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7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市场分析

导读:2017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市场分析。专家表示,可再生能源若想不断扩大市场占比,必须正视与成本低廉的火电等传统能源的竞争,如果要按期完成我国向国际社会承诺的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例达到20%的目标,必须加快可再生能源平价上网步伐。

相关行业报告《2016-2022年中国再生能源市场竞争态势及十三五发展机会分析报告


  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与煤电等传统能源相比,电价上并无优势,这也成为限制我国可再生能源进一步扩大规模的关键因素。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近日发布《关于调整新能源标杆上网电价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提出将适当降低保障性收购范围内2018年新建陆上风电和2017年新建光伏发电等新能源标杆上网电价,引发业界热议。

  专家表示,可再生能源若想不断扩大市场占比,必须正视与成本低廉的火电等传统能源的竞争,如果要按期完成我国向国际社会承诺的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例达到20%的目标,必须加快可再生能源平价上网步伐。

  上网电价持续下调

  电价补贴几乎是所有国家在新能源发展初期采取的鼓励措施之一,可谓是新能源产业的
“风向标”,电价变动对产业影响巨大。拿光伏行业来说,电价每到一个下调的截止时间点,之前都必将发生一段时间的“抢装潮”。

  获悉,在最新的征求意见稿中,变化最大的是光伏电价,其中光伏上网电价三类地区分别从每千瓦时0.98元、0.88元、0.80元下调至0.75元、0.65元、0.55元,而屋顶分布式“自发自用余量上网”和“全部自发自用”的补贴由目前执行的0.42元,下调至一类地区0.2元,二类地区0.25元,三类地区0.3元。两种类型的电价最高降幅分别达到31.2%和52.4%。此外,2018年陆上风电电价比原计划再降0.03元,海上风电电价也将下调0.05元。

  工信部电子信息司电子基础处处长王威伟透露,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投资成本持续降低,比如,从“十二五”初期到现在,光伏发电的硬件成本下降了70%。

  此前,华电、昌盛日电更以每千瓦时0.52元的上网电价成功中标包头光伏领跑者基地项目,与一类风能资源区标杆上网电价仅差0.01元。

  除了成本大幅下降,财政补贴资金缺口较大是电价下调的直接原因。国家能源局副局长李仰哲坦言:“截至今年上半年,可再生能源补贴缺口累计达到550亿元,原有的补贴模式难以为继。”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行业是可以依靠补贴持续发展下去的。光伏、风电、光热等新能源,未来谁的成本下降更快,谁就会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一个背负巨额补贴的行业不可能成为一个国家电力供应的主要能源。

  “为实现国家确定的非化石能源中长期发展目标,每年必须保持一定的可再生能源新增规模;但同时,我们也不希望行业过快发展,透支市场的接纳能力,否则不仅是投资的巨大浪费,更会影响整个产业的平稳发展,我们必须避免行业大起大落现象的发生。”国家能源局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司司长朱明也表明了电价调整的思路。

  光伏风电态度不一

  由于光伏成本不断下降,而且速度较快,光伏行业对此次调价普遍持有较为积极的态度。“补贴下调,对光伏企业肯定是有影响的,但这个影响的大小需要看企业接下来的应对措施。”东方日升总裁王洪告诉记者,补贴下调,会促使光伏行业的技术进步与成本降低,光伏企业优胜劣汰,整个行业会健康发展。

  一些拥有先进技术、高效组件的企业愿意看到电价的下调。正信光电运营总裁王传邦说,电价下调后,公司的利润不会降低,光伏项目内部投资回报率基本上会保持在合理程度,核心竞争力会更强。面对补贴下降,集中式电站收益率降低,正信光电已提前布局并进一步扩大业务区域,农业光伏项目和家庭分布式光伏电站则是今后业务的重点。

  一些企业虽然也认可电价下调不可避免,但认为下调的幅度有待商榷。晋能科技总经理杨立友说:“此次征求意见稿中的光伏上网电价下调幅度过大,光伏电站的投资回报率将明显下降”。

  近年来,尽管我国风电的新增装机和累计装机都超过光伏,但光伏上网电价的下降速度却远超风电,受制于成本问题,风电尤其是成本较高的海上风电对于电价下调还存在一定压力。
  “当前三北地区弃风限电严重,迫使我国风电开发往南方往内地往沿海地区转移,但是这个投资成本比三北地区高出很多。”浙江运达风电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叶杭治说,虽然风电设备成本已经降了很多,但风电总的投资成本并没有明显降低,因为风电开发的难度加大了,在内地山区开发要修建道路、拆迁、绿化补偿,成本很难下来。“现在这个状况下,降电价不利于进一步开发风电。”

