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市场疲软寒流不减 LNG企业夹缝中苦不堪言

       导读: 自11月20日起,国家降低非居民用天然气门站价格,下降幅度达0.7元/立方米。原料气价下降,对于去年以来饱受成本倒挂之苦的液化天然气(LNG)企业来说,无疑是重大利好。但中国化工报记者日前采访了解到,由于售价跌得更快,下游需求不足,LNG企业仍无利润空间,在夹缝中苦不堪言。

       参考:中国天然气产业深度调研及未来五年发展商机研究报告

        自11月20日起,国家降低非居民用天然气门站价格,下降幅度达0.7元/立方米。原料气价下降,对于去年以来饱受成本倒挂之苦的液化天然气(LNG)企业来说,无疑是重大利好。但中国化工报记者日前采访了解到,由于售价跌得更快,下游需求不足,LNG企业仍无利润空间,在夹缝中苦不堪言。
       
       上游降价刺激开工
       
       “我们新建的50万立方米/日(天然气处理量,下同)LNG生产装置可谓生不逢时。在2014年试生产并进行工艺优化消缺后,2015年准备投入生产,却迫于市场疲软成本倒挂,一直在停车检修中。期待很久的气价下调终于在11月18日有了结果,然后我们立即着手开车,目前生产负荷达到60%的最经济状态。”山东华胜能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姚树君告诉中国化工报记者。

       在冬季用气高峰来临以及原料成本下降的刺激下,绝大多数停产的LNG工厂纷纷迅速恢复开工。陕西华油天然气有限公司位于安塞的200万立方米/天装置生产负荷由气价调整前的50%增长到目前的80%。

       “考虑到员工工资、现金流等问题,我们也是被迫生产。”陕西榆林金源天然气有限公司总经理马静对记者说,他们在子洲和米脂的两个LNG工厂去年装置开工率仅50%,目前也分别增加到60%和80%,虽然资金紧张程度逐步有所好转,但出厂价已跌至2500元/吨,仍然处于亏损状态,日子并不好过,压力依然很大。

       北京绿能高科天然气应用技术研究院院长梁世希说,他们的4个LNG工厂总规模达到480万立方米/日,其中在陕北地区为300万立方米/日。原料气价下调后,又赶上进入冬季用气高峰,目前开工率恢复到70%。

       市场疲软寒流不减

       隆冬季节按理说是一年中的用气高峰,业内期望LNG价格能够反弹,但市场并非如此。记者了解到,随着油价、煤价的暴跌,天然气价格优势荡然无存,LNG经济性优势不再,利润空间大幅缩小,进一步抑制了下游需求,LNG企业在夹缝中苦不堪言。

       “我们刚刚恢复生产,11月20日气价下调后,当地LNG售价从3850元/吨不断下降,短短半个月时间经历了盈利、持平、亏损的3个阶段,目前LNG售价下滑到3300~3400元/吨,吨LNG亏损150~200元,又出现成本倒挂。连生存都成问题,更不要说回收投资了。”姚树君向中国化工报记者抱怨说,气价下调后当地天然气门站价1.98元/立方米,再加上管输费,原料气成本2.036元/立方米,仅LNG制造成本就达3400元/吨。

       据中能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谢支华介绍,他们在山西阳曲的60万立方米/日项目刚投产半年,气价下调后,原料气价降幅大于售价降幅,目前售价3000元/吨以上,亏损减少,勉强保本。
       
       “目前陕北地区出厂价格已跌至2400~2600元/吨。”12月21日,陕西省液化天然气产业协会秘书长马延明对记者说,陕西是全国最大的LNG生产基地,随着气价下调,企业的开工率逐步提高,但下游终端消费量并未增加,造成本来就产能过剩的LNG产业雪上加霜。

       陕西杨凌液化天然气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卫冰认为,不管是以前建成还是新投产的LNG项目,由于供大于求,即使气价调整后也仅仅达到盈亏持平点,日子并不好过。

       进军终端或面临洗牌


       “虽然气价下调,但我国LNG产能严重过剩,市场好转并未马上能看得到。”中国工业气体工业协会液化天然气分会秘书长顾安忠对记者表示,国内LNG企业单套装置规模偏小,能耗较高,开工不足,新项目又不断上马,一些LNG企业撑不住,未来两三年被收购合并在所难免,行业面临重新洗牌。

       在国内LNG产能严重过剩背景下,新疆广汇能源依然逆势大举布局LNG产业。12月7日,广汇能源与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签署《LNG购销框架协议》。从       2017年开始,马石油将向广汇能源出售交付LNG。


