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6 年度山东省新材料行业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指南

        1.特种纤维材料。重点研究开发高性能碳纤维、芳纶纤维、陶瓷纤维、玻璃纤维以及聚苯硫醚、聚氟纤维等新品种高性能纤维制备及产品生产技术。

        2.特种陶瓷材料。重点研究开发超细陶瓷粉体制备技术,功能陶瓷等特种陶瓷制品的生产技术、成型及烧成工艺等。

        3.特种金属材料。重点研究开发高性能粉末冶金材料及高密度制品加工工艺技术,高合金钢与高温合金钢生产及加工成型工艺,高档铝锭、超细铝粉、中厚铝板加工技术及专用铝型材,铜冶炼及加工短流程工艺技术,高性能镁、钨合金制备技术、表面处理,钛金属高效分选及精深加工等关键技术。

        4.新型高分子材料。研究开发通用塑料工程化、高性能尼龙、长链二元酸、工程塑料高性能化、低成本化关键技术,高分子材料先进制造技术,有机氟、有机硅等聚合物的单体制造技术,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工程化应用,高分子聚乙烯材料及其制品等关键技术。重点面向航空航天、石油化工、高速铁路、矿山等领域对材料防腐、耐磨、抗冲击、高耐热等性能的迫切需求,开发高性能高分子复合材料。

        5.功能材料。开发具有电、磁、光、声等功能效应的高性能功能材料,重点研究石墨烯等新型纳米材料,开发光电子材料的生长技术、外延技术、封装技术,研究开发诊断、治疗和修复的新型生物材料的关键技术。重点开展超薄、极薄电子布、新型低介电损耗的电子材料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

        6.生物基材料。以淀粉、农林废弃物等生物基原料为核心,研发生物基材料制造过程的生物合成、化学合成改性及树脂化、材料加工以及生物基纤维材料的绿色制造,改性复合等关键技术,创制安全、无毒、完全可降解的生物塑料、生物基塑料助剂等生物基材料。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钠离子电池出货量及需求量均保持增长 储能为市场最大应用

我国钠离子电池出货量及需求量均保持增长 储能为市场最大应用

出货量来看,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和政策的持续支持,我国钠离子电池产业化进程加速。2024年我国钠离子电池出货量超1.5GWh,2025年将超过7GWh,2030年超过200GWh。

2025年04月02日
储能电池行业出货量爆发式增长 宁德时代出货量稳居全球第一

储能电池行业出货量爆发式增长 宁德时代出货量稳居全球第一

从出货量来看,2020-2024年我国储能电池出货量呈爆发式增长。2024年我国储能电池出货量约为216GWh,同比增长62.4%;2025年出货量将达到324GWh。

2025年03月18日
全球煤炭产量持续增长 中国为最大产量国和进口国

全球煤炭产量持续增长 中国为最大产量国和进口国

煤炭在全球能源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是电力和工业中不可缺少的材料,被誉为“黑色的金子”。从产量来看,2020年之后全球煤炭产量持续增长,到2023年全球煤炭产量达到了90.96亿元,同比增长3.1%,全球煤炭消费量为164.03艾焦,比上年增长1.6%

2025年03月03日
我国超硬材料行业总产值保持增长 其中泰国为主要进口来源国 印度为主要出口目国

我国超硬材料行业总产值保持增长 其中泰国为主要进口来源国 印度为主要出口目国

从总产值来看,2023年我国超硬材料行业总产值达155.3亿元,较上年增长5.07%;2024年我国超硬材料行业总产值将达到163.2亿元,2025年达到171.5亿元。

2025年03月01日
我国氢储能行业:能源电力企业为主发投资方 园区/居民区/建筑为主要应用场景

我国氢储能行业:能源电力企业为主发投资方 园区/居民区/建筑为主要应用场景

在政策支持下,新型储能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势头迅猛。2022年我国氢储能装机规模已从2021年的1.5MW增长至了68MW;2023年我国氢储能装机规模约达260MW;预计到2025年我国氢储能市场装机规模有望达到1518MW。

2025年02月24日
我国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市场需求大 硅基负极材料为最具潜力下一代材料

我国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市场需求大 硅基负极材料为最具潜力下一代材料

从出货量来看,我国锂电池负极材料市场需求大,行业也得到发展快速。2023年我国锂电池负极材料出货量达到171.1万吨,同比增长19.4%;2024年我国锂电池负极材料出货量将达189万吨。

2025年02月20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