  隆基股份董事长、乐叶光伏执行董事钟宝申建议,既不能让产业靠国家政策的支持来维持暴利,也不能一棒子打死,使产业失去应有的发展动力,应该是行业最优秀的前30%的企业有利可图,10%的企业盈亏平衡,以这样的方式来定扶持政策,才能使产业可持续发展。

  建设有利发展的市场体系

  当前,我国新能源产业迎来大好发展机遇,但同样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高成本仍是新能源发电发展的主要障碍。

  技术持续进步和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已经成为我国新能源产业降低成本的主要路径,但是适合新能源产业健康发展的市场体系远不成熟。“十三五”将是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在“十三五”时期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市场竞争的方式配置资源,推进建设有利于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市场体系,不断推动新能源发电成本的下降和技术水平的上升,早日实现不依赖国家补贴的自我持续发展。

  利用市场手段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必须让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发挥出来。在发达国家,美国各州通过法案建立了可再生能源市场份额制度和绿色证书制体系,德国也通过不断修订《可再生能源法》建立了明确的补贴制度。根据我国的国情、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目标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目标的要求,政府也提出要建立全国统一的可再生能源绿色证书交易机制,从而更多发挥市场力量,推动能源的市场化走向。

资料来源:互联网,中国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YS)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汽油行业:产能相对稳定 2025年1-7月出口量及金额同比下降均超15%

我国汽油行业:产能相对稳定 2025年1-7月出口量及金额同比下降均超15%

从产量来看,2020年到2024年我国汽油产量为上下波动趋势,到2025年1-8月我国汽油产量为10283.6万吨,同比下降5.7%。

2025年09月20日
我国氢能行业:政策面利好 产业规模及产量持续增长 资本市场热度上升

我国氢能行业:政策面利好 产业规模及产量持续增长 资本市场热度上升

从行业投融资情况来看,2024年我国氢能投融资事件及金额达到近些年顶峰,到2025年1-9月11日我国氢能行业发生27起投融资事件,投融资金额为12.59亿元。

2025年09月19日
全球及中国光伏组件产能产量均持续增长 国内双面组件为市场主流

全球及中国光伏组件产能产量均持续增长 国内双面组件为市场主流

全球市场来看,2020-2024年,全球光伏组件产能及产量均呈持续增长走势。2024年全球光伏组件产能为1388.9GW,同比增长25.9%;产量为725.9GW,同比增长18.6%

2025年09月19日
我国电化学储能行业:新疆内蒙古等省累计装机量领跑 大型化集中化趋势显著

我国电化学储能行业:新疆内蒙古等省累计装机量领跑 大型化集中化趋势显著

占比来看,2020-2024年,我国电化学储能装机占比不断提升。2024年我国电化学储能累计装机量占新能源总装机的4.27%。

2025年09月15日
我国智能投影行业:近三年销售规模持续下降 1000元以下价格销量占比超50%

我国智能投影行业:近三年销售规模持续下降 1000元以下价格销量占比超50%

从销量来看,2019年到2024年我国智能投影销量为先增后降再增趋势,到2024年我国智能投影市场(不含激光电视)销量约为604.2万台,2019年到2024年CAGR约为13.71%

2025年09月05日
钛矿行业:中国钛矿产量全球占比最高 但国内进口量及金额仍远高于出口量及金额

钛矿行业:中国钛矿产量全球占比最高 但国内进口量及金额仍远高于出口量及金额

从产量来看,2020年到2024年我国钛矿产量为先增后降趋势,到2024年我国钛矿产量为304.4万吨,同比下降6.3%。

2025年09月05日
我国煤油行业:近三年产量较高速度增长 广东产量领先 出口市场向好

我国煤油行业:近三年产量较高速度增长 广东产量领先 出口市场向好

从产量来看,2020年到2024年我国煤油产量为先降后增趋势,到2024年我国煤油产量为5565.7万吨,同比增长12.0%;2025年1-7月我国煤油产量为3375.6万吨,同比增长2.3%。

2025年09月02日
我国LCP薄膜行业供需及市场规模稳增 通信及电子电器领域为最大应用领域

我国LCP薄膜行业供需及市场规模稳增 通信及电子电器领域为最大应用领域

细分应用市场来看,我国LCP薄膜行业市场中通信及电子电器领域需求规模为29.82亿元,占比79.52%;军工及航空航天领域需求规模为4.87亿元,占比12.99%;医疗器械及其他领域需求为2.81亿元,占比7.49%。

2025年08月29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