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太阳能产业未来趋势向好

       内容提示;新能源是”十二五“新兴产业战略规划的重头,政策扶持会源源不断地出来,但光靠政策肯定是不行的,太阳能产业之所以被看好,是因为它代表的是未来,是下一个十年。”

       随着节能减排压力的逐渐加大,近年来政府逐步加大了对太阳能光热行业的扶持力度,从全国普遍推行的太阳能“强装令”,到将太阳能列入“家电下乡”目录,都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太阳能光热行业的快速发展。尽管在经历了连续近十年的高速发展之后,近两年增速稍有放缓,行业发展遇到了一定的阻碍,但作为“十二五”规划中重点规划的行业,政府寄希望该行业能承担起2020年节能减排目标实现的重任,势将出台更多的有力政策,加之行业良好的产业基础,在未来势必将有更加健康稳健的发展。

  太阳能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

  2007年4月,在可再生能源法的推动下,国家发改委下发了《推进中国太阳能热利用工作实施方案》;同年5月,国家发改委、住建部下发了《关于加快太阳能热水系统推广应用工作的通知》,要求提高和推动应用太阳能热水系统重要性的认识,大力促进其推广应用,积极支持太阳能热水系统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2008年10月1日国务院颁布的《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开始实施,规定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和扶持单位、个人安装使用太阳能热水系统、照明系统、供热系统、采暖制冷系统等太阳能利用系统。法律、法规支持大大加强了国民认知,有力地推动了太阳能热利用产业的发展。

  2009年,财政部、城乡住房建设部组织实施一省三市、一省四县可再生能源示范项目:对于可再生能源应用城市,鼓励太阳能、热泵等可再生能源与建筑结合,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补助,每个城市补贴5000万元-8000万元,每个示范城市地级市建筑应用面积不低于200万平方米。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有二十个省市区和八十多座城市出台了太阳能强制安装政策和优惠政策,有些省市如山东、北京等对集中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还直接给予资金补贴。

  在有利政策的支撑下,太阳能在推动建筑节能方面作用凸显,仅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专家力诺瑞特就在全国推广建设了近2000个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精品工程,推广4000万平方米太阳能住宅,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的民用建筑面积。换句话说,力诺瑞特的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为中国创造了一个完全低碳的、生态的、可持续的太阳能住宅的新型城市。

  高增长过后出现市场阻碍

  由于太阳能源的无限普照特性,太阳能热利用产业被认为是继风能之后,最有前景的新能源产业,并多次被各国政府关注并支持。也正因为此,就像当年风电热一样,各企业投资蜂拥而上,做眼镜的,干服装的,各行各业一窝蜂地跨入这一领域,希望分享新能源朝阳产业的一杯羹。

  由于节能环保、操作便捷等特性,太阳能热水器受到不少消费者的青睐,10年前,产品便已走俏市场。自21世纪初期开始,该行业平均保持着30%以上的高增长速度。而在这10年的黄金增长期,该行业吸引了数千家形形色色的投资者,行业总产值也是连年攀升。2009年开始,更是受惠于太阳能“家电下乡”这一政策,太阳能热水器企业更是出现了销量激增,并借此吸纳了大量农村消费者。

  然而,2010年太阳能热利用产业发展步伐已明显放缓,起初被高增长率掩盖下的一系列矛盾和产品过度雷同、质量参差不齐、服务体系不健全等行业弊病开始逐渐暴露出来。随着大环境的动荡影响,以及各地市场销售情况的不景气,这一新兴产业遇到了不小的阻碍。

  至此,曾经被业内人士及消费者大众一致看好的21世纪最有前景的太阳能热利用产业,真的无可复苏了么?“过去的十年,不仅是力诺瑞特走过的十年,更是太阳能热水产品乃至整个太阳能热利用产业发展过程中非常关键的十年,这十年我们走向过高峰,当下,整个行业也遇到了一些困难,而此刻,将是未来十年的起点。”力诺瑞特总经理申文明曾如此坚定的表示。

  未来十年依然向好

  十年的产业循环,是有据可依的。首先,目前太阳能热利用产业出现的亏损也好、“洗牌”也好,在其他新兴产业发展初期都轮番上演过,是市场之手对过度投资的修正,也是一个行业走向成熟的必经过程,热闹时的一哄而上,困难时的纷纷倒闭,更多地需要市场去调节、去决定,我们需要尽量平和地看待阶段性的低谷。在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之下,人类要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就必须发展新能源。而当风电已经发展到一定规模,核电发展又心有余悸时,从目前的技术水平看,发展太阳能是众望所归,困难只是暂时,发展太阳能热利用的脚步不会放缓。

