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新材料产业进入黄金增长期情况分析

         内容提示:据悉,“十二五”时期,我国将推广30个重点新材料品种,实施十大示范推广应用工程,形成10个产值过150亿元的综合性龙头企业,20个超过50亿元的专业性骨干企业,建成若干主业突出、产业配套齐全、年产值超过300亿元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高强轻型合金材料、高性能钢铁材料、功能膜材料、新型动力电池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稀土功能材料等六类新材料将获重点支持。同时,还将组织实施包括高强轻型合金材料专项工程、高性能钢铁材料专项工程、稀土及稀有金属功能材料专项工程等在内的十大重点工程。

         9月7日,第一届中国国际新材料产业博览会召开,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司副司长高云虎表示,“十二五”时期,我国新材料产业预计总产值将达2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25%,新材料产品综合保障能力提高到70%,关键新材料保障能力达到50%。

  9月9日,烟台氨纶公告称,近年来公司在新材料领域不断发展壮大,主营业务已由单一的氨纶生产拓展到间位芳纶、对位芳纶等多个领域,原名称烟台氨纶已不能代表公司的行业属性和企业特征,拟正式更名为烟台泰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9月7日,漯河市郾城区人民政府与富铭集团举行共建漯西工业园区合作协议签约仪式,项目全部建成后将形成年产40万吨新型制冷剂、100万吨烧碱、10万吨氟化工产品的规模,年产值可达500亿元。

  业内人士表示,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将推动新材料产业进入黄金增长期。

  政策先行板块整体存在投资机会

  石墨烯、锂电池隔膜、稀土永磁、聚酰亚胺、生物降解材料……一个个曾在资本市场掀起波澜的名词,随着《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行将出台,再度备受市场关注。

  据悉,“十二五”时期,我国将推广30个重点新材料品种,实施十大示范推广应用工程,形成10个产值过150亿元的综合性龙头企业,20个超过50亿元的专业性骨干企业,建成若干主业突出、产业配套齐全、年产值超过300亿元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高强轻型合金材料、高性能钢铁材料、功能膜材料、新型动力电池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稀土功能材料等六类新材料将获重点支持。同时,还将组织实施包括高强轻型合金材料专项工程、高性能钢铁材料专项工程、稀土及稀有金属功能材料专项工程等在内的十大重点工程。

  新材料是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对于支撑整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保障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高云虎表示,“十二五”时期将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设立新材料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新材料产业的扶持力度,建立健全投融资保障机制,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投资新材料产业。

  政策的强力支持,无疑将为涉足这些领域的上市公司带来巨大发展机遇。

  以稀土功能材料为例,除了市场熟知的以钕铁硼为代表的稀土磁性材料外,稀土新材料还包括发光、抛光、催化材料等多个分支,下游的应用领域涵盖了汽车、医学、电力、农业、新能源等广阔行业。

  “如果能把资源高效利用,稀土功能材料必然是朝阳产业。”业内专家认为,除了目前产业规模最大的永磁材料外,但凡利用稀土本征性质所产生的材料,以及利用稀土价态变化的材料,都将是下一阶段稀土功能材料的重点研发方向。比如,LED用荧光粉目前的价格和利润率远远高于节能灯用荧光粉,而用量可能只有后者的10%,未来LED广泛替代节能灯或将成为趋势。

  再看高性能钢铁材料,市场人士认为,对新品种、新领域的研发,以及具有高技术门槛和高附加值的钢产品,将成为未来钢铁板块可持续的业绩突破点。

  据了解,新材料“十二五”规划中对高性能钢铁材料也提出重点扶持,国家将通过税收减免、补贴、重大项目支持等形式支持企业的研发、研究成果产业化和发展相关配套设施,资金由企业和政府共同承担。

  政策支持为企业注入源源不断的研发动力。目前,宝钢股份研发出第三代先进高强度汽车用钢已于2010年底开始接收订单,中钢研与太钢集团也正加快对第三代汽车钢的研发和生产。

此外,复合新材料、能膜材料、新型动力电池材料等也有望受政策利好向好发展。海通证券认为,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稀有金属和小金属的投资周期还未结束,稀有金属行业目前仍然是配置的首选。

 

  广发证券的研究报告认为,以纳米材料、稀土新材料、电池新材料和光电新材料作为统计口径计算,2010年新材料产业规模超过1300亿元,但由于新材料产业具有基础性产业的特点,其产业规模的扩大对于扩大其他产业的规模具有乘数效应,未来该产业的市场空间将更加广阔。

