寒流”难止
李小平预测,按照目前国际原油价格走势,油价仍将保持低位运行,海工市场的“寒流”不会短。虽然2016年12月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与非OPEC成员国达成减产协议,油价曾一度上涨,但供过于求的局面并未有明显改善,油价要进一步上行可谓压力重重。
数据显示,2016年全球油气勘探投资约为400亿美元,较2014年的950亿美元大幅下降。预计2017年全球勘探投资支出将进一步走低,但从2018年开始有望初步回升。而巴西油气资源比较丰富,巴西国家石油公司Petrobras未来3~4年将减少投资37%,其中油气勘探开发投资减少近50亿美元。种种迹象表明,原油价格的走势严重影响海洋油气勘探投资,全球海工装备市场大幅萎缩。
据统计,2016年,全球各类海工装备共成交81艘(座),同比下降56%。其中钻井平台5座,生产装置4座,海工作业及辅助船72艘;2016年,海工订单成交52.3亿美元,同比下降53%。其中,中国接单24.8亿美元;韩国和新加坡近4.4亿美元和1.4亿美元;俄罗斯、挪威、荷兰等国共接单22亿美元。
“全球范围来看,受低油价冲击比较大的是钻井装备。一些钻井平台已经开始闲置,其中一些高规格钻井平台已经有1~2年没有租约和合同了。中国在2013~2014年海工装备业发展比较快,成交了大量的支持船和平台,现在有近100多艘(座),但实际上没什么租约。” 李小平介绍说,主流钻井装备日租金的变化,受低油价影响明显,低迷的市场加速了老旧平台的闲置、拆解等;40多座高规格的浮式平台将于1~2年内合同到期;近120座自升式钻井平台、30多艘(座)钻井船和半潜钻井平台手持订单暂无租约,大部分延期交付,交付率不足25%。
李小平分析指出,国外自升式钻井平台将逐步向高规格化发展;海上油气开发将向更深水迈进,墨西哥湾、巴西、西非、南海、北海等将是深水油气开发的“主战场”,未来,深水油气勘探开发半潜钻井平台和钻井船两大主流装备需求前景仍将被看好。
主流第六代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方面,世界上设计超深水钻井平台(船)较强的国家主要集中在欧美,已经形成了多个船型的品牌化、系列化。
海上气田开发装置浮式液化天然气生产储卸装置(FLNG)方面,国外已进入工程实施阶段,而且发展很快,如荷兰皇家壳牌石油公司(Shell)Prelude项目,液化天然气(LNG)年产能为360吨;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Petronas)的PFLNG项目,LNG年产能为120万吨。
主流生产开发装备方面,海上油气开发将向更深水迈进,墨西哥湾、巴西、西非、南海、北海及澳大利亚等将是深水油气开发的“主战场”。未来,助力深水油气勘探开发的浮式生产储油卸油装置(FPSO)、半潜、张力腿平台(TLP)、立柱式生产平台(SPAR)、FLNG等主流装备需求前景看好。
从做大到做强
我国海工装备业大有可为
李小平认为,我国海工装备业发展目前有以下几个趋势:一是海工装备技术和产品发展迅速,主流装备作业能力不断增强;二是浮式LNG技术广受关注;三是水下生产技术高速发展;四是冰区技术日益受到重视。近年来,我国海工装备业发展迅速、成效显著。尤其是近5年来,我国加大了对海工装备业创新的支持力度,海工装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连续多年市场份额占全球第一。
据了解,目前,我国自升式、半潜式钻井平台在自主研发方面已取得重大突破,实现了批量建造。自升式钻井平台在2013年、2014年市场接单超过50%;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号的成功建造,令国内半潜式钻井平台实现了批量订单承接。此外,我国在FPSO的研发和建造能力方面也有显著提升,超大型FPSO关键技术研究成果显著,首座30万吨FPSO研制取得成功,多家企业正在积极承接国际市场FPSO项目。
针对我国在海工领域与国外先进水平存在的差距,李小平坦言,我国海工装备还处在从做大向做强的发展时期,总体水平逐步向第二梯队迈进,但技术基础仍较薄弱,与欧美、韩国、新加坡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在自主品牌设计、深水技术、EPC总承包能力、海工配套、水下设施等方面,还存在研发设计和创新能力不足,核心技术仍然依赖国外;配套能力严重不足,核心设备和系统主要依赖于进口;专业化制造能力不足,大都还处于产业链中低端等问题。“2014年下半年以来,油价低迷,世界经济复苏缓慢,海工市场大幅萎缩,形势严峻。我国涉足海工的企业有30余家,主要集中于低端产品,结构性产能过剩。总而言之,我国海工发展面临着两大突出问题,一是需求放缓;二是产能过剩。”李小平说。
以国家战略为契机
抢占行业制高点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标志着海洋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意味着国家利益由传统意义的近海向远海拓展。《中国制造2025》“1+X”规划体系发布,提出,着力突破制造业发展的瓶颈和短板,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把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作为十大重点发展领域之一加快推进,明确了今后10年的发展重点和目标,为我国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2016版,明确了海工装备新增3大类,聚焦高端装备制造,引导海工产业发展。
李小平指出,我国海工装备业存在很多机遇。全球超深水油气田分步广泛,多个超深水油气田水深都超过3000米。这些油气田的绝大部分仍处于起步的勘探阶段,未来发布前景广阔。国内三大油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已布局安哥拉、尼日利亚、巴西、墨西哥湾等地。
针对新形势下我国海工装备业的发展态势,李小平认为,我国企业要想在产业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一是要抓住机遇、加强开发,瞄准未来市场。推进关键设备国产化,提高集成能力和装船率。针对已经形成自主设计能力的海工装备产品,进一步增强对关键系统和设备、系统集成能力的研究;针对有工程基础的海工装备产品,重点推进关键系统和设备国产化,如钻井系统、动力定位系统、升降系统、电站及水下生产系统的产业化。
二是要寻求合作、共享资源,做大国际市场。借力提升、缩小差距。要发挥海工联盟优势,共同提高软实力,走专业化发展道路。我国海工装备业硬件设施好、软实力弱,必须建立并完善海工制造及管理体系,不能把海工作为应对船舶主业的“权宜之计”。要深化国际合作,拓展海外市场,创新对外合作模式,充分利用国际资源,构建海工业务合作和配套体系,先从分包做起,加强业绩和经验的积累,逐步提升总包能力。
李小平指出,“十二五”以来,我国海工装备制造业在产业规模、产品结构、产业布局、科技进步等领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目前我国海工装备仍处于快速发展做大做强时期,技术基础仍然薄弱,与欧美、韩国、新加坡还存在一定差距。面对严峻的海工市场,我们更应以国家提出的加大南海开发战略为契机,加强合作,携手三大石油公司和海工建造企业,把握机遇,共同实现走向深海、打造《中国制造2025》海工品牌的战略目标,为建设海洋强国作出新的贡献。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