  时光拉回到2001年,中年乔布斯回归苹果公司,他需要思考下一步做什么,因为此刻的互联网泡沫刚好破了,新经济一下成了海市蜃楼,当时的新经济处境似乎有些类似此时太阳能的尴尬。而现在,我们都已经听旧了iPod,手机更新到了iPhone4S,电脑晾在一旁换成了iPad。乔布斯当年的逆境发力使得此时的苹果已明显领先于对手。

  而在太阳能领域,力诺瑞特依托力诺集团全球最完整的太阳能产业链,以及德方母公司Paradigma全球领先的太阳能光热技术,通过自身的技术飞跃、产品提升、服务创新始终引领着太阳能光热产业发展,而随着其在太阳能中高温应用领域不断取得突破,更为行业产业升级立下了汗马功劳。回首过往,申文明说,“力诺瑞特在太阳能热水器及相关产品的技术研发上,始终坚持投入,未来仍会继续。新能源是”十二五“新兴产业战略规划的重头,政策扶持会源源不断地出来,但光靠政策肯定是不行的,太阳能产业之所以被看好,是因为它代表的是未来,是下一个十年。”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三元锂电池行业:2020-2024年产量、销量复合增长率均超50% 且销量增速高于产量

我国三元锂电池行业:2020-2024年产量、销量复合增长率均超50% 且销量增速高于产量

从销量来看,2020年到2024年我国三元锂电池销量持续增长,到2024年我国三元锂电池销量为263.9 GWh,年复合增长率为65.98%;2025年1-4月我国三元锂电池销量为82.2GWh,同比增长8.5%。对比产量增速来看,销量增速明显高于产量增速。

2025年08月20日
我国光伏行业:装机规模稳居全球首位 累计装机容量保持高速增长

我国光伏行业:装机规模稳居全球首位 累计装机容量保持高速增长

我国以光伏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发展成效显著,装机规模稳居全球首位,发电量占比稳步提升。近六年我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保持增长。2025年1-6月我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110003万千瓦,同比增长54.2%,超2024年全年。

2025年08月18日
我国负极材料行业:2025年上半年出货量同比增长约37% 人造石墨为最大细分市场

我国负极材料行业:2025年上半年出货量同比增长约37% 人造石墨为最大细分市场

出货量来看,受益于国内外新能源汽车等终端市场增长拉动,我国锂电池相关行业发展快速,负极材料市场需求增大。近三年我国负极材料出货量持续增长。2025年1-6月我国负极材料出货量129万吨,同比增长37%。

2025年08月16日
我国工业饲料行业:配合饲料为市场主流产品 浓缩饲料产量连续四年下降

我国工业饲料行业:配合饲料为市场主流产品 浓缩饲料产量连续四年下降

从产量来看,2020年到2024年我国工业饲料产量为先增后降趋势,到2024年我国工业饲料产量为31503.1万吨,同比下降2.1%;2025年1-6月我国工业饲料产量为15850万吨,同比增长7.7%。

2025年08月11日
我国成品油行业:汽油、煤油产量占比较高 2025年上半年出口量及金额均同比下降

我国成品油行业:汽油、煤油产量占比较高 2025年上半年出口量及金额均同比下降

从出口情况来看,2020年到2024年我国成品油产量为上下波动趋势,到2024年我国成品油产量为5814万吨,同比下降7.3%;2025年1-6月我国成品油出口数量为2719万吨,同比下降9.7%。

2025年08月11日
我国锂离子电池行业:产量持续增长 2025年H1出口市场向好 建省、广东省出口额领先

我国锂离子电池行业:产量持续增长 2025年H1出口市场向好 建省、广东省出口额领先

从出口省市来看,2025年1-6月我国锂离子电池出口前三的省市分别为福建省、广东省、江苏省;出口金额为88.50亿美元、88.11亿美元、45.71亿美元;同比增长分别为20.6%、39.4%、0.06%。

2025年07月29日
超级水电站开工 政策+技术双轮驱动 我国水力发电行业国际化发展迎新机遇

超级水电站开工 政策+技术双轮驱动 我国水力发电行业国际化发展迎新机遇

2025年7月19日,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核心项目墨脱水电站)正式破土动工。而雅鲁藏布江超级水电站的建设标志着全球水力发电技术迈入全新发展阶段。作为世界水电史上的里程碑工程,它将推动水力发电实现三大突破性发展:

2025年07月24日
我国石墨烯行业: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其中石墨烯粉体占比超90%

我国石墨烯行业: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其中石墨烯粉体占比超90%

从行业投融资情况来看,2024年我国石墨烯行业发生投融资事件5起,投融资金额为1.2亿元;2025年1-7月20日我国石墨烯行业发生5起投融资事件,投融资金额为4亿元,已经超过2024年全年投融资金额。

2025年07月22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