       就在3个月前,广汇能源还与壳牌达成了LNG全产业链合作,涵盖LNG的采购、储存、销售以及下游业务的开发。其控股子公司新疆广汇液化天然气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分别与中石油新疆、甘肃酒泉销售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将分别在新疆、甘肃地区开展油气终端销售领域合作。

       陕西兴化化学股份有限公司也在谋求转型。12月17日,兴化股份宣布,拟通过资产置换、发行股份的方式购买延长石油集团持有的陕西延长石油天然气有限责任公司100%股权,以及陕西延长石油兴化化工有限公司100%股权。主营业务将由硝酸铵转变为LNG、煤化工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企业不能仅仅盯着气价下调,关键是练好内功,在节能降耗、内部管理上下足功夫,精雕细刻。”顾安忠建议,LNG企业要以多种经营拓展思路,发展下游、物流等其他产业。

       马静表示,榆林金源积极开发终端市场,目前已发展6个LNG加气站,拥有40辆LNG罐车,另外还有三四座加气站在建设中,并开始与四川升达林业公司合作,同时正在寻找筛选项目,筹划分布式能源前期准备。

       姚树君透露,他们也筹划开发终端下游,在山东济宁新建CNG、LNG加气站。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钠离子电池出货量及需求量均保持增长 储能为市场最大应用

我国钠离子电池出货量及需求量均保持增长 储能为市场最大应用

出货量来看,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和政策的持续支持,我国钠离子电池产业化进程加速。2024年我国钠离子电池出货量超1.5GWh,2025年将超过7GWh,2030年超过200GWh。

2025年04月02日
储能电池行业出货量爆发式增长 宁德时代出货量稳居全球第一

储能电池行业出货量爆发式增长 宁德时代出货量稳居全球第一

从出货量来看,2020-2024年我国储能电池出货量呈爆发式增长。2024年我国储能电池出货量约为216GWh,同比增长62.4%;2025年出货量将达到324GWh。

2025年03月18日
全球煤炭产量持续增长 中国为最大产量国和进口国

全球煤炭产量持续增长 中国为最大产量国和进口国

煤炭在全球能源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是电力和工业中不可缺少的材料,被誉为“黑色的金子”。从产量来看,2020年之后全球煤炭产量持续增长,到2023年全球煤炭产量达到了90.96亿元,同比增长3.1%,全球煤炭消费量为164.03艾焦,比上年增长1.6%

2025年03月03日
我国超硬材料行业总产值保持增长 其中泰国为主要进口来源国 印度为主要出口目国

我国超硬材料行业总产值保持增长 其中泰国为主要进口来源国 印度为主要出口目国

从总产值来看,2023年我国超硬材料行业总产值达155.3亿元,较上年增长5.07%;2024年我国超硬材料行业总产值将达到163.2亿元,2025年达到171.5亿元。

2025年03月01日
我国氢储能行业:能源电力企业为主发投资方 园区/居民区/建筑为主要应用场景

我国氢储能行业:能源电力企业为主发投资方 园区/居民区/建筑为主要应用场景

在政策支持下,新型储能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势头迅猛。2022年我国氢储能装机规模已从2021年的1.5MW增长至了68MW;2023年我国氢储能装机规模约达260MW;预计到2025年我国氢储能市场装机规模有望达到1518MW。

2025年02月24日
我国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市场需求大 硅基负极材料为最具潜力下一代材料

我国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市场需求大 硅基负极材料为最具潜力下一代材料

从出货量来看,我国锂电池负极材料市场需求大,行业也得到发展快速。2023年我国锂电池负极材料出货量达到171.1万吨,同比增长19.4%;2024年我国锂电池负极材料出货量将达189万吨。

2025年02月20日
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快速增长 锂离子电池储能占市场主导地位

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快速增长 锂离子电池储能占市场主导地位

从装机规模来看,近三年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呈快速增长。2024年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78.3GW,同比增长126.5%。

2025年02月08日
我国氢能源‌行业:上游氢气产量增长 中游储氢方面多家头部企业布局IV型瓶生产

我国氢能源‌行业:上游氢气产量增长 中游储氢方面多家头部企业布局IV型瓶生产

产业链来看,我国氢能源行业产业链上游为氢气制备,包括电解水制氢、化石重整制氢、工业副产氢;中游是氢气储运环节,包括储氢、运氢以及注氢;下游是氢气的应用,包括交通运输、工业燃料、发电等,主要技术是直接燃烧和燃料电池技术。

2025年02月06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