  自主创新推动行业持续稳健发展

  在资本市场,新材料概念的炒作不断升级,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资本进入该行业,整体而言,目前市场上相对充裕的资金进入该行业确实对其发展带来了利好。

  目前,新材料行业内重复建设、资本泡沫、创新不足、产能过剩等隐忧普遍存在。由于我国新材料产业整体水平比较落后,层次不高,自给率尚不足50%。很多高科技领域的新材料完全依赖进口,而国内只是提供原材料和生产初级产品,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新材料产业的发展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行业分析师认为,要根本改变新材料产业落后现状,关键在于新材料行业自身要加强研发与产业的融合,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使研发成果迅速实现产业化。

  提升行业创新能力,应避免不顾实际盲目投资现象。以化工新材料为例,目前不少省份都在上马化工新材料项目,在总体技术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大量投资投向了中低端产品。

  据了解,我国聚甲醛装置产能已达29万吨,2010年的开工率仅有三分之一,目前仍有大量在建筹建项目,如果这些项目全部上马,产能将增长2倍以上。然而这些在建项目只能生产中低端产品,投产后可能会对行业产生不小的负面影响。为此,在日前举行的化工新材料发展交流会上,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周竹叶表示,应当对中低端产品提高准入门槛,降低产能过剩的风险。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电化学储能行业:新疆内蒙古等省累计装机量领跑 大型化集中化趋势显著

我国电化学储能行业:新疆内蒙古等省累计装机量领跑 大型化集中化趋势显著

占比来看,2020-2024年,我国电化学储能装机占比不断提升。2024年我国电化学储能累计装机量占新能源总装机的4.27%。

2025年09月15日
我国智能投影行业:近三年销售规模持续下降 1000元以下价格销量占比超50%

我国智能投影行业:近三年销售规模持续下降 1000元以下价格销量占比超50%

从销量来看,2019年到2024年我国智能投影销量为先增后降再增趋势,到2024年我国智能投影市场(不含激光电视)销量约为604.2万台,2019年到2024年CAGR约为13.71%

2025年09月05日
钛矿行业:中国钛矿产量全球占比最高 但国内进口量及金额仍远高于出口量及金额

钛矿行业:中国钛矿产量全球占比最高 但国内进口量及金额仍远高于出口量及金额

从产量来看,2020年到2024年我国钛矿产量为先增后降趋势,到2024年我国钛矿产量为304.4万吨,同比下降6.3%。

2025年09月05日
我国煤油行业:近三年产量较高速度增长 广东产量领先 出口市场向好

我国煤油行业:近三年产量较高速度增长 广东产量领先 出口市场向好

从产量来看,2020年到2024年我国煤油产量为先降后增趋势,到2024年我国煤油产量为5565.7万吨,同比增长12.0%;2025年1-7月我国煤油产量为3375.6万吨,同比增长2.3%。

2025年09月02日
我国LCP薄膜行业供需及市场规模稳增 通信及电子电器领域为最大应用领域

我国LCP薄膜行业供需及市场规模稳增 通信及电子电器领域为最大应用领域

细分应用市场来看,我国LCP薄膜行业市场中通信及电子电器领域需求规模为29.82亿元,占比79.52%;军工及航空航天领域需求规模为4.87亿元,占比12.99%;医疗器械及其他领域需求为2.81亿元,占比7.49%。

2025年08月29日
我国电化学储能行业:装机量持续增长 锂离子电池为最主流项目

我国电化学储能行业:装机量持续增长 锂离子电池为最主流项目

从装机量来看,2020年到2024年我国我国电化学储能累计装机量持续增长,到2024年我国电化学储能累计装机量约为27554MW/56216MWh。

2025年08月29日
我国三元锂电池行业:2020-2024年产量、销量复合增长率均超50% 且销量增速高于产量

我国三元锂电池行业:2020-2024年产量、销量复合增长率均超50% 且销量增速高于产量

从销量来看,2020年到2024年我国三元锂电池销量持续增长,到2024年我国三元锂电池销量为263.9 GWh,年复合增长率为65.98%;2025年1-4月我国三元锂电池销量为82.2GWh,同比增长8.5%。对比产量增速来看,销量增速明显高于产量增速。

2025年08月20日
我国光伏行业:装机规模稳居全球首位 累计装机容量保持高速增长

我国光伏行业:装机规模稳居全球首位 累计装机容量保持高速增长

我国以光伏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发展成效显著,装机规模稳居全球首位,发电量占比稳步提升。近六年我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保持增长。2025年1-6月我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110003万千瓦,同比增长54.2%,超2024年全年。

2025年08月18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