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日前生意社发布的《2015~2016中国大宗商品价值链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15年91%的大宗商品GDP(大宗商品GDP=大宗商品均价×表观消费量)较2014年缩水。究其原因,九成大宗商品均价下跌,超六成大宗商品表观消费量减少。
大宗商品价格经历了2015年的继续“回归”后,临近年底跌势放缓,甚至有企稳迹象,12月价格上涨商品数量环比已经明显增多,近四成商品价格上涨。业内专家指出,2016年其价格跌幅有望收缩至10%以内,涨跌比例三七或四六开,就板块和商品而言,即将迎来的春节旺季或继续催生农副板块的行情;在经历了超跌后,能源、化工、橡塑2016年部分品种或有亮点出现,而钢铁、有色金属、建材仍将延续低迷势头;原油的龙头作用已渐失,2016年哪种商品能重新担当起行业龙头,仍需寻找。需要说明的是,当前国内、国际的大宗商品产能过剩问题均非常突出,从全球大宗商品的产能布局、消费布局来看,中国都是主战场,即使是在中国产能过剩的商品,国外竞争者仍不惜以打价格战的方式向中国“倾销”,这也是大宗商品价格屡跌不止的原因之一。
商品GDP缩水折射经济消费需求缩水
日前生意社发布的《2015~2016中国大宗商品价值链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15年91%的大宗商品GDP(大宗商品GDP=大宗商品均价×表观消费量)较2014年缩水。究其原因,九成大宗商品均价下跌,超六成大宗商品表观消费量减少。
以焦炭为例,其2015年1~11月的表观消费量为4.0395亿吨,而2014年同期为4.2728亿吨,其2014年的均价为1134元/吨,而2015年均价仅为821元/吨,价跌量缩,焦炭的GDP缩水高达31.56%。
大宗商品GDP的缩水表明商品对应行业的产业规模缩水、效益缩水、景气度缩水。虽然大部分商品GDP的缩水“归功”于价格走低,但不能忽视过半数大宗商品表观消费量减少的严峻性。事实上,自2014年起,商品表观消费量走低的情况就已凸显,2015年这一情况并没有改善,也说明消费“需求”在缩水。刺激需求、改善需求,现在看来短期难以奏效。如要改变供需失衡矛盾,只能从供应端做文章。故面对需求的缩水,供应侧改革无疑是最直接有效的途径。
去产能不会一蹴而就
数据显示,2015年大宗商品去库存、去产能战绩并不理想——2015年66%的大宗商品对应产能增加,57%的大宗商品对应库存减少。
以LLDPE为例,其2015年11月底社会库存为110万吨,较2014年同期减少12%,但其2015年产能为590万吨,较2014年增长9.26%;再以尿素为例,其2015年产能为8200万吨,较2014年缩减5.31%,但库存(2015年烟台港等港口)达到117.8万吨,却较2014年增长30.89%。
对此,生意社首席专家刘心田指出,之所以库存下降产能增加,一是因为相对去产能,去库存要容易些;二是2015年的去产能,实际去的还是增量而不是绝对量。
业内人士称,对“去库存”抱有乐观态度,他认为商品价格的持续性走低使得高库存风险加大,无论是生产商还是经销商,2015年主动去库存的意愿都较强。相信,未来低库存会成为“新常态”;对于“去产能”,刘心田则认为问题要复杂得多。2016的去产能首先要做到增量的“刹车”,即新开工项目的控制;其次要釜底抽薪地把落后产能去掉;最后是新旧产能的有机整合。整个过程至少需要2~4年,一蹴而就是不现实的。
产能过剩问题依旧突出
此外,数据显示,2015年大宗商品产能过剩问题依旧突出,从国内看,近八成商品对应产能存在过剩现象;从国际看,超七成商品对应产能存在过剩现象。
以甲醇为例,2015年国内甲醇产能为6970万吨,1~11月份产量为3591.39万吨,产能利用率仅有51%。其2015年国际产能1.2亿吨,全球产量6630万吨,产能利用率也仅有55%。
对此,刘心田指出,当前国内、国际的大宗商品产能过剩问题均非常突出,需要警惕大宗商品的输入性过剩。从全球大宗商品的产能布局、消费布局来看,中国都是主战场。我们可以看到,即便是在中国产能过剩的商品,国外竞争者仍不惜以打价格战的方式向中国“倾销”,这也是大宗商品价格屡跌不止的原因之一。在产能问题上,并不只是中国是个“胖子”,美、加、澳等也都体重失衡。谁能先减肥瘦身,谁就能先回归健康。由此来看,进行供应侧改革刻不容缓。
刘心田预测,中国的供应侧改革以及全球的去产能化都将持续至少2~4年,才能瘦身成功。其间的反弹或困扰市场,且中国作为主战场,输入性过剩问题短时间难以缓解决。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