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生物质发电资不抵债经营亏损,原料的解决成为根本问题。同时,机组投产后,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4万多吨,并将显著改善当地因秸秆焚烧而造成的空气污染现象。 生物质发电企业亏本的案例又多了一个。
2014年3月21日,华电国际公司披露,因华电宿州生物质能发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宿州发电”)2008年投产发电以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考虑到其已经资不抵债,经营亏损、现金流短缺的经营情况难以改善,华电国际拟对其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2.26亿元。
华电折戟生物质发电
据了解,华电国际系国内第一个投产生物质能发电项目的企业,该机组以农业秸秆为燃料,技术来自丹麦。在2008年投入运营以后,其社会效益被广泛看好。
国资委网站信息显示,初步估算,宿州生物质能两台机组投产后,每年可利用农作物秸秆20余万吨,仅此一项,就可直接增加农民收入近6000万元,还将带动物流、机械、农机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同时,机组投产后,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4万多吨,并将显著改善当地因秸秆焚烧而造成的空气污染现象。
不过,投产以来宿州发电的运营并不理想。因为宿州农民宁愿把农作物秸秆就地烧掉,也不愿意卖给宿州生物质能发电公司,而宿州发电则因燃料不足,机组甚至无法开工。
“农民不愿卖秸秆给宿州生物质能发电公司的原因是,收购价格过低,还抵不了人工开支。以玉米秸秆为例,电厂每吨付费200元至260元左右,而收购点多在100元左右。”一位接近生物质发电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许多农村都是一家一户式生产,田块小,大型收捆机根本没法下去。而且,农民积极性也不高,总认为一亩秸秆回收的收益还不如打麻将挣得多。你帮农民回收本来被视为废物的秸秆,一旦成了商品,他非但不谢你,反而跟你不断抬价。因为缺燃料,只好忍了,毕竟4台打捆机1天租金就要2万元,闲着不用更浪费。” 江苏国信盐城生物质发电有限公司一位刘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根据兴业证券的测算,农业原材料秸秆为例进厂成本约350元/吨,换算为BMF原材料成本530元/吨,电费等制造成本70—80元/吨,人工成本120元/吨,综合成本约800元/吨。
上述业内人士指出,电力行业是一个高固定成本行业,只有机组开工率达到一定水平才能产生经济效益,若开工率不足,则无法自负盈亏。“宿州生物质能发电公司若想保持机组燃料供应充足就必须上调秸秆收购价格,而上调收购价格则会挤压企业利润空间”。
与华电国际不同,湘鄂情仍然看好生物质能发电未来的发展前景,这家受累于“中央抑制三公消费政策”严重亏损的餐饮公司则把经营生物质能发电设备的业务视为救命稻草。同样看好的还有一家公司——武汉凯迪电力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3月20日,凯迪电力发布公告称,2012年和2013上半年,公司一度受制于燃料收购体系的不健全,生物质电厂经营状况不甚理想。
生物质能源还未具备成本优势
“亏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居高不下的成本。现在愿意将秸秆打捆运到电厂的人越来越少,回收成本也在不断上涨,加上生物发电厂越来越多,势必会缩小有限的市场份额。”据上述刘姓工作人员介绍说,在他印象中,2009年(江苏)全省一共只有7家生物质发电厂,如今投产发电的已达14家。
中科院战略问题咨询研究中心副主任周城雄也认为,中国非粮生物质能源,不能与粮争地,随着用地成本提高以及农户分散等因素带来的收集成本增加,生物质能源还未具备成本优势。
对此,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史元春并不赞同以上观点,他认为,我国发展生物质能源的技术早就不是问题了,并且,发展生物质能源的市场、环境、成本等因素也都没有问题。它是清洁的,拥有无限市场的,资源丰富,而且成本比起风能和太阳能来说都低,瓶颈在于公众对它的理解和信任。
尽管全行业多数亏损,所有投资者还是抢着进入生物发电市场。之所以有这种反差,关键是所有生物质发电厂将补贴看做了最后一根稻草。
“这些市场进入者的通行做法是,将不可行的项目先做成可行,然后从银行拿到贷款,再从国家骗到补贴,随之逼着国家上调上网电价。”一位业内人士